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明清鄉民生存方式的“清明上河圖”-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7/04

13:3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一幅明清鄉民生存方式的“清明上河圖”

2025-07-04 13:38:3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劉建華

  在通行的歷史敘事中,相較於被廣泛討論的政治、社會與文化論題,人對自然的開發與利用,人與生態系統的矛盾與調試,及其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與治理系統的影響,屢屢被隱藏在浩繁史料與學科建制的夾縫之中。揚州大學王艷紅教授在著作《明清皖江地區水旱災害及鄉村應對研究》(人民出版社2024年5月版)中,敏銳關切並深入考察了自然災害與社會衝突間的深層&&,論證了自然生態系統在塑造國家形態與鄉民社會中的變量效用,這不僅有助於我們批判性地審視歷史緣何如此這一重要命題,也對當代語境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形成借鑒。

  從人類生存意義角度來看,歷史風煙之後,留下印痕更多的是銘心刻骨的災難事件。人們戰勝災害的過程就是生存方式的主線,無論是政府、鄉民還是士紳,面臨災難時的齊心協力與同舟共濟,經歷苦難之後的安居樂業,構成了一代代人生存方式的“清明上河圖”。

  《明清皖江地區水旱災害及鄉村應對研究》以歷史時空為索引,全面立體呈現明清時期皖江地區的災荒發生史。根據布羅代爾的劃分,人與災害的關係,或者説人與生態系統的關係,是一種“靜態的歷史”,在歷史敘事中一般被作為背景來陳述。但是在近代中國頻繁而劇烈的社會轉型中,自然災害屢屢在政治和社會事件中發揮出動態變量的作用,成為理解宏大歷史事件的重要線索,因此對災害信息的統計和梳理就具有了重要價值。王艷紅在著作中,以地方史志為基礎,通過對歷史記載進行甄別、統計和數理分析,形成全面詳實的數據體系,清晰展現了明清時期皖江地區水旱災害發生的時空分佈與規律特徵,有助於我們準確認識自然災害的演化特徵,也對我們研究明清時期皖江地區的農業發展史、社會發展史、區域環境史等提供重要參考。

  王艷紅以災荒為節點,構建了社會治理與自然災害的關聯框架。災害雖然是自然的産物,但是其發生與發展卻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王艷紅教授通過橫向比較皖江地區不同區域間的災害差異,以及縱向比較不同時段的災害頻次,展現出自然“天災”與社會“治理”之間的緊密關聯。這種認識有助於我們跳出“就災談災”的孤立主義視角,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相分論”的深層肌理。

  不論是水災還是旱災,都對古代農業社會威脅巨大,是國家治理中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水旱災害很多時候是國家治理缺位的後果,又是重大政治事件的前因,且與饑荒、起義、戰亂等有複雜的互動關係,成為國家系統陷入“馬爾薩斯陷阱”的重要表徵。因此深度關照水旱災害背後的國家在場,就成為理解複雜歷史問題過程中值得重視的視角。王艷紅抽絲剝繭地分析了明清時期皖江地區水旱災害的成因,在層層深入的過程中,逐步挖掘出背後國家權力機器、鄉村士紳階層以及地方宗族群體的抗災行動,展現了鄉村社會防控體系的運作模式。這種不同政治和社會群體間的權力交互與社會協作,使得國家意志得以深入鄉民生活,推動鄉民、地方、國家間形成了緊密的依附關係,促進了家國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其中的智慧與經驗可以成為當下社會治理行動的參照。

  這部著作拓展了明清時期災害治理和鄉村治理研究的學術視野,構建了明清時期皖江地區人民生存方式的立體圖景,為後續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對明清時期政治史、文化史、社會史、自然史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鑒,是明清鄉村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社會,明清,治理,國家,歷史,地區,皖江,研究,時期,水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