
探訪“熊貓村”
從陜西佛坪縣城出發,汽車在秦嶺群峰間蜿蜒穿行,嶙峋山崖與幽深峽谷交替掠過窗際。約兩小時後,深藏於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大古坪村,在林海中漸顯輪廓。
這個山村有個更響亮的名字——“熊貓村”。
村頭緩坡處,一塊木牌上記錄着一隻大熊貓和這個村莊的暖心故事。1985年春,大古坪村村民與科研人員在此合力搶救了一隻瀕危的棕色大熊貓,這只被命名為“丹丹”的熊貓,成為世界上首只被科學記錄的棕色大熊貓。從此,這個山村便與“大熊貓”緊密相連。
在村裏採訪時,村民們對大熊貓的熟稔令人驚嘆:“哪年不見個幾次,稀鬆平常得很!”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印證了村民們的這份“熟稔”: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92.4平方公里的區域內生活着67隻大熊貓(不含幼崽),核心區和緩衝區每1.5平方公里就分佈着一隻大熊貓,這裡是我國野生大熊貓種群密度最高的地區,也是野外遇見率最高的地區。
“丹丹”的故事並未塵封於歷史。在它曾經被發現的地方,一種更深層的共生邏輯正在生長。
“林子密了,熊貓安了家,咱的日子才有奔頭。”57歲的大古坪村村民王小林被當地人稱為“大熊貓教授”,已經給中國科學院相關科研人員做了幾十年嚮導。他拍着身旁合抱粗的樹榦説:“這林子就是飯碗,護得好,才有我帶着科研人員巡山的穩當營生。”
守護者亦是受益者,這正是“熊貓村”最生動的日常。
46歲的大古坪村村民吳彥君身兼“蜂農、電商人、導游”三重身份。花開時,他照看蜜蜂;采收完蜂蜜,就在線上線下銷售;空閒時,他還在村裏兼任導游。
“帶孩子們認植物、講熊貓故事,看我們怎麼守護山水,一次講解能掙一二百元。”吳彥君笑着説,“正是因為我們保護得好,這片森林才加倍回饋給我們美好的生活。”
在大古坪村,像吳彥君這樣經過培訓的導游還有6位。
生態賬本上的共生密碼也藏在一棵棵山茱萸上。77歲的大古坪村村民康樹畢走進山茱萸園,看著枝頭綴滿的果實滿眼笑意。“藥企的車直接開到村口收!”老人指着樹榦上的防蟲白漆和黃色粘蟲板語氣自豪,“人家就認咱這不用農藥的果子,每年穩穩落袋5萬元。”
大古坪村黨支部書記宋建軍説,全村2700余箱中蜂年産蜂蜜2.3萬斤,産值超百萬元;2800畝山茱萸年産80噸,能帶來120萬元收入。“再加上村裏的文旅産業,保守估計村民人均年收入能達到1.9萬元。”
蒼翠迴響處,萬物共生長。
臨別時,回望大古坪村不禁讓人感慨:這個深藏於秦嶺中的小村,未曾因地處偏遠而凋敝,反而以超過90%的森林覆蓋率築起了最堅實的發展基石,在秦嶺深處書寫着“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嶄新篇章。
大古坪村的綠色實踐,也是佛坪縣籌謀綠色發展的縮影。近年來,佛坪縣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不斷用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上半年,全縣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同比增幅達35.8%,一大批産自當地的土特産持續走俏。
“全縣91.19%的森林覆蓋率,就是我們最厚實的家底,我們不但要繼續厚植綠色發展的底色,而且要讓當地老百姓更多地享受綠色發展帶來的紅利。”佛坪縣主要負責同志説。
(記者張斌)新華社西安7月22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