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寶安:讓居民成為“鄰”距離服務的“主角”
居民小區是城市治理的“神經末梢”。在深化“黨建引領現代活力小區”建設中,深圳市寶安區委社會工作部通過&&聚“鄰”、服務暖“鄰”、AI助“鄰”探索小區治理,激發自治活力,營造了“你有事,我幫忙”的鄰里互助氛圍,讓居民成為服務的“主角”。
&&聚“鄰”集民力
走進寶安區新安街道海濱社區假日名居小區,有一家“開”在小區裏的鄰里互助服務超市,設置有換享集市、便民工具站、共享互助、三防應急四個功能區。社工龔厚芬説:“換享集市裏的讀物、玩偶、書包等物品,便民工具站上的扳手、鉗子、螺絲刀、衝擊鑽等工具,以及共享互助區的縫紉機、影印機、打氣筒等共享設施,都是小區居民主動捐贈的,這是集眾人之力推出的共享便民服務。”
居民劉桂芳一有時間就會來到鄰里互助服務超市。她一邊和鄰居們熱情打招呼,一邊擺好“傢伙什”準備為鄰居磨刀、磨剪子等打磨作業,“我退休後,空余時間多了,能幫助鄰居幹一些活就覺得很開心、很滿足。”
要實現居民小區“新治”,需集民智、聚民力、惠民生。在寶安區航城街道滿京華雲曉小區的架空層,建成了游泳池、鄰里議事廳、健身房、書吧、童趣園、頤養居等一批共享活動空間。這些空間不僅是居民的“歡樂港灣”,更是“居民事、居民議、居民定”的真實寫照。
寶安區委社會工作部部長李永峰説,該區以社區黨委為核心,通過線上徵集、線下走訪、黨群聯席會、居民議事會等渠道,收集小區黨支部、業委會、居民小組、物業公司以及居民對小區治理的“金點子”,並將其轉化成為民服務的“金果子”,打造了一批“居民願來、居民常來、居民再來”的共享場景。這些服務陣地,不僅滿足居民日常所需,還增強了小區的凝聚力。
服務惠“鄰”暖民心
近期,一場場“免費上門剪髮”活動走進寶安區多個居民小區,剪髮“達人”謝俊為行動不便的長者提供免費理髮服務。“我父親腿腳不方便,外出理髮比較費勁,這種活動看似小事,卻是老人家的心頭大事。”海濱社區居民張國軍説。
居民小區的精細化治理,着力點在問需於民。寶安區委社會工作部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將滿足群眾實實在在的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指導各社區黨委通過上門走訪和座談調研,精準摸準居民在生活、學習、文化、體育等方面的需求,並聯合小區共同“把脈開方”。
比如,針對“一老一小”問題,構築起“老有所養、小有所護”的服務矩陣,為60歲以上老人建檔立卡,配備家庭醫生;組織志願者與獨居、殘疾、失能、高齡老人結對開展服務;組織社工與孤獨症、自閉症等特殊兒童家庭結對進行幫扶;為青少年舉辦讀書會、跳蚤集市、書法繪畫等系列活動。再比如,針對居民生活“痛點”,寶安區通過鄰里推薦以及才藝比賽、手工作坊等渠道,挖掘小區內的“能人”,為居民免費提供管道疏通、水電維修等服務;探索引進超市送貨、快遞取件、智慧藥櫃等“服務合夥人”,提供低償互助服務。
“只有充分了解居民的現實需求,以居民需求為出發點、落腳點,才能有針對性地規劃布局,真正為老百姓帶來幸福感。”寶安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田甜説。
AI助“鄰”增福祉
今年2月,寶安區新安街道海濱社區的智慧社區信息管理系統發出警告,顯示某小區一名老人在家中跌倒,情況十分危險。社區獲悉後,立即啟動應急預案,聯合社康、物業、民警一起上門救助。經核實,該老人只是不小心滑倒,身體並無大礙。
AI賦能,讓居民小區從“治”理邁向“智”理。在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寶安區積極探索智慧化管理服務模式,在轄區獨居長者家中的臥室、廚房、客廳等區域安裝防跌倒毫米波雷達,並將其接入智慧社區信息管理&&,用“AI智能監護”替代“人工實時看護”,打造“AI監測+問話核實+上門救助”的守護模式,全力保障老年人居家安全。
“該&&及時發現老人在家中跌倒,不僅避免了一次意外事件,也體現人工智能在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中的重要作用。”李永峰説,人工智能和社區工作已經深度融合併發生密切&&,目前寶安區委社會工作部正利用AI的優勢稟賦,積極探索智慧化管理服務模式,為基層治理實現更多可能。
在寶安區129個社區中,“黨建引領現代活力”小區605個。如今,“居民唱主角”的小區治理模式在寶安區初見成效,暖心服務觸手可及,群眾福祉持續增強。寶安區委社會工作部將聚焦居民群眾“急愁難盼”,持續深化小區治理,為超大型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探路先行。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