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難以替代,就得提前迭代”——這個贛西園區如何“拼”出“新質生産力”
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熱潮下,位於贛西的宜春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構建創新聯合體,研發創新從“單點突破”到“鏈式突圍”,數實融合以數字化、智能化拓市場新空間,因地制宜把創新鏈做成産業鏈;企業“卷”創新,政府“卷”服務,從“圍着企業幫”,到“帶着産業跑”,以提升服務供給,完善新質生産力的産業生態。
江西厚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
不“卷”規模“卷”研發:“要想難以替代,就得提前迭代”
“在市場整體行情並不好時,公司去年營收3.1億元,今年預計超6億元。”江西省允福亨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彭家新説,營收快速增長的背後,是産品研發與市場開發都完成迭代,公司生産的高能量密度電池搶佔市場先機。“我們現在的客戶跟幾年前已不一樣了,技術領先,企業才能‘難以替代’。”
“公司僅一天做實驗的材料投入就有5萬多元。”彭家新説,公司每年約6%研發投入,一方面與多所高校開展前沿合作“找研發思路”,另一方面與材料、設備等供應商共同研究産品落地。“電池的産品研發是全流程的。”彭家新介紹,以公司正在研發中的全極耳電池裝配中試線為例,從原材料、自動化設備都需要摸索,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拼的就是創新起跑速度。
允福亨公司用“早布局、鏈式研發”解題,江西厚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則用“柔性創新”拓路。
“這款電池可以在-40℃的環境下高倍率放電,放電容量保持率達到90%以上,比市面上同類産品低溫性能高50%以上,循環壽命高30%以上。”江西厚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鄒朋輝&&,通過研發新型超低溫高倍率鋰電池,企業在全球新能源市場波動的形勢下,實現逆勢增長。
“做不了前沿理論研發,就做跟隨研發。”鄒朋輝説,作為中小企業,公司很難在基礎理論等前沿領域實現研發突破,但可以“強強聯合”,與高校、客戶、供應商共同研發,圍繞走“柔性定制”這一賽道,公司沒有整條線的自動化生産,但每個工序都實現自動化,以適應不同定制需求,並以聯合研發陪伴客戶創新成長。如今,企業上榜江西省“種子獨角獸”企業榜單。
六和電子(江西)有限公司智能化生産車間
不“卷”底價“卷”數智:“數實融合向高科技要高質量”
在六和電子(江西)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産車間裏,年産1億隻新能源薄膜電容器及電子級薄膜生産線正開足馬力運轉。立體智能倉庫、搬運機器人、RPA流程自動化……在六和電子新廠區構成智能工廠圖景。“數字化轉型不是選擇題,是生存題,”財務總監蘇強直言,去年以來企業投入超5000萬元升級生産線,運營成本降30%,産品合格率從93%躍升至97%,今年1-5月,企業營收同比增長30%,印證了“高質量即高競爭力”。
新質生産力,本質是生産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在宜春經開區,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重塑産業基因。
“二期項目尚未投産之時,客戶已經下好了訂單。”在宜春國軒電池有限公司“數智化”生産廠房內,公司常務副總張沿江介紹,公司以研發大腦、製造大腦、運營大腦“三腦融合”構建以材料科學和數字科學為基礎的新能源科學體系。
研發域,PLM系統實現産品開發全流程結構化管控;製造域,MES&&讓2萬平米車間透明化運轉,自動化率達80%;運營域,ERP系統貫通業財數據;售後域,AMS&&通過電池聯網大數據實現健康預警。“通過數智研發、數智製造、數智運營打造全鏈結數字生態,覆蓋鋰電産品數字化生産及遠程運維全生命周期管理。”張沿江説。
宜春國軒電池有限公司“數智化”生産線
不“卷”政策“卷”服務:“既要圍着企業幫,也要帶着産業跑”
“宜春國軒電池一期10GWh從動工到建設再到投産僅10個月,二期項目同樣快速推進。”張沿江説,這離不開宜春經開區的“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從項目落地開工到竣工投産,我們都會幫助企業解決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宜春經開區經濟發展局駐企特派員胡琼文説。
當下,宜春經開區正通過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探索出一條以制度突破激發市場活力的新路徑。
——把政策資源聚起來“協同增效”。“以往各個部門政策各成一套,難以形成合力。”宜春經開區科技分局負責人余偉&&,2024年,經開區整合全區資源,制定&&《推動産業高質量發展的獎勵暫行辦法》,“集中力量乾大事”,比如在推動産業高質量發展的獎勵辦法中,對獲得國家、省、市創新創業大賽獎的單位予以獎勵,讓更多創新成果“被看見”“能落地生花”。去年,僅企業科技創新成效獎勵就發放了2055萬元。
——把專家能手引進來“把脈開方”。允福亨公司曾受困於富鋰三元鎳鈷錳酸鋰正極材料放電容量不足,中科院過程所王寶團隊入駐後,通過提升放電容量、改進宏量製備技術及優化摻雜工藝,顯著提升材料性能。
企業列需求清單、高校出人才清單、政府搭對接清單——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宜春經開區迭代升級。2024年,44名科技特派員如“産業醫生”精準把脈企業痛點。今年,這一隊伍將擴容至50人,需求導向更精準。
——把供給需求串起來“雙向奔赴”。面對困擾新能源電池行業的鋰渣難題,宜春市科技局牽頭聯合中科院過程所、贛鋒鋰業、國軒高科等揭榜攻關。中國電信(江西)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宜春分院開發的“鋰冶煉剩餘物環境監管&&”於2024年啟用,實現對鋰渣全流程智慧監管,為産業可持續發展掃除關鍵障礙。
“同時,我們正為園區鋪設‘萬兆光網’,讓企業免費試用。”中國電信宜春經開區分局副局長黃奉説,這將進一步完善園區的數字基礎設施。
“發展經濟是開發區的主責主業,科技創新是項目建設、企業轉型、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宜春經開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志堯&&,該區將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抓手,加大培育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深入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着力打通企業在校企合作、人才引育、技術攻關等方面堵點,賦能新質生産力發展。
一場以制度創新破除藩籬、以科技創新重塑動能、以融合創新賦能全局的立體變革,讓這個贛西園區以新質生産力尋求發展的“第二曲線”。(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