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地球轉轉-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5/16

08:54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陪地球轉轉

2025-05-16 08:54:0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喻江正在給孩子們作講座。受訪者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徐歐露

  據不嚴謹統計,喻江身上的顏色很少會少於15種。好像每寫一首歌,每去一個地方,她的身上都會多出一些顏色。

  粉紅色的頭繩、蜻蜓發卡,橘色的老虎書包——有時候,還會給老虎帶一隻鳥——五色琉璃龍的項鏈,金色蛇形的手鐲,綠龍的腰帶,袖子上鞋帶上也別着彩色毛線花……她好像穿着山啊,河啊,帶着個動物園,就出門了。

  被問得最多的問題是:你怎麼把這麼多顏色放到一起的?

  她回答:“我不是在搭配顏色。每個人的眉目間自有山河。哈哈,我就是試着穿出點眉目。”

  就像她筆下的作品,20多年前,就已經在各種“混搭”了。

“腦子裏有200多個想法”

  第一次“撞色”,她畢業入職央視不到一年,編劇的話劇《到現在還沒想好》,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實驗劇場創造了那年北京8月話劇淡季的票房奇蹟。

  裏面有一句&詞:“腦子裏有200多個想法,抓鬮都是對紙的浪費。”説的就是她自己。

  這個腦袋“抓鬮”出來的現代音樂劇《花木蘭》,歌曲入選中國音樂劇教材;舞蹈詩《天地之上雲南幻想》,獲得中國舞蹈荷花獎金獎;還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會徽發布儀式上的解説詞,央視紀錄片頻道開播時的頻道形象片文案“路為紙,地成冊,行做筆,心為墨”,《如果國寶會説話》裏“因為刻骨,所以銘心”那樣的金句。她為紀錄片《大國建造》第一、二季擔任總撰稿,為《經典咏流傳》擔任策劃。

  最多的還是歌詞,《感動中國》潤濕太多雙眼睛的主題曲《感動》,火到海外的《左手指月》,讓崔健讚嘆的《天地鑒》《三厘米》,鼓勵很多人“挺過去”的武漢城市形象歌《在此》。

  剛剛過去的4月17日,她為以朱熹為主題的大型文旅山水史詩《月映武夷》作詞的主題曲《天心一念》發布。有人聽完説,“朱子來了”。

  業內形容她的文字“有建立在中國文字象形上的審美和詩思”“有建立在中國古典詩詞上的遣詞造句和詩歌表達”。

  寫《感動》時,她一次交了三版,根據歌詞的內容,打印在不同顏色的紙上,紅色的,藍色的,黃色的。“用第一抹光線的純凈,為世界畫一雙眼睛,用第一朵花開的聲音,為世界唱一首歌曲”,就印在“像這個藍色星球一樣的藍色紙張”上,被選中了。

  “那是《感動中國》的歌,也是我最初的感恩。”在武漢大學讀二年級時,19歲的喻江就獲得“全國十佳大學生”“全國三好學生標兵”稱號,第一次到北京,就是去人民大會堂領獎,被國家領導人接見,還拿到了一萬塊錢的獎學金。

  上蒼給一個19歲的孩子以奇蹟作激勵。“太感謝那時候的學校和老師了。”她形容自己“獲得了一生都用不完的自信”。她告訴那時候的自己,“這一生都要做一個好學生,讀書寫字,以一個書生的樣子,感恩家國,感恩天下”。

“我願做一個取字的人”

  喻江喜歡形容自己像“快遞員”。有人發出邀約,她就向着心願的方向,出發前往,去取字。

  “我願做一個取字的人。願以字為眼,同框天地大美。”

  對她來説,“每一個字本身,都是一方天地,一個世界。倉頡造字的那一刻,天地驚嘆,鬼神哭泣。每一個字,都有眼睛,有心跳,有魂魄”。

  月亮來了,她寫下《左手指月》,一路火到海外,網上流傳着美國版、法國版、澳大利亞版、巴西版、越南版……“帶來了全世界的月光”。

  《金磚之國》的紀錄片來了,她寫下主題歌《天地鑒》,以“風雲作硯,一劃一重天”,在天空作畫。

  武漢來了,她為武漢創作城市形象歌曲《在此》,“古琴在此,以一千年為弦”。

  楚國的編鐘來了,她寫下《大音鍾情》:“曾侯乙的乙字就像一條河,在編鐘上隨意地一頓一刻,深情淺露,只需一眼,就經過那時和我。”

  《詩經》來了,她寫下《詩經裏》:“無名氏唱到忘情,字跡就追到天邊。”

  百鳥來了,南音來了,文明裏的鳥兒,詩句裏的鳥兒,全部都飛到那首《百鳥歸巢》裏。百鳥以“天空為羽,大地為翼”,亮相2023年春晚,被稱為“中式審美,驚艷世界”。

  對她來説,每一個邀約,都是一場旅行,都是一次學習。“字就在那裏,去找它們,或者等它們自然浮現,和我們相見。”就像小時候父親教她讀詩,“一行白鷺上青天”,腦子裏的白鷺就真的飛了上去。

  她的口頭禪是“好玩兒”,樹好玩兒,光腳好玩兒,世界,就更不用説了。她作詞,也幫別人修改檢討、給不認識的人寫婚禮發言、替朋友寫情書。

  “每一棵樹都有性格,每一刻的雲,每一天的風、太陽和月亮。我覺得沒有不值得寫的,家裏的土豆、茄子、蘋果都值得寫。每個東西都是美好的,發光的。都是驚天動地的小事,雞毛蒜皮的大事。連一粒塵土,都是傳説。”她説。

  “也許,自在了,字就在了。”

“好大一場心心相印”

  剛剛過去的冬天,她去潮汕為英歌舞“取字”。

  采風時,在海邊看英歌隊穿着最漂亮的衣服,在沙灘上自由自在跳起英歌舞,彩色頭繩被刮得飛到天上,她的心也是。

  “那片大海,就是國潮啊。我們的文明,經過那麼多曲折,這五千年的翩翩少年,終於可以回到初心,再次與萬物共舞,終於再次到了東方潮涌的時刻。我們眼睛濕潤,那不是眼淚,那是潮水奔涌到眼睛裏。”

  “英歌舞有多久的歷史?網上能看到的歷史,是幾百年。真的尋它千百度,就知道,這歌舞來自千年,萬年。這是人類以天地為舞&,同萬物的歡歌。”她被擊中了,“英歌舞就是獻給祖先和文明的。”

  由她作詞的《潮起舞英歌》登上了2025年的春晚,被稱為“春晚最強氣氛組”,作為“致敬祖先,致敬文明的一份作業”。歌裏唱道:“天降我落地人間,我踏着七星的路線,龍騰月,披錦繡,閃耀世界,五千年翩翩少年,吼出炎黃的諾言,烙印在華夏的,天地之間。”

  “就是要用鳥兒的視野,回到最大的那個地方。”她希望通過文字抵達每件事裏“真正無價的東西”,相信萬物自有真心,自己要做的,就是用心把心找出來,然後,“哪怕給我一個字的空間我也能把這心跳放進去”。

  跟她聊天,會驚訝於“心”這個字出現的頻率之高。她堅信“文字有心跳”,總是被“心”打動。

  為《如果國寶會説話》撰稿時,對着甲骨文,她邊看邊哭。“整個商朝文明為我們留下了幾千個字,每一個字都是通天地的。這些字被埋在地下那麼久,就為了跟你相見,這個偶然,太珍貴了。”她為甲骨“説的話”,“因為刻骨,所以銘心”,被網友敲滿彈幕。

  她為何尊寫下“‘中國’三千年前被鐫刻於方寸之間,深埋於地下,三千年後,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接的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它命名叫做中國”,為賈湖骨笛寫下“那時風動,此時心動”,她視紅山玉龍如生命的脊柱,“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是一塊磚,也是每個中國人腦子裏每天的遇見……“每一個國寶,都給我打開一個時空。我意識到,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腳下數米的地方,都是一個寶藏,整個大地,就是我們的博物館。”

  最近的一次感動來自朱熹:“朱熹活了70歲,在武夷山待了50年,每天要寫5000字。一個人用了畢生的精力守護和傳承華夏文明的根脈,我再不把他寫好怎麼辦?”

  有人勸她,一首歌有一句好就行了。她不幹,“我沒有一個字是不認真的”。

  《天心一念》的歌詞406個字,她翻閱的關於朱熹的資料摞起來有一米高。受邀給非遺寫一首歌,全世界非遺的名字都被她找來,認了一個遍。為紀錄片《大國建造》撰稿時,她是從北宋的《營造法式》讀起的。鋼筋、水泥、技術和數字,她看到的是“喜馬拉雅躍出海面之後開始的天地建造”。

  作為《大國建造》第一季總撰稿,她在劇組住了三個月,“完成了對天地山海的致敬”。第二季,她本不打算寫了,可是一看到那些建設者的身影,看到那些被泥土塗抹的眉目都不清晰的臉,她又一頭扎進水電站大壩、黃河大橋、地下中微子探測站。

  理由很簡單:“那些建設者裏,有我們的父輩,我們的家人,有我們未曾好好感謝過的英雄。建設者們都覺得自己很尋常,也並不擅長準確地讚美自己。所以我要盡我的力去讚美他們,去好好地讚美我們的父輩,去讚美那些被鳥兒、天空、山川、河流記住的名字,去讚美那些默默無聞,去讚美他們的足跡,悄然無聲,大地震動。”

  在為這部紀錄片創作的主題歌《青山看見》裏,她寫道:“提手邀日月,寶蓋化屋檐……一豎兩點,情字浮現,赤子的心,青山看見。”

  “我們生來與萬物同在,這是好大一場心心相印。這就是我們歌唱的理由。”喻江説。

“萬千璀璨星河,藍色那顆,我們最愛”

  2014年,因為全球變暖,北極冰川融化,可能出現一條新航道,央視決定拍一部紀錄片《北極,北極!》,喻江擔任其中一集的編導。她決定把這50分鐘獻給“文明”,取名《天下留白》。

  “一萬年裏,地球兩次變暖,上一次變暖,人類將足跡踏遍世界。這一次會怎樣?北極有很多人類文明的基因,是這個藍色星球正在融化的白色胎記。今天,這個星球上的許多地方,都已經喧鬧到聽不到這樣的聲音和故事了。所幸的是,北極,還有天下最後的留白。”

  地圖上丈量只有幾厘米的大地,喻江用腳走了3年。她要做“大自然的翻譯”,把每一位保護過這片土地的“地球之子”記錄下來。

  她在北冰洋上跟隨捕蝦船出海,在格陵蘭子夜的陽光裏到達冰川比人口多的北極村莊,去聽一百萬年前冰的聲音,也知道了薩米族作家寫的書《雪的一百多個名字》。作家已經去世,喻江去了他的家,在墓園找他無名的墓碑,“星星知道他的名字”。

  她前往阿拉斯加,去捕鯨的愛斯基摩村莊,去只剩下一根木樁的印第安部落。在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認識了一輩子研究全世界只有一個人會説的語言的教授,看他是怎樣“一個人在為人類工作”。用她的話説,“認識了很多地球親生的孩子”。

  “地球之子”那麼多,很多只能出現一兩分鐘,她在機房睡了三個月,一幀一幀選。最後,畫面裏每一隻鳥兒她都認識。

  有能源企業找來,希望使用歌曲《青山看見》,詢問版權。喻江説,就給一塊錢吧,“希望能一塊做綠色能源的事”。

  不久前,她受邀給小學生講了一堂課,主題就叫《陪地球轉轉》。她給孩子們帶去了一瓶北極的空氣,一把來自尼泊爾一千年的塵土,還有滿世界蒐集來的小鳥玩具。“如果我們都是被選去外星球參加聚會的地球寶寶,我們該怎麼向他們介紹地球有多好玩呢!”

  這位地球導游是這樣引路的:地球上的人類需要呼吸,這瓶裏的就是空氣的樣子。地球傾斜了23.5度,所以南北兩極都是雪。很多年後,地球上的人用鳥的腿骨做成骨笛,有了音樂;他們在龜殼刻上符號,有了文字。《大國建造》講他們怎麼建造房子,《左手指月》寫他們這樣看月亮,他們的文明聚集千年後就會有《潮起舞英歌》《天心一念》。

  末了,她掏出一個罐子,裏面裝着各種貝殼、石子,帶着孩子喊起來,“宇宙,你好!地球,我愛你!”一蓋,全裝了進去。

  “我們出生前,如果有一個菜單選項,問我們要去哪個星球,我們都選擇了藍色。”她説,“我希望我的每一個字都能將這個藍色星球的美告訴宇宙。讓銀河知道地球有多好。因為萬千璀璨星河,藍色那顆,我們最愛。”

  去北極前,她問老師:“我該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

  老師説:“你只需要寫你自己的故事,寫下你與自然的聯結,寫下你與這個世界的聯結。”

  到現在,喻江已經寫了100多首歌,獻給百川、千山、萬物,五彩斑斕。雖然並不是每首都像《左手指月》那樣火,儘管很多時候的很多人,並不知道這些歌、這些字。她很坦然,“我不在乎紅不紅,火不火,流不流量,我只在乎它該不該寫。事聯結情,心聯結願。我是為心願而寫作,我寫了,就好了”。

  她希望每一首歌都像鳥兒一樣,棲息在眉目間的山河,飛到光的叢林,落入心田。

  她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萬物一起慢慢變小,變成一個孩子。“一直生長,永不長大。”“真正的永恒,是和時間並肩。讓自然帶我們自然綻放吧,讓山成為山,讓水成為水,一切都是它本來的樣子,就這樣陪地球轉轉,每一刻本來,就是好美的美好。”

  對她來説,不是把顏色穿在身上,而是用美和好讚美每個人的生命。“我們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個星球。萬彩奔涌,閃閃發光。”

  就像她曾寫的一首歌《一箱子云朵》,入春了,喻江從她的一箱子云朵裏,選出十幾個顏色的衣飾出了門,發現有東西比她更花,那是樹、山和大地,發現,“天……真美好”。

  新的故事,未完待續。

  新的連接,已經另起一行。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寫下,地球,每一,世界,文明,北極,藍色,喻江,中國,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