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抗戰遺址行思-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6/27

10:14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新華走筆

白沙抗戰遺址行思

2025-06-27 10:14:5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0版 新華走筆

  萬里長江津,千古巴渝鎮。

  在重慶江津長江邊有這樣一個小鎮,因陽光下江畔沙粒呈現白色而得名。

  白沙鎮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末年,驢溪河一帶就已形成村落。北宋以後,白沙鎮以碼頭為核心,形成平行於長江的市街,是通往川東、川南水路要津,也是與川黔滇驛道上的商貿重鎮。

  抗戰時期,白沙鎮集中了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編譯館等多家重要文化機構,形成了白沙文化區。白沙鎮,是名副其實的抗戰文化博物館。

  抵達白沙鎮後,我揣着一份抗日遺址分佈地圖,首先來到了全國首個中等師範教育歷史陳列館。

  陳列館坐落於“朱家洋房”,其建築風格融合了東西方元素,古樸典雅。它的前身是私塾,抗戰時期曾是陸軍醫院,如今則以全新的面貌,向公眾展示中等師範教育的百年歷程。

  走進館內,仿佛進入了一條時光回廊。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珍貴文物,讓人沉浸在歷史的氛圍中。

  復原的教室場景讓我停住了腳步。黑板裂着蛛網般的細紋,粉筆槽裏還積着灰白的粉末,仿佛隨時會有人踮腳寫下板書。玻璃展櫃裏躺着一本上世紀的《教育學》教材,紙頁被翻得發毛,足見當時學生的用功程度。

  參觀中,我看到了中師教育從萌芽到發展的艱辛歷程。那些早期師範學校的創辦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我遇到了幾位前來參觀的老教師。他們仔細端詳着每一件展品,時不時與同伴交流着當年的求學經歷,看罷後眼中閃爍着淚光。

  一位老教師感慨説:“看到這些,就想起了我們當年在師範學校的日子。雖然條件艱苦,但大家都懷揣着對教育的熱愛,努力學習,就盼著能成為一名好老師。”

  離開陳列館後,我前往聚奎中學。

  聚奎中學坐落在白沙鎮風景名勝區黑石山。1870年,當地鄉紳鄧石泉和白沙團總張元富共同創辦了聚奎義塾,之後更名為聚奎書院,迄今已有155年的歷史,是中國西部保存得最完好的清代書院。

  聚奎中學並無單獨的校門,學校大門也是景區大門。

  “校園環境太好了,鳥也特別多,可以説是‘風聲鳥鳴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一位老師介紹説,每年有數十種鳥類在此繁衍生息。

  “你經歷過‘六月飛雪’嗎?”同行的老師問我。

  很快我就明白她的意思了,在景區通向校園的一條小路上,樹旁站滿了白鷺,道路中間也站了兩三隻。路中間因為鳥屎太多,成了“白路”。她介紹,學校師生常常是或打傘或快步通過這些鳥兒聚集的大樹下,避免鳥屎“襲人”,有時走得慢了或是“運氣好”,就會經歷“六月飛雪”。

  我也飛快地跑過,像是找到了久違的快樂。

  “知國家大事尚可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當地教育家鄧鶴丹手書的對聯至今仍挂在聚奎中學的校門兩側,這副對聯不僅是辦學宗旨,更是抗戰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宣言。這個辦學宗旨,至今還有生命力。

  走進校門,我立刻被一面“鏡箴”墻吸引,上面刻着“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等40字箴言,正是抗戰時期學校要求學生每日誦讀的內容,現在依然也是學生守則。

  古樹參天濃蔭蔽日,山美水秀曲徑通幽,群鳥棲息動靜相宜,瑯瑯書聲不絕於耳……漫步在“校在景區裏,人如畫中行”的校園裏,古色古香的灰瓦白墻間,美麗的校園令人無限暢想。

  跨越155年滄海桑田,聚奎中學經歷了科舉制時的義塾、書院、學堂,由民國的新式學校到社會主義學校,由小學、初中到高中,採用過私立、縣立、公立多種體制……歷史這支“如椽巨筆”繪出聚奎中學日新月異、底蘊悠長的壯麗長卷。

  可以説,聚奎中學的發展史是中國近現代基礎教育史的一個縮影。

  步行幾分鐘後,只見一棟白墻青瓦的建築矗立在校園最高處,這就是過去有着“川東第一大禮堂”之稱的“鶴年堂”。

  鶴年堂雖是中式建築,裏面卻是倣羅馬歌劇院式結構,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體現了當時進步與兼容的思想。建築上下三層,巧妙地運用光學與聲學原理,解決了大型建築內陰暗、甕聲等問題。

  望著講&兩側“&高三尺引來遐邇方家顯達,座滿四廂成就古今奎宿英雄”的對聯,我的思緒被拉到了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抗戰時期,陳獨秀、馮玉祥、文幼章、梁漱溟、歐陽漸、盧前、胡小石、&靜農、魏建功、陳可忠、曹靖華、曹芻、唐圭璋、程憬、蕭公權、勞君展等均在聚奎大講堂登&授課。

  每次舉行抗戰演講時,鶴年堂都座無虛席,青年學生們熱血沸騰。

  陳獨秀在鶴年堂作了人生最後一次演講。他一口氣講了約40分鐘,號召全民一致對外,爭取抗戰勝利,鼓勵學生們努力學習,做有真才實學的學子。

  校園內最引人注目的,當屬那些鐫刻在石壁、碑碣上的題刻。約500余處黑石上均有題刻,這些大小不同、千姿百態的石刻大都為抗戰時期來聚奎書院講學的名人所書。有的筆畫邊緣雖已剝落,卻更顯蒼勁雄渾。

  校園小徑旁,還有諸多不知名文人墨客留下的短句箴言,有的勸勉學子珍惜時光,有的歌頌正義與勇氣。青苔悄悄爬上石刻邊緣,為其添了幾分歲月的斑駁,卻無損文字的力量。

  它們靜靜肅立,見證着一屆又一屆學生的成長,成為聚奎中學獨特且深厚的文化底色,讓每一個踏入校園的人,都能瞬間被歷史與文化的氣息包裹。

  游覽校園時,我跟一位正在給學生們講解校史的老師交流。他説:“我們學校的這些抗戰遺址,是非常寶貴的教育資源。學生了解學校的歷史,感受先輩的精神,可以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

  看著眼前那些認真聆聽的中學生,我相信這些抗戰遺址所承載的精神,一定會在他們身上傳承下去。

  在白沙鎮走了一整天,忍受着重慶夏日高溫的炙烤,不斷爬坡上坎也累得腿腳發軟,但我還是堅持走完全程。直至夕陽西下,依然覺得沒有看夠。

  駐足江畔,晚風帶着長江水汽拂過早已被汗濕透的衣衫,心頭的充實感驅散了身體的倦意。

  待到日落,長江對岸的街燈亮了。

  思緒萬千時,我想起白沙歷史展覽館裏解説員介紹的,白沙鎮當年有19所學校、上萬學生,“滿街都是穿校服的娃娃”。

  現在街巷安靜,可古鎮那些老房子的窗欞間,仿佛還飄着讀書聲、織布聲、木刻聲。文化的生命力,大概就藏在這樣的傳承裏,像長江水,看得見浪花,也摸得着河床。

  不止聚奎中學,張爺廟抗戰歷史陳列館、夏仲實公館等抗戰遺址都藏在白沙鎮民居中間,和古鎮融為一體,煥發着新活力。

  我忽然理解,真正的文化傳承,從來不是將歷史封存在玻璃展櫃裏,而是讓歷史的智慧與精神持續融入當下,滋養今天的生活與思考。就像黑石山的泉水,從抗戰年代流淌至今,仍在滋養着這片土地的精神根係。

(作者:田金文)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抗戰,歷史,文化,聚奎,白沙鎮,中學,校園,學生,教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