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術機器人”拓展醫生手眼腦
黃偉委員:推動醫療行業向智能化、精準化邁進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當下,智慧醫療已成為醫療領域的重要變革力量,其中手術機器人、醫療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正在打破行業傳統範式,賦能醫療服務能力快速提升。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主任黃偉認為,手術機器人的出現,適應了人口老齡化趨勢帶來的老年人對醫療服務精準度、便捷性和持續性的更高要求,為化解醫療服務需求快速增長與醫療資源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也切中當下醫療技術創新的迫切需求。
他認為,當前醫療領域正經歷着一場深刻而快速的智能化變革,手術機器人憑藉其智能化、高精度、微創性等優勢,協助醫生實現“複雜手術簡單化、簡單手術標準化”,將推動醫療行業向精準化邁進,提升整體醫療技術水平。
早在2020年4月,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就成功開展了首例機器人輔助髖關節置換手術。黃偉介紹,傳統骨科關節置換手術中,醫生“看不準”“拿不穩”等問題比較常見,手術的操作往往根據醫生的經驗來決定。“那次手術中,一台叫‘Mako’的骨科手術機器人全程參與,借助機器人的可靠性和穩定性,我們精確植入了假體。”黃偉説,“骨科機器人的應用,降低了手術風險,縮減手術用時和術中出血,為患者帶來了更好的手術效果。”
“手術機器人拓展了醫生的眼、腦和手。‘透視眼’負責採集數據,監控手術環節;‘智慧腦’負責幫助醫生進行手術路徑規劃;‘穩定手’幫助醫生通過機械臂進行手術,能達到亞毫米級的精度。”黃偉説。
黃偉在工作和調研中發現,要進一步推動手術機器人深度應用,當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手術機器人在基層應用的深度不足;智慧醫療在臨床應用中尚缺乏統一、完善的規範和標準;尚未在全國範圍內形成統一、規範、標準的收費模式,僅有北京、江西、湖南等地明確了骨科手術機器人收費標準。
黃偉建議,要強化頂層設計,統籌制定智慧醫療發展規劃和技術標準。搶抓醫療行業高質量發展先機,推動智慧醫療建設納入“十五五”發展規劃,從國家層面推進手術機器人、醫療人工智能向縱深發展;牽頭制定完善智慧醫療應用規範與技術標準,促進全國範圍內的智慧醫療規範化發展應用;建立智慧醫療應用效果評估機制,定期對醫療機構的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和監督。
在黃偉看來,還要設立專項基金和優惠政策,鼓勵供給端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更為普惠優質的智慧醫療硬體設備與技術服務。加強專業人才培養,設置智慧醫療相關本專科專業,構建從本科到研究生的系統培養體系;設立手術機器人操作資格認證制度,規範人才培養和管理。
“建議加速推動醫療新基建,推進新型醫療基礎設施布局。”黃偉介紹,可以探索“公立醫院租賃試點”模式,促進各層級醫院裝備手術機器人等智慧醫療設備;推動醫保納入機器人輔助手段等智慧醫療手段;統一收費模式,破解手術機器人等高端設備出現的企業“賣不動”、醫院“不想買”、患者“不願用”情況。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聞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