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飄浮在成都市井上空的建築文化路標
專訪劉家琨,是我認為必須做的事情,有一個記者遇到好故事的本能衝動,也有一個普通人想了解建築大師成功“秘訣”的好奇心。
家琨建築設計事務所媒體助理髮來的地址,讓我足足盯了半分鐘,才確定事務所在成都玉林的一棟居民樓裏。
玉林,車水馬龍,火鍋飄香。這個成都人普遍認為最具煙火氣的老社區,因趙雷的一首歌曲《成都》火遍大江南北,也是“白夜”“小酒館”等文藝地標聚集的地方,鮮少有人留意到,這些著名文藝地標的設計師正是劉家琨。
酒吧的老闆翟永明、張曉剛,是詩人、藝術家,也是劉家琨的多年好友,他們常常聚在一起聽歌、讀詩、閒聊……在玉林辦公,很符合劉家琨“接地氣”的個性,也的確是他認為最舒服方便的地方。
曾經有朋友就家裏裝修徵求劉家琨的意見,劉家琨説:“公共建築是皮鞋,兼顧實用和審美,而家要像拖鞋一樣,舒服自在。”事務所某種意義上也是他的“家”,沒有選擇堂皇的寫字樓,也是題中之義。
小區門衛聽説是來找家琨老師的,滿臉笑容地給我指了在哪棟樓。門口看起來老舊的小區,內裏卻另有“乾坤”,七彎八拐地停好車,還要走過一座橋,橋下小河裏的水很淺,但不知名的蔓草卻在水裏生長得格外茂盛,婀娜地順着水流的方向搖曳。
事務所就在小河旁八層建築的六樓,狹小的電梯載着我悠悠地往上升,緩慢而穩當。出了電梯口,一個黑色工業風鐵門出現在視野裏,“家琨建築”四個字十分低調。門沒上鎖,只有一隻鈴鐺輕輕地作響,提醒主人有客到訪。
出來接我的是年輕的媒體助理,她説還沒到採訪時間,先帶我參觀一下事務所。
這是一個由四套住宅打通改造而成的雙層空間。若作為私人住宅,其面積可謂寬敞;然而作為建築設計事務所的辦公場所,卻略顯跼踀。不過這裡卻巧妙容納了完整的功能分區:除了前&接待區、開放式辦公區、藝術展示區、沙龍交流區、咖啡休閒區外,甚至還有極具設計感的幾何造型廚房與餐廳,據説事務所每年都會在這兒舉辦“廚藝爭霸賽”。
事務所更像一個充滿設計靈感的“建築實驗室”,而非傳統意義上的寫字樓或者辦公室。進到這裡,仿佛踏入了一個被時光打磨過的空間。白色的墻面上還貼着足球世界盃的畫報,地上是光滑的水泥地板,空氣中瀰漫着咖啡的香氣,窗邊擺着各種鮮花和植物,自然光透過窗戶灑落下來,為整個空間鍍上一層柔和的光暈。
工作&上層層疊疊的圖紙,線條與數據交織,從這裡走向現實。角落裏陳列的獎盃和證書,則默默見證着劉家琨多年來的堅持和追求。這裡沒有華麗的裝飾,沒有刻意的設計,有的只是最原始的建築材料和最純粹的空間感。
更讓人驚喜的是,隨處可見的建築模型,是精妙絕倫的微縮世界,從博物館、城市空間、商業建築到城市規劃館等,每一件都凝聚着建築師對空間和材料的思考,召喚着好奇心與探索欲。設計師別出心裁地在西村大院的模型上放置了一顆小鋼珠,輕輕一放,鋼珠便順着狹長的步道歡快地滾動,仿佛賦予了建築模型靈動的生命力,令人不禁莞爾。
事務所旁邊還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玉林頌”,既是展廳,也是建築講座、藝術沙龍的舉辦地。一年多來,“玉林頌”的展覽聚焦於參展者具有 啟發性的工作和思考上,沒有圈子,不論資排輩。大量作品、模型、珍貴手稿、項目相關文件、建築師日誌等,都曾在這裡展出,多位建築師和藝術、影視、文學等相關藝術家們在這裡自由交流。據説不僅聯絡了設計院、獨立工作室,很多媒體人、建築愛好者也是這裡的常客。
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劉藝説:“玉林頌的出現,既是對小尺度文化空間的能量觀察,更是對成都設計圈的集體畫像和踴躍度測試。幸好有琨叔,幸好在玉林,有了仙氣也有了煙火氣,讓人對這處飄浮在市井街巷上空的文化路標充滿期待和嚮往。”
剛過午休時間,建築師們已經準備開始工作了,這裡人也不多,事務所的設計師加起來只有20人左右,大多數是年輕人。一隻橘貓還蜷在凳子上酣睡,這是事務所收養的三隻“喵星人”之一,資深“鏟屎官”劉家琨站在飲水機旁邊,向我招手。
就像藝術家何多苓那幅著名油畫《第三代人》裏描摹的一樣,劉家琨有一張五官深邃的臉。只是時光流轉40多年,他臉上曾經棱角分明的線條已然柔和,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歲月沉澱後的從容。
“剛聽到得獎的消息,內心並沒有太大激蕩。”劉家琨語氣平和,“非常高興,但轉頭還是回到工作中。”在接下來的採訪中,劉家琨帶我走進了他的建築世界。他談到對建築的理解,對材料的運用,對空間的把握,對人文精神的理解。他告訴我,建築不僅僅是建造房屋,實現使用功能,更是創造一種審美,一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
在劉家琨建築事務所的所見所聞,讓我對建築有了更深的理解。這裡不僅僅是一個工作的地方,更是一個充滿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間。在這裡,我感受到了對生活的熱愛,對審美的追求,對時間和空間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