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我的體育是數學老師教的!”-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5/12

19:32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體育

反轉:“我的體育是數學老師教的!”

2025-05-12 19:32:5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7版 體育

  “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吧?”“不,我的體育是數學老師教的!”

  一句曾風靡網絡的戲謔之語,如今正在安徽蚌埠等地經歷一場奇妙反轉。反轉的背後,是基層中小學體育改革的探索與實踐,更是教育觀念的轉變。

  近年來,青少年“小眼鏡”“小胖墩”“小豆芽”“小焦慮”等“四小”問題廣受關注,通過體育活動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為社會共識。去年以來至今年春季學期,各地陸續&&文件,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落實每天“一節體育課”和“兩小時體育活動”。安徽省教育廳去年8月印發的通知中,還要求上、下午各組織一次30分鍾大課間活動。

  “一節課,兩小時”,聽起來簡單,實則涉及課表、師資和場地等諸多調整。安徽蚌埠的中小學為此“各顯神通”。

每天一節體育課,老師從哪來?

  體育活動多了,師資很容易出現缺口。在龍子湖區龍子湖實驗學校,許多平時就是“運動達人”的文化課老師開始了教體育的奇妙之旅。

  此外,每逢大課間,班主任和跟班老師走下講&,走到孩子們中間一起跑步、跳繩。學生們倍感新鮮的同時,也跑得更起勁兒了。

  “校長、班主任帶頭鍛煉,鼓勵全員參與,這也促進了教職工身心健康。”校長史威笑稱,“我常説,這是‘拿公家的時間鍛煉自己的身體’。”

  “帶薪鍛煉”誰不喜歡?蚌山區蚌埠新城實驗學校的老師們深有同感。在這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裏,41名語文、數學老師兼職當體育老師,不僅解了燃眉之急,還收穫了諸多意料之外的好處。

  “跳大繩、跳皮筋是我的童年回憶,我想把這份快樂帶給孩子們。”操場上,五年級三班班主任王蛟正帶着學生玩得不亦樂乎。她當了11年語文老師,從沒想過自己有朝一日會教體育。

  “平時都是王老師教我們,但在體育課上,我們教王老師打羽毛球。”五年級三班學生趙溪若暄自豪地説。“教學相長”的意義,在這一刻無比具象。

  新城教育集團黨委書記顧慶悅介紹,為了保證課程質量,新城實驗學校對41名兼職教師進行了專業培訓,要求他們定期參與體育課程教研活動。

  此外,新城實驗學校要求專職體育教師根據自身特長開設特色體育課,並聘請體校教練和師範體育生進校園,課後服務還引進國際象棋、羽毛球等項目的專業教練,保證校園體育的多樣化和趣味性。

全校師生齊出動,場地去哪找?

  多個班同時上體育課,大課間更是全校師生全出動,學校現有空間顯然有點不夠用。

  場地去哪兒找?蚌埠各學校或是“上天入地”,或是“方寸之間做文章”。

  在新城實驗學校校園內,籠式足球、跳繩、跑步等不同區域被清晰劃分,乒乓球&、羽毛球網見縫插針安放。教學樓裏空間也充分利用起來,學生們可以做手指操、用桌椅板凳練習坐位體前屈,走廊上還印了“跳房子”等地面游戲的圖案。

  顧慶悅開玩笑説,教學樓裏的游戲地面都不用清潔,“低年級的小朋友在上面玩耍、滾來滾去,一點灰塵都沒有”。

  在禹會區的秀水實驗學校,“給孩子空間呼吸”的理念深入人心。除了利用好校園空間,學校還定期組織學生到口袋公園、農莊等地徒步拉練、探索自然。

每天活動兩小時,時間怎麼擠?

  在龍子湖實驗學校,一些班級每週體育課能達到6節,上、下午兩個大課間和課間15分鐘也開展得有聲有色。

  史威的解法簡單有效:把午間閱讀的20分鐘“還”給操場,將45分鐘的課堂壓成40分鐘。在他看來,文化課“縮水”,是在倒逼老師提高效率,課堂反而呈現出“乾貨滿滿”的新境界。

  從去年抓落實不到一年,蚌埠中小學體育改革已有顯著進展。許多校長都説,困難不少,但辦法更多。

  “體育活動為什麼不能讓數學老師帶一帶呢?”蚌埠市教育局局長劉善訓説,“‘觀念一變天地寬’,最重要的是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理念轉變了,學校自然有創新的動力和智慧。”

  當地還提出學校體育工作“三個一”工程:除每天一節體育課,還要求至少每週一場體育比賽、每人一項體育特長,真正培養孩子養成終身運動的習慣。

  改革以來,校長和家長們明顯感覺,學校氛圍更活躍,師生面貌更昂揚。最重要的是,背着書包也背着球拍的孩子們更願意去上學了。

  “健康是育人的第一需求,因此體育應該成為五育並舉的關鍵載體。”劉善訓説,“無體育,不教育。”

(記者許仕豪 丁文嫻 周暢)

據新華社合肥電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老師,實驗學校,體育課,孩子,要求,新城,蚌埠,課間,學生,體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