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企營銷要多些攜手共進的“清流”,少些互黑互懟的“泥石流”
近日,國內自主品牌某款新能源車型上市後,市場反應熱烈。終端銷售環節,該車型遭遇競爭對手不尋常的阻擊:競爭對手銷售人員統一“攔截話術”,聲稱該車型存在價格虛高、電池混裝、安全無保障等問題,建議消費者購車前“三思”,避免被“割韭菜”。
對於同行的“攔截話術”,該車企負責人&&大可不必。“相信每個産品都有其優點,如果自信,只需要把自身優勢講出來就行。”在遭遇“攔截”的情況下,上述車企負責人還建議着急用車的用戶考慮小鵬、理想等品牌的車型。在汽車銷售極度內卷的當下,大度推薦友商車型,這既是對同行的尊重,也是對自家産品的自信,堪稱汽車界的一股“清流”。
近年來,貶損、詆毀對手的做法,在汽車圈並非個案。從某車企負責人錄製視頻“自證存活”,到某車企成立辟謠中心,再到多家車企法務部門頻繁處理網絡謠言,折射出汽車行業的拉踩抹黑之風尚未得到遏制。
正常市場競爭中,針對競品推出促銷政策本屬合理,但當競爭異化為有組織、有目的的攻擊,企業將有限的資源和精力從研發創新轉向輿論攻訐時,整個行業的價值創造能力都將受損。在上市車企中,銷售費用遠超研發投入的案例並不鮮見,這從側面反映出部分車企在競爭路徑上的偏差。
市場規律反復證明,營銷話術屬於錦上添花,無法替代産品本身的競爭力。汽車作為耐用消費品,其市場競爭力是産品力、合理定價和服務保障的綜合較量。刻意編造詆毀競品的言論,既難以撼動真正具備競爭力的産品,更會反噬企業自身的公信力——當真相大白,被詆毀方的市場地位反而因此強化,而攻擊方的聲譽必將受損。
改變不良競爭生態需要多方協同推進。當前,監管機構正在完善法律法規,對不正當競爭行為實施精準打擊。行業組織需強化協調作用,建立信息共享和聯合抵制機制。企業則需重新審視競爭理念,將重心回歸到産品創新和服務優化,包括通過供應鏈深度協同壓縮産品從預定到交付的周期。一些熱門車型長達幾十周的交付周期,不僅加劇了消費者的決策焦慮,也間接為競爭者傳播負面信息、推出“攔截”措施創造了條件。提升供應鏈效能,將“預售模式”控制在合理範圍內,既能削弱競品“話術攔截”的操作空間,也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理性競爭。多一些攜手共進的“清流”,少一些互黑互懟的“泥石流”,這是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應有之義。當車企真正專注於産品提升和服務完善,消費者自然會用購買給出積極反饋。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何欣榮 李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