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腳三省”話洪安
“蜀道有時盡,春風幾處分。吹來黔地雨,捲入楚天雲。”清代詩人章愷的一首《至秀山》,描繪出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一腳跨三省”的獨特地理坐標。
一灣清水江,聯通渝湘黔三地。
坐落於此的洪安鎮,南同貴州省松桃縣迓駕鎮山水相連,東與湖南花垣縣邊城鎮隔江相望,為沈從文小説《邊城》原型地之一。
受綿延不絕的武陵山脈阻隔,曾經的洪安鎮交通閉塞,發展相對滯後。近年來,當地推進老街歷史建築系統性保護,依託“地理IP”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老邊城逐漸煥發新活力。
“上船咯……”清晨,江面碧波倒映出兩岸的吊腳樓,洪安鎮從拉拉渡船夫的吆喝聲中甦醒。
不靠撐篙、不用槳,拉拉渡是清水江上的一種獨特的渡江方式,只需一根鋼繩連接兩岸,船夫用一根凹口的短木棒搭在鋼繩上牽拉,船就緩緩駛向對岸。
小青瓦屋頂、挑檐翹角、格子花窗……步入洪安邊城景區,老街兩側依然保存着少數民族吊腳樓風格,越來越多慕名而來的游人,正踏着青石古道,登上吊腳木樓,回味百年前那美麗動人的故事。
重慶市秀山縣文化館館長楊佳林説,得益於“一腳踏三省”的地理區位,自古以來,洪安鎮便是三省各族人民的商貿聚集地,孕育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和獨特風土民俗。
秀山縣文旅委副主任楊臣帥介紹,秉持風貌保護與功能升級並重的思路,近年來當地對拉拉渡口等歷史建築實施保護性修繕,同時引入給排水、電氣線路等基礎設施,綜合提升游客觀光體驗。
在保留傳統建築風貌的前提下,當地群眾適度改造內部空間,利用自家房屋開發多元業態,端上“旅游碗”,吃上“致富飯”。
重慶的腌菜、貴州的豆腐、湖南的魚,景區內的大佬二佬魚館憑藉特色菜“一鍋煮三省”聞名。
近年來,魚館生意越來越紅火,主廚楊龍從父親手上接過傳承的接力棒,將自家院子修繕一新,用於接待更多游客。“旺季一天翻幾&,營業額能達到兩三萬元。”楊龍笑着説,不少游客乘坐拉拉渡從湖南過來,就為吃上這鍋魚。
隨着文旅業態不斷發展,“邊城”已然不再“邊緣”。數據顯示,2024年,洪安邊城景區新增農家樂經營戶39戶、餐館57家,接待游客508.2萬人次,同比增長48.4%。通過參與旅游服務,當地群眾實現戶均年增收超2萬元。
“拉拉渡船、‘一腳踏三省標誌’打卡點、品三省特色美食等,是目前最受游客歡迎的文旅項目。”楊臣帥&&,下一步縣文旅委將在加強古建築保護的基礎上,以三省民俗風情為依託,拓展景區範圍、提升基礎配套,努力打造邊城旅游新地標。
(記者周思宇 雷明宇)
新華社重慶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