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候鳥”科學家周義朋:扎根戈壁為“核”來
那年,32歲的周義朋第一次踏足人跡罕至的茫茫戈壁。
新疆東部吐哈盆地,與“生命禁區”羅布泊隔山相望。十紅灘戈壁,降水躲着風沙,夏日地表溫度可達80℃以上,冬日潑水即成冰。
沉寂的荒漠,礦藏的熱土。一批批地礦工作者打開核工業“糧倉”的大門,尋找黃沙之下的點點希望。
周義朋套上工裝,在忙碌與孤寂間輾轉十余載。
選擇
初見周義朋時,他身着正裝,鼻樑上架着一副半框眼鏡,手裏握着筆記本。很難將眼前這位儒雅的教師,與十多年前老照片裏那位單腳陷入及膝的積雪,身上衣物結滿冰晶,臉凍得通紅的科研工作者&&起來。
1996年,22歲的周義朋從數學教育專業畢業後,留在了家鄉江西九江。30歲之前,他按部就班地過着自己的人生,但內心深處,“還想提升自己”的念頭不斷閃現。
2004年,他重返校園。彼時,被稱作“核能糧倉”的戰略資源鈾礦,採冶技術正處在重要轉型階段,綠色高效開採技術亟待突破。
攻讀研究生期間,因地浸採鈾核能開發項目需要,東華理工大學急需選派人手赴新疆開展野外試驗。
“半路出家”的周義朋再三爭取,這股執拗勁兒,讓導師看見了他在大漠扎根的潛質。
帶着這股勁頭,他踏上了那片人跡罕至的土地,開啟了全新的“第二人生”。
榜樣
2006年3月,正是新疆戈壁風沙肆虐的季節。青年們坐上一輛新疆礦冶局試驗隊的車,向荒漠腹地狂奔。空氣被黃沙攪得混沌,“分不清究竟到了哪,也感覺不到時間走了多久”。周義朋回憶,直到車輛驟然停下,才恍然回到現實。
等待他們的是幾輛鐵皮包裹的老舊寢車,七八個人擠在幾平方米的空間裏,沙塵透過縫隙鑽進車內,睡覺也得戴上口罩。從幾十公里外運來的生活用水,隊員們都捨不得用來洗臉。
這地方非來不可嗎?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隨着我國核電的快速發展,天然鈾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巨大的缺口使得我們不得不依賴大量進口。”周義朋介紹,國家急需加大國內鈾資源勘探並提升鈾礦開採技術,以保障自有“口糧”安全。
彼時,新疆十紅灘鈾礦開發遇到難題,因礦化度過高,地浸過程中出現嚴重的化學堵塞,一度成為世界性難題。在李學禮、史維浚等老一輩鈾礦地質專家的帶領下,一批批學子走進了這片戈壁灘。
説起鈾水文地球化學專家史維浚,周義朋格外激動。“那時,史老師已經年逾古稀,由於現場條件十分艱苦,學校擔心史老師身體,只答應他在野外最多待一個星期。但當他投身其中,便將那些叮囑拋到腦後。”
對於周義朋而言,史維浚就像一面鏡子,照見他從學生到老師的一路成長,直至成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
堅持
幾千個日夜,周義朋都是在戈壁荒漠度過的。
2008年,因新啟動的核能開發項目野外工作需要,周義朋從吐哈盆地轉到伊犁。這一次,他作為現場試驗負責人,開展生物地浸技術的全新探索。
“原地浸出技術在美國、蘇聯早有應用。無須將礦石採出,地表破壞小,無廢石尾礦,可開採低品位礦床,無需井下作業,相較於傳統採礦,在經濟、環保、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顯著優勢。”説起專業,周義朋眼裏都是光,“但我國鈾資源稟賦相對較弱,一些難處理的鈾資源,需要在技術上進行突破和創新,因而必須依託長期大量的試驗。”
現場試驗開弓沒有回頭箭,越是極寒惡劣條件下,越要時刻保持待命狀態。
“嚴寒天氣使工藝系統容易出現故障導致‘停車’,必須在1小時內排除問題,否則整個管道系統將被徹底冰凍,來年春天才能化開。”周義朋回憶,有一次凌晨3點多,試驗現場突然停電,他和電工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雪地裏巡線排查故障,半個小時內系統得以恢復。巡線途中,他掉進井坑磕傷了小腿,仍咬牙堅持下來。
試驗塊段的選擇、鑽孔的施工與成井、試驗工藝系統的設計與建造、試驗條件的設計與參數控制……周義朋親力親為,研究隊員換了一茬又一茬,唯他“營盤”不動。
每年臨近暑期,人員最緊缺。參與科研的學生因為考試等原因陸續返校,需要五六個人才能維持正常運轉的試驗,有時只剩他一個人。有一次,野外試驗進入關鍵期,周義朋忙得一天就睡三四個小時,硬撐了兩個月,終於等來了支援的學生。
對自己苛刻的周義朋,將溫柔留給了學生和礦山上的青年技術人員。他帶着年輕人到工廠車間“出診”,幫助解決技術難題。有他在的地方,是試驗場,更是課堂。野外生活條件艱苦,有時忙完了手頭的工作,周義朋親自下廚給學生們“開小灶”,黃豆醬、拌飯醬、牛肉辣椒醬3種配料精準配比的獨家拌面,成了學生們最想念的那口兒。
牽掛
2006年周義朋離家時,女兒只有5歲。她最怕的就是每年3月,因為父親會像候鳥一般準時“飛”走,直到年底才返回。
“為什麼別人的爸爸都能在學校裏上班,你卻年年不在家?”面對女兒的疑問,周義朋一時語塞。
直到女兒上高中後,有一天,她轉來一篇講述鈾礦山老職工堅守一生的報道,問道:“爸爸,你做的也是這樣的工作嗎?”得到肯定答覆後,她回信息説:“我為你感到驕傲!”那一刻,周義朋落淚了。
2012年,周義朋的妻子罹患惡性腫瘤需要盡快手術,野外試驗也到了關鍵時刻。他歸心似箭,卻又寸步難行。
直到五六天后設備調試完成,周義朋才帶着一束鮮花才趕到醫院。看到突然出現在病房門口的周義朋,妻子一下愣住了,呼之欲出的問候,沒趕上眼淚掉落的速度。
10多年來,周義朋先後轉戰新疆吐魯番十紅灘礦床、伊犁512礦床和510礦床等,平均每年野外工作9個月以上。經過多年攻關,周義朋主持設計建成的微生物地浸採鈾工藝系統,為我國低品位鈾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2024年9月,由中核集團與東華理工大學聯合組建的鈾資源探採與核遙感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啟動,標誌着鈾資源與核遙感領域開啟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質生産力加快發展新階段。
雖然不再長期駐紮戈壁荒漠,周義朋仍是毫不停歇。身為東華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高等研究院副主任兼分析測試研究中心主任,他依然帶領着團隊奔忙在礦山。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陳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