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漢學家沈友友:在精神的世界探尋“中國房間”-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7/23

11:3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文化

巴西漢學家沈友友:在精神的世界探尋“中國房間”

2025-07-23 11:36:5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7版 文化

▲巴西漢學家沈友友 2024 年在家中準備工作資料。

新華社發

  當地時間21日,在遙遠的巴西,一本譯自中國作家魯迅作品《吶喊》的新書在大小書店上架。譯者是巴西漢學家喬治·西內迪諾,他更喜歡人們稱呼他的中文名:沈友友。

  分處兩個半球,遠隔萬里之遙,那麼遠又這麼近。因着特別的緣分,沈友友跨山越海來到中國,定居澳門,不斷用手中的筆將中國故事講給葡語世界聽。

緣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四五歲時,家鄉納塔爾開了第一家中餐廳,我們一家人很喜歡,經常去。”沈友友説,這是他最早接觸的中國文化符號。當時,東亞文化已經在巴西形成一定傳播和影響,當地有了由其他語言轉譯的中國書籍,還有風靡世界的李小龍武術電影,以及美味中餐帶來的味蕾刺激,“但大多是直觀的、粗淺的接觸”。

  沈友友形容自己對其他國家的文化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大學畢業後,他從巴西東北部的家鄉來到首都巴西利亞從事外交工作。2004年,機緣巧合下沈友友結識了正在巴西訪學的北京大學副教授胡續冬,這給苦於無處系統學習中文的他帶來意外驚喜。

  “我和其他學生去胡老師住的地方上課,學了10個月左右時間,學得非常快。”不久後,沈友友參與了中國外交部面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舉辦的體驗課程,兩周時間他走訪了北京、甘肅、上海和福建。

  回憶起那段經歷,沈友友説:“活生生的中國,那麼遼闊,很多有意思的風俗。”他將中國各地文化比作一塊塊多彩的馬賽克,每塊都有自己的個性,但又不離一條主軸。

  在拿到漢語水平考試(HSK)最高等級後,沈友友開始在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12年畢業。他説:“從有了中文名開始,我好像在全新的文化語境裏重新出生,開始迅速成長。”

花開

  不久前,第十八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在北京揭曉,沈友友是16位獲獎人之一。從中國文化的求學者到向葡語國家譯介中國作品,他將這視為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

  “最開始翻譯的初衷之一是向巴西同胞介紹中國。”沈友友説,他小時候看的中國文化讀物並不理想,譯者顯然不熟知中國文化。他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給那些一輩子沒機會來到遙遠中國的巴西人,一個媒體刻畫之外的深一層介紹。

  從第一部譯作《論語·葡語解義》開始,沈友友的譯介旅程已走過十餘年,他選譯的作品幾乎都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巴西人大多活在當下,並不重視過去。但我覺得古代思想與現代生活&&密切,它對現代人有重要參考價值和意義。”

  在他看來,“哲學”這一舶來詞並不能概括中國古代思想,因為後者“遠遠超過哲學範疇,根植於中國歷史文化,以倫理道德為核心,最深層是對人生、宇宙、自然的探索”。

  在已有作品中,新作《吶喊演繹——沈氏戲劇化翻譯和文學評析》顯得很特別,體現了沈友友選書的一種新可能。

  “魯迅幽默、諷刺,巴西人喜歡有個性的人物。”他説,以前更多關注中國古代典籍,後來意識到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作品雖然體現出非常猛烈的批判性,但這是中國人對自身局限的一種自覺批判,非常寶貴。

落地生根

  碩士畢業後,世界地圖再次在沈友友面前展開:去美國讀博,或者回祖國工作?最終,緣分讓他與在巴西學中文時相識的北京姑娘再次走到一起,婚後他隨妻子來到中國澳門定居。

  “歷史上澳門的位置非常有意思,它對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雙向交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沈友友説,回歸祖國後,澳門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做好東西文化橋梁的工作。

  他認為,憑藉“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澳門可以做很多推動文化走出去的工作,通過製作、輸出文化産品讓大家認識到,中國文化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綜合素質之一,“就像人們精神世界的‘屋子’中一定要有一個‘中國房間’”。

  來華二十年,沈友友取得博士學位,成家立業,現任教於澳門大學人文學院。他説自己是巴西人,也是澳門居民,完全適應了中國文化環境,未來也計劃繼續留在這裡。

  明年是中巴文化年,沈友友也將迎來兩部新譯作《孫子兵法》與《清代學術概論》的出版。當被問及所從事工作的意義,沈友友希望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助一臂之力,也希望巴西有更好的漢學氛圍。

  “多元文化是中國最好的名片。”他説,世界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的中國對巴西非常重要,對於這樣一個夥伴,只懂皮毛是不行的,應該趁熱打鐵去認識和了解。

  (記者齊菲 劉剛 郭雨祺)

新華社澳門7月22日電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中國,文化,沈友友,古代,巴西人,澳門,作品,工作,世界,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