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政策“有所不為”促“良性競爭”有所為
不顧産業發展規律和地方資源稟賦,盲目追風口、鋪攤子、跑馬圈地,導致重復建設、産能過剩;為招商引資,搞稅費優惠和“補貼競賽”,人為製造政策洼地,擾亂市場秩序,導致資源錯配;對企業“越位保護”,造成落後産能難以退出;為扶持本地企業,在招投標、政府採購中設置壁壘,破壞競爭秩序,加劇低價競爭……近年來,不少地方政府盲目揮舞考核“指揮棒”,政府職能錯位、越位,妨礙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成為“內卷式”競爭的推手。
政府對市場的不當干預對地方産業和社會傷害巨大,不僅造成地方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擠佔本可以用以發展民生的資金,還催生了重復建設、供需失衡、産能過剩、貿易糾紛、保護主義等諸多問題,延長或加重惡性競爭。
政府職能錯位的背後,是急功近利的政績觀作祟。在激烈競爭及“唯GDP”的考核驅動下,部分地方政府為了以快速亮眼的“顯績”出位,缺乏對市場行業的嚴謹調研和周密布局就倉促決策,干預市場行為,不僅破壞了供需平衡,一些“形象工程”也成了“爛尾工程”,加重地方負擔,也損害了政府形象和聲譽。
市場是資源配置的有效方式。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為的是建立更高效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激發經營主體的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要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係,明確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力量對市場的不合理干預,讓市場調節機制真正發揮作用。
避免政府不當干預,必須從制度源頭着手,強化剛性約束。一方面,要加大對地方招商引資、稅收優惠、政府補貼等重點領域政策措施審查力度,健全公平競爭投訴舉報處理機制。另一方面,要聚焦人民群眾和經營主體關注的痛點難點,切實整治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等行為。此外,還應強化對重大工程項目的全流程監管,鼓勵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對産業兼併重組。
更重要的是,應完善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的考核機制,引導黨員幹部樹立正確政績觀。讓政府的作用更多聚焦於保障市場公平、維護市場秩序等公共問題上。
今年初,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進一步規範不正當競爭與市場干預行為。3月中旬,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信息,自4月至12月,開展整治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專項行動。有關部門&&的系列政策和部署的專項行動都釋放出規範政府行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堅定決心。
政府“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助於促進要素資源的順暢流動、優化配置,使各類企業都能融通創新、協同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魏夢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