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想帶家人活下去”
乍得邊境地區蘇丹難民渴望和平
▲6 月25 日,在乍得東部的阿德雷難民營,蘇丹難民排隊領取救濟物資。新華社記者王冠森攝
6月底的乍得,正值旱季,陽光熾烈,清晨溫度已達到30攝氏度以上。早8時,上萬名難民在位於該國東部的阿德雷難民營,排隊領取高粱、鹽等基本生活物資,其中大部分是婦女和兒童。
在聯合國難民署的協調下,記者日前來到乍得東部瓦達伊省和瓦迪菲拉省的阿德雷難民營、伊裏迪米難民營以及蒂內難民入境點。在阿德雷難民營,我們遇到了歷經三個半月逃亡至此的蘇丹人拉茜達·伊德里斯·阿巴拉一家。
“武裝衝突奪走了我們的一切,在逃難的路上,有暴徒毆打我,還奪走了我所剩無幾的家當。”阿巴拉告訴記者,他來自喀土穆,今年30歲,曾經是一名出租車司機。
自2023年4月15日蘇丹武裝部隊與快速支援部隊爆發衝突以來,阿德雷難民營成為第一批逃離戰火的蘇丹難民的臨時居所。如今,約有23萬人在此生活。在難民營附近乍得與蘇丹邊境地帶,記者看到不斷有馬車載着貨物運往蘇丹,又把一部分難民接到乍得。
被問及未來的打算,阿巴拉望著妻子和兩個兒子説:“我只想保護我的家人,不再讓他們受傷。我不知道還能不能回去,我只想帶家人逃離戰爭,活下去。”
今年4月以來,蘇丹北達爾富爾州衝突加劇,導致新一輪難民潮。位於乍得伊裏巴市郊的伊裏迪米難民營成為新的主要安置點之一。
記者到達這裡時,聯合國難民署正運送新一批難民抵達。40攝氏度的高溫下,逾400名難民正從5輛卡車上卸下行裝,汗水已將他們周身浸透。
過一會兒,一輛運水的皮卡車駛入營地,幾十名難民在車後揚起的塵土中奮力追趕,在車停下時爭先恐後地遞上自己的水桶,而在取水點已經有上百人在排隊等待取水。聯合國難民署人道主義保護專員克拉麗絲·恩加塔告訴記者,這裡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分到4.69升水,遠低於基本生活用水15至20升的國際標準。
記者採訪過程中,一名年輕人走上前,用手勢示意想借筆。他叫卡赫圖馬·阿卜杜拉·亞斯,曾是北達爾富爾州首府法希爾一所小學的教師。
亞斯説,他想“記下所有人的名字”。“我不想和身邊的人就此失散,甚至沒人記得我們的名字。”他眼中含淚説,“我真的希望和平早日到來,我能重新回到法希爾繼續教書,讓孩子們能有未來。”
在距離伊裏迪米難民營約70公里的蒂內入境點,聯合國難民署的工作人員安娜·斯卡托內告訴記者,5月23日至6月24日,這裡共接收51542名難民。目前,聯合國難民署每日將400余名難民由邊境轉運點送至伊裏迪米,開展後續人道主義援助。
在蒂內走訪時,記者看到一位名叫哈娃的蘇丹女子坐在樹下,她正等待轉運至附近的難民營。哈娃用樹枝撐起一塊布,為身旁2歲的孩子遮擋陽光。戰火摧毀了她原本平靜的生活,“我不知道我的丈夫是否還活着,也不知道我的其他家人在哪”。談及逃亡之路,無所依靠的哈娃泣不成聲。
聯合國難民署6月初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23年初以來,已有超過84萬名蘇丹難民為躲避戰火涌入乍得東部邊境地區。隨着雨季臨近,這些背井離鄉、經歷戰亂之苦的難民還將面臨新的生存難題。和哈娃一樣,他們渴求的不僅是一處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生存的希望…… (記者王澤 王冠森)
新華社雅溫得7月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