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漏處,自有光進來-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2/28

11:2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0版 人文漫筆

破漏處,自有光進來

2025-02-28 11:20:56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0版 人文漫筆

  作者:孫聞

  多年前我一度癡迷陽明心學。

  某日眾友人烹茶論心學,有人忽發奇問:“若將陽明學説比作茶道,當屬何種?”或答“如武夷岩茶氣韻磅礡”,或言“似六安瓜片先苦後甘”。一位老先生笑道:“我看倒像潮汕功夫茶——杯小乾坤大,飲罷總覺壺底藏着的幾片碎葉礙眼。”舉座拊掌稱妙。“幾片碎葉”恰如心學的邏輯之漏,撿之不去,難免掃興,棄之不顧,日久倒可增幾分壺中真味。

四句教:無善無惡,何以生善惡?

  嘉靖六年九月某夜,陽明赴廣西前與二弟子錢德洪、王畿泛舟天泉橋,傳“四句教”曰:“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此四句本欲統攝心體與功夫,然其二弟子當場爭執。

  錢德洪對此持保守解,依陽明所囑,以“徹上徹下功夫”統攝“四句”,進而證之曰:“心體是天命之性,原是無善無惡的。但人有習心,意念上見有善惡在,格致誠正修,此正是復那性體功夫。若原無善惡,功夫亦不消説矣。”

  王畿則作驚人之語:“此恐未是究竟話頭。若説心體是無善無惡,意亦是無善無惡的意,知亦是無善無惡的知,物是無善無惡的物矣。若説意有善惡,畢竟心體還有善惡在。”此論如石擊潭,至今漣漪未絕,聚訟紛紜。

  細考其理,心體既雲無善無惡,則善惡標準從何而生?譬如造物主未備尺規,忽於某日心血來潮劃定山川?羅欽順《困知記》曾詰問:“若性本無善惡,則孝悌忠信莫非後天強加?”陽明答以“良知自然明覺”,然此説猶連環未解而又係新結,“如舟行暗礁,左避右顯”。

  更有趣者,陽明另言“無善無惡是謂至善”,將價值判斷懸於形上之境。然百姓日用,何曾見無善無惡之秤?農夫耕田,必辨稗麥;童子習字,須分正誤。若強説至善超越善惡,恐成空中樓閣,有陷於“觀察者悖論”之虞。

知行合一:知即是行,何以有不行?

  陽明論知行,最妙處在破除程朱“知先行後”之窠臼。然矯枉過正處,亦如醉漢扶墻,身形難免搖晃。其《答顧東橋書》雲:“食味之美惡,必待入口而後知,豈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惡者邪?”此喻雖巧,卻暗藏陷阱。樵夫觀樹木冠蓋可知樹下松蕈之味,漁人看魚之眼目可辨其鮮味幾何,此等“知”,在陽明那裏恐怕要劃入“妄念”了。

  觀“徐愛之問”:今人盡有知父當孝,卻不行孝,可見知與行分明是兩件。陽明答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此説如郎中治病,不究病理但言“此非人身應有之物”。門人蔡宗兗追問:“私欲何來?”陽明則引孟子“牛山之木”喻,謂“旦晝梏亡所致”。然既雲心體光明,梏亡之力從何而生?此等解釋,恰似為釋夢境而另造新夢。

  讀日本學者岡田武彥《王陽明與明末儒學》,其謂陽明知行論實受禪宗“定慧一體” 啟發。此説有趣,然禪家頓悟可舍經論,儒家實踐卻需綱常。昔有狂禪者呵佛罵祖,尚可曰“不立文字”;若官員審案亦言“吾心即律法”,豈不天下大亂?故劉宗周《人譜》特補《證人要旨》,正是洞見心學狂潮之險。

  良知如炬,何以照人難照己?

  陽明晚年詩云:“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此語豪邁,然觀其生平,亦不免“定盤針”晃動之時。正德十四年寧王叛亂,陽明一面傳檄勤王,一面暗通宦官張忠。雖雲權變,終與“致良知”有違。後儒李紱《朱子晚年全論》抓住此節,譏其“臨事不免權術,何談心體光明?”雖屬苛責,亦見學説與實踐之隙。

  泰州學派傳一軼事。王艮初謁陽明,戴五常冠,着深衣,手持笏板,乘招搖車至中門。陽明故意延客三日,王艮慚而改服,方得入室。此事本顯陽明教化之功,然細思極妙:若依“心即理”説,王艮奇裝異服豈非“良知發用”?陽明以俗禮束之,恰證外在規範不可盡廢。後來顏鈞、何心隱輩張揚個性,終遭屠戮,正應陳確《大學辨》所言:“任心而廢學,猶縱舟不舵。”

  徐渭《墨葡萄圖》題詩:“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閒拋閒擲野藤中。”此公師事季本,也算心學余脈,然其癲狂半世,豈非“致良知”之諷刺注腳?可見學説如藥,劑量失當反成劇毒。

心學流弊:玄談可佐酒,難煮黃粱飯

  張岱《夜航船》記心學門人逸事:某生赴試,舟中高談良知,驚動鄰艙老僧。僧問:“澹&滅明是幾人?”答曰:“二人。”僧笑:“這等學問,且待老僧伸伸腳。”此雖小説家言,卻折射晚明學風。顧憲成重修東林書院,特書楹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正是糾心學空疏之弊。

  考萬曆十五年,李贄剃髮居麻城,著《焚書》倡“童心説”,謂“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此論看似發揚心學,實則已入狂禪。後其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入獄,臨終奪剃刀自刎。觀此悲劇,可知王夫之《張子正蒙注》為何疾呼:“離器而言道,是猶離人而言天!”

  近年考古新發現,南昌海昏侯墓出土漢簡《齊論·知道篇》,引發學界熱議。有學者戲言:“若陽明見此古本《論語》,必曰‘此簡牘何足道,但求諸本心可也’。”雖是笑談,亦見心學輕典籍之弊。試想若農夫種田但憑“良知”,不察節氣;醫師診脈只靠“心悟”,不習《內經》,世間早是餓殍遍野、病骨如山了。

中西對觀:蘋果和竹子終於南轅北轍

  牛頓的蘋果,陽明的竹。東西方智者同遭“格物困境”,結局卻迥異:牛頓導出萬有引力,陽明轉向內心求索。此中差異,恰似江河分道,各奔滄海。

  朱熹所謂“格物”,本含“即物窮理”與“豁然貫通”二義。陽明卻誤將“格竹”解作盯視物理,恰如癡人觀畫,但數筆墨而不悟意境。後其創“格者正也”新解,謂“格物如格君心之非之格”,將認知活動偷換為道德修正。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斥此“任其意見,執之為理義”,恐陷入“以理殺人”之境,實非苛評。

  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評心學:“仍停滯在兒童式的天真階段。”雖顯傲慢,卻點出要害。心學強調直覺體認,與西方哲學注重邏輯推演大異其趣。薩特謂“存在先於本質”,與“心即理”形似而神殊:前者肯定人的自由創造,後者追求與既定天理合一。

  最有趣者,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有雲:“對於不可言説之物,必須保持沉默。”此與陽明“啞子吃苦瓜”之喻異曲同工。然維氏後期轉向語言游戲説,陽明始終固守心性論。二者對比,恰見心學缺乏自我更新的理論機制。

  一位物理學教授朋友曾有高論:“王陽明若通數理邏輯,必不會説‘心外無物’。”問其故,答曰:“羅素悖論證明,自指語句必生矛盾。‘心外無物’恰是自指斷言,按羅素類型論,當屬無意義命題。”滿座粲然,然此笑談實含至理。

結語

  “留白”是蘇州的園林藝術獨有的巧思,直追書法的“飛白之美”、詩歌的“象外之意”、畫境的“虛實相生”,人生境界的“天人合一”。不論拙政園“留聽閣”外殘荷,抑或留園“聞木樨香軒”旁的桂花,絕不是孤立地讓景物保持殘缺之美,而是意圖構築整個景境的無盡之思,使得景有所歸而意在言外——“有境界者自成高格”。陽明心學的邏輯漏洞,恰似這些缺失的視角:正因其不完美,方使後人得以補石添砂,續寫禪意。

  錢穆先生《陽明學述要》有言:“理學家之長短,正在其漏洞處。”此言深得學問三昧。今日我們指摘四句教矛盾,質疑知行合一,嘲諷良知流弊,非效庖丁解牛,但求如園丁修枝——剪去枯槁處,或可使古樹新發嫩芽。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陽明,心學,心體,良知,無惡,無善,格物,知行,四句,功夫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