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鄉愁六記-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2/28

11:2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9版 神州風物

胡同鄉愁六記

2025-02-28 11:20:4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9版 神州風物

  ▲草廠胡同景觀。東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磚塔胡同內的正陽書局。崔勇供圖

  ▲“古城之憶———北京的胡同主題藝術作品展”中的雕塑。本報記者丁靜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董素玉 丁靜 郭宇靖

  胡同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城市肌理。恭親王的府邸、梅蘭芳的宅子、李大釗的小院……數百年來,北京的胡同裏沉澱着經世濟民之志、博古通今之學,也藏着千秋百代、千家萬戶和千姿百態。

  近年來,北京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下大力氣留住城市記憶、守護胡同鄉愁。2025年全國兩會前,記者走訪多條胡同,選取六個獨特細節,品味北京胡同裏的鄉愁。

與推土機賽跑的人

  20世紀90年代,江西人況晗被分配到北京做美術編輯,住在什剎海煙袋斜街附近的胡同裏。

  北京冬天燒煤爐,南方人不會裝煙囪,院裏不認識的大媽怕他弄不好漏煤氣,過來指點一番,臨走留下一句:“你們兩口子我可以不管,但我不能不管我孫子。”這個把況晗的孩子當自己孫子看的大媽暖了況晗的心,讓他從此愛上胡同,畫了一輩子胡同。

  北京老話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然而,隨着人口增加、私搭亂建橫行、基礎設施老化,一些胡同變得破敗、雜亂、蕭條。一度,胡同被認為是落後的、市井的、擁堵的,在城市發展中漸漸消失。

  那時的況晗成了“與推土機賽跑的人”。一有時間就騎着自行車,背着相機和畫夾,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攝了3萬多張胡同照片,畫了2000多幅胡同畫作。

  他把手指粗的鉛筆磨出刻刀一樣的寬面,直筆、橫筆、偏鋒、點彩,凹凸有序、層次分明地繪製出坑洼的墻壁、蓬鬆的雪花、婆娑的樹影和極富年代感的行人,開創了用扁平寬的鉛筆線條勾勒胡同風貌的獨特畫法。

  鉛筆筆頭小、畫起來費力,畫作上的每一個色塊都要重復描畫幾十筆,一幅畫畫下來,常常整個胳膊都是酸的。肌肉發炎了,況晗就去打封閉針;手指變形了,他也毫不在意。

  為了留住即將消逝的記憶,他不停地畫了近30年。“那時真怕,哪條胡同還沒畫就被拆了。”況晗説。

  近年來,北京市下大力氣保護歷史文化名城,明確老城整體保護、應保盡保的原則,特別提出保護1000余條現存胡同及胡同名稱。《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沿用多年的“舊城”變為“老城”。一字之差,體現出對歷史的尊重。

  2017年以來,3000余條背街小巷換了新貌;1000餘人的基層文物普查隊伍,在北京全域開展“地毯式、拉網式”調查,為老城保護提供基礎支撐;任何人都可以掃描北京中軸線遺産點界樁上的二維碼,以“數字打更人”身份守護北京老城。

  胡同不再拆了,四合院留住了,“老巷幽宅靜樹依”的胡同風貌慢慢復蘇,鄉愁觸手可及。

  這些年,況晗在紐約、巴黎、東京等地舉辦了胡同畫展,所到之處畫作銷售一空,也有很多發展機會。但他卻説:“我走到哪,畫什麼風景,都是為了回來畫胡同。”

  乙巳年春節前夕,64歲的況晗回到北京。在京的日子,他依舊不改“一日一畫”的習慣。

  銀錠橋初雪、煙袋斜街小景……改用水彩後,況晗筆下的胡同多了一份明亮,少了一絲沉重。

  “老城不再拆了,作畫的人少了焦慮,胡同的色彩也就豐富了。”況晗笑着説。

從未消失的鴿哨聲

  紅墻黃瓦老皇城,青磚灰瓦四合院,豆汁焦圈鐘鼓樓,藍天白雲鴿子哨……這是很多人對北京老城的印象。

  京城知名鴿友李忠惠打小就愛鴿子,即便腿有殘疾,也堅持每天走約兩公里,到北營房的胡同裏看別人放鴿子。

  當鴿群騰空而起,不同的哨子,或哨子口受風的角度、力度不同,會發出不同的響聲,有的清悅幽婉、有的氣壯聲洪、有的高亢爽利、有的悠遠深長。鴿群來回盤旋,哨音變化規律,奏出一曲美妙的交響樂;鴿群極速下降,哨聲齊喑,倏忽又復,停頓處有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精妙。

  看鴿子、聽鴿哨是李忠惠童年最難忘的記憶。十多歲時,他終於有了自己的鴿子,一養就是一甲子。20世紀80年代,他參與推動北京市信鴿協會成立,從此走上賽鴿道路,滿屋獎盃是他驕傲的“戰績”。

  “我不能奔跑,鴿子替我高飛;我無法參賽,鴿子替我拿獎。”76歲的李忠惠説,鴿子不僅是他快樂的源泉,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1000多只鴿子,日漸“飛”進李忠惠生命裏。十多年前,李忠惠罹患癌症,被告知活不過三個月。因為放不下心裏的鴿子,他跨過“鬼門關”,又活了十多年。

  鴿子也“飛”進了胡同的生命裏。據説養鴿子最早是八旗子弟消遣的方式,後來傳入民間,成了胡同生活的一部分。京劇名家梅蘭芳曾養鴿子練眼,宋慶齡晚年也在什剎海的住處養鴿子。更多的鴿友伺候鴿子,就是為了拉一把躺椅坐在院子中央,看它們在空中自由翱翔……

  不過,城市“大拆大建”讓胡同裏的鴿哨聲幾近消失。近年來,北京市在城市更新中着力留住胡同味、留下鴿子籠,恢復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政府免費為養鴿戶更新籠舍,使之符合城市風貌;提升胡同基礎設施,使之更有北京味道。

  鐘鼓樓附近的鴿舍改在了不破壞屋頂整體風貌的地方,爛縵胡同的網紅鴿舍還原了胡同生活場景,祥雲小鎮的白鴿廣場上,孩子們能與鴿子親密接觸……

  鴿友們説,如今北京城裏還有六七萬隻鴿子,平時不“響”,是怕擾民。國家慶典時天安門放飛的,就是鴿友們的鴿子。

  鴿子也“飛”進了北京城的生命裏。陽光下,鴿子羽翼透光,像一隻只精靈降落人間。北京經歷過戰火、經歷過天災,但只要鴿哨聲響起,和平和安寧就會降臨。

  跟北京有關的影視劇作、文藝展覽,常把鴿哨聲作為胡同生活的一個代表。人們認定,這就是北京城的聲音。

楊梅竹斜街的“神奇”郵筒

  位於北京中軸線南端西側的大柵欄商業街,隨處可見享譽百年的名店老號。大柵欄街道的楊梅竹斜街,原是百姓從金中都遷至元大都時用腳踩出來的路之一。

  700多年後,世界各地的來訪者增加了胡同的人氣,卻沒有把這裡變成燈紅酒綠的鬧市,這是為什麼?

  一部分答案藏在斜街中部的一個紅色郵筒裏。這是大柵欄街區責任規劃師、北京工業大學教授熊文的“秘密武器”。

  通過郵筒內置探頭和胡同中埋設的感應線圈,熊文團隊掌握了近十年來這一地區的人流和交通數據,為大柵欄街區設計、交通組織、活動策劃提供了依據。

  跟着熊文逛楊梅竹斜街,每隔幾步他就能講出一個有趣的細節——路燈藏在房檐下,通過地井和軟管連接電源;地磚下方鋪設一層細沙,降低夏天的路面溫度;井蓋鋪裝等圖案,和當地人文特色緊密結合。

  雖然有科技與專業加持,但熊文認為,這條斜街能留住胡同味道,最重要的還是留下了大量居民,避免了街區過度商業化。

  近年來,北京市創新性推出“申請式退租”等政策。選擇走的人搬進了新房,留下的人也能改善居住環境。2019年以來,大柵欄等27個地區以“一院一策”和“一戶一設計”原則開展“申請式退租”,“十四五”期間已累計完成8000余戶。

  留住居民,首先要解決胡同內擁擠、雜亂、設施落後等問題。讓居民住得舒服、活得幸福,才能留住新北京中的老北京味。

  楊梅竹斜街附近的廠甸小區給熊文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個40多歲的老舊小區以前雜物亂堆、線纜橫飛、綠地失管,老人孩子無處休閒。

  2019年,小區入選北京市“小空間 大生活——百姓身邊微空間改造行動計劃”,熊文等團隊在小區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調研,通過“圓桌議事會”,對206戶居民做了7輪調查,將收集到的1200多條意見變成了100多條設計,優化了小區環境,改造了公共空間,將廠甸小區變成了“網紅社區”。

  違建拆除了,架空線入地了,下水道疏通了,公共空間增加了,胡同面貌為之一新。

  “很多居民家裏裝上了電暖氣,部分寬闊胡同也在論證廚衛入院,老胡同正在迎來新生活。”熊文説。

  政府還聘請交通、規劃、建築、景觀等領域專家、設計師等擔任街區責任規劃師,讓老建築有新用途,新建築有老味道。

  大柵欄商業街區,百年前的名店老號一一“復活”。賣鞋的內聯升,賣帽的馬聚源,賣布的瑞蚨祥,賣茶的張一元,賣藥的同仁堂……人們漫步其中,感受到新老北京有機融合、交相呼應。

  楊梅竹斜街有一家丹麥人開的小店“北京卡片”。十餘年來,這家店用英語接待了數萬名對北京歷史感興趣的人,帶他們看故宮、逛胡同、賞京劇。店主拉爾斯用“平衡”來形容今天的大柵欄——讓人舒服的商鋪與民居比例,令人敬佩的新老北京融合。

700多年古塔院中的現代書店

  北京“胡同之根”磚塔胡同內的正陽書局,是西城區著名的網紅書店。

  16年前,80後“掌櫃”崔勇創辦這個北京城市文化主題的特色書店時,店面只有約十平方米。如今,書店搬進萬松老人塔院,頗受年輕人喜愛。

  萬松老人塔是金末元初著名高僧萬松行秀的靈骨塔,磚塔胡同之名便源於這座16米高的古塔。2014年,西城區秉承文物活化利用理念,將修復後的萬松老人塔免去房租提供給正陽書局使用,並聯合書局創立“北京磚讀空間”。

  “700多年古塔融入現代閱讀空間,人們在這裡看到古都風韻與時代風貌交相輝映。”崔勇説。

  利用是最好的保護。從“大拆大建”到“小修小補”,從“保護”到“傳承”,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念和實踐不斷深化。

  縱橫交錯的胡同裏,北京聲音、北京味道、北京記憶,正借助城市發展的新空間、新業態、新消費回歸百姓生活。

  中軸線成了熱門“Citywalk線”,小學生走讀其間就能上一堂生動的歷史課;文華胡同的李大釗故居內,“守常先生”親自為游客講解;北竹桿胡同的老院落改造成藝術人文空間“槐軒”,成為二環裏新晉藝術打卡地……

  傳統的東西一經激活,就能成為現代的精神力量;現代的元素結合傳統,才有資格經歷時間的淘洗和沉澱。

  16年來,崔勇將20多萬冊北京歷史文獻編目整理;把五六萬張北京歷史影像逐一數字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正陽書局,讓崔勇樂此不疲地忙碌着。

30多年“不變味”的烤雞

  春節的演出告一段落,二級演員、京劇程派第四代傳人沙霏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牛街沙欄胡同買烤雞。

  “烤雞30多年味道沒變,賣雞的阿姨也沒變。”36歲的沙霏笑着説,在每天發生巨變的現代化大都市,“不變”反倒贏得了顧客的忠誠。

  這份“不變”也是沙霏的座右銘。“在&上,我的一笑一顰、一字一句,都要規規矩矩走好前人的路。”沙霏説,青年演員最重要的就是守正,把千錘百煉形成的經典劇目唱下去,把京劇歌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職責傳下去。

  就像從歷史中走來的北京城,要走向未來,必須在“守正”中尋求“更新”。

  近年來,北京市從突出展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的高度認識老城保護;開創北京學研究、舉辦北京文化論壇,全方位梳理北京文化內涵;推動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評比最佳城市更新案例……一系列措施,讓古城保護與都城發展共同向前邁進。

  白塔寺附近的丁章胡同能看到北京磚雕,民國才女凌叔華舊居變成史家胡同博物館……北京三千餘年建城史、八百餘年建都史在縱橫交錯的胡同中凝結成最接地氣的文化味道,構築着古城與都城共生的未來。

  春節期間,位於王府井的吉祥大戲院上演程派經典劇目《鎖麟囊》,沙霏飾演主角薛湘靈。

  這座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大戲院,曾有梅蘭芳、程硯秋等多位名家駐場演出。如今重建,迎來新的主角、新的看客。

走向未來的“古城之憶”

  國家大劇院去年底推出的“古城之憶——北京的胡同主題藝術作品展”,已經接待了近十萬人次參觀。這讓展覽的策展人之一,北京女孩單雙非常開心。

  “胡同是策展團隊幾個北京小夥伴的鄉愁,也是北京城的鄉愁。”單雙説,“古城之憶”最初計劃展出100幅左右中央美術學院師生的寫生作品,沒想到老師的老師聽説後也想參展。最後展出了210余位畫家的超300幅作品,有“80後、90後”老人,也有“80後、90後”新人。

  畫中有西城的白塔,有鐘鼓樓下的小街,也有轟鳴的塔吊和拆了一半的胡同。畫中人“處亂不驚”,在裸露的斷壁前燒火做飯、養育後代。就像汪曾祺的描寫:“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瞇着”。

  也像這北京城,深深地藏着一股韌勁。烽火蝕刻過、浮雲遮蔽過,四合院的海棠樹影裏,依然書寫着生生不息的城脈傳奇。

  “我們下了很多功夫摸清胡同和四合院‘家底’,嚴格執行規劃,確保這本‘賬’不再變,才算真正落實‘老城不能再拆’要求。”首都規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處處長申玉彪説。

  用二環路、地鐵和綠道“恢復”城廓走向,在新開地鐵或道路上採用歷史地名,通過辦展讓居民找到鄉愁……北京正在探索一條古城與都城共生的新路,縱觀世界沒有成功經驗可循。

  “古城之憶”展覽中,中央美術學院雕塑係老師柳青的作品很有意思。正面看是提籠架鳥、戴着瓜皮帽的老人,反面看是笑逐顏開、穿着紅馬甲的大爺……穿越時空的,是不變的青磚黛瓦和屋頂上伸懶腰的貓。

  從古城之憶中“長”出現代生活,是北京實現古城與都城共生的必由之路。

  北京史研究專家李建平認為,北京是中國古代城市營建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東方文明的最高成就。古城留給都城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守住正氣、承古開新,給後世子孫留下新的文化遺産。

  方正是北京胡同最鮮明的特點。胡同雖小,但與故宮、人民大會堂等建築大氣、方正的氣質是統一、連貫的。

  《胡同文化》對此有深刻描寫: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城裏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六個細節背後,1000余條胡同“串珠成線”,讓記憶得以新生,文脈得以生長,鄉愁得以不“愁”。

  “只要胡同存在一天,它便是個有機體,有生命、有感情,他會思念遠人,遠人也會思念它。”展覽結語中,學者鄧雲鄉的話令人回味悠長。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