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鄉菅粽-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2/28

11:2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神州風物

畬鄉菅粽

2025-02-28 11:20:3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2版 神州風物

  作者:繆貞誼

  春雨初霽,山野菅茅又拔節了幾許,修長泛綠的菅葉隨着山風溢出淡淡清香。在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穆雲畬族鄉,畬民們一大早向山而行,他們背負簍筐,手持刀剪,一路盤歌一路剪菅,順便砍些黃鹼柴、金竹葉和棕樹葉。

  這些性味溫良的野生植物,與當地原生糯米配合製作出的“菅粽”,不僅是畬族祖傳的特色美食,更是畬民近年增收致富的新項目。

  “菅粽又名菅時粽、五節粽,它外形像枕頭也叫‘枕頭粽’,在我們畬語裏‘菅’與‘甘’同音,所以也稱‘甘粽’。”正在打包快遞的畬民藍小華如是説,作坊中,五六位員工正熱火朝天生産着,讓人切身感受到菅粽工藝的繁複。

  首先是備料——將菅葉短暫汆焯,增其韌性;把黃鹼柴燒成灰燼,用金竹葉熬的沸水淋濾,即得“黃鹼水”;再用黃鹼水浸泡糯米兩三個小時,確保糯米抑菌防腐、保鮮提質。其次是裹粽——取五六片菅葉疊放圍成凹槽,舀取浸泡過的糯米放入槽內,對折菅葉覆蓋,用棕樹葉撕成條狀縛捆四目(即五節)。一番熟稔操作,一根長約20厘米、蘊意“五穀豐登”的棒形菅粽算是裹成。最後裹好的粽子壘入鑊中蒸煮,初為旺火沸煮兩小時,後改小火慢煨。

  半日交談,一廚氤氳。隨着時光流逝,一鑊色黃、味香、形美的菅粽,不知不覺便熟透了。據了解,今天畬民普遍使用壓力煲等現代炊具,大大省時節能。

  走訪幾家作坊,筆者發現當地包粽時往往添加紅棗、綠豆、花生、豬肉或鹹蛋等餡料,雖是微妙添置,但口味迥異。剝菅吃粽,若再備上一碟紅糖漿或蜂蜜,蘸一蘸、聞一聞,那縷地道的“畬家風味”,直叫人嘴饞!

  關於菅粽溯源,有人認為菅粽與漢族三角粽一樣,都是紀念詩人屈原的,這倒窺見畬漢文化的交匯融合;也有學者考證,認定菅粽是追慕畬族始祖忠勇王的。

  不論哪種説辭,只要每逢“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等畬族傳統節日,散落在寧德地區的畬鄉畬寨,如福安穆雲、福鼎佳陽、霞浦崇儒、蕉城金涵等畬族聚居地,家家戶戶都會擺設菅粽、茶酒以祭供。

  從閩東畬族博物館獲悉,菅粽是畬家祈拜先賢的供品,更是親緣往來的禮饋。比如,按照畬俗,新婚第一個端午節,娘家要給婆家送去“頭年粽”,以祝願新人“恩愛如糯情如粽,生活甜蜜且從容”。

  寧德師院畬族文化研究所徐貴登副教授介紹:“菅粽與糍粑、烏米飯合稱‘畬家三寶’,閩浙一些縣市已將它們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通過技藝傳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時下,年輕一代畬民,返鄉投身於和美鄉村建設,他們有的辦工廠賣菅粽,引入先進生産設備,實現淘米、拌餡、蒸煮、滅菌、包裝等“一條龍”綠色作業,並借文旅展會、網絡直播等&&,産品遠銷外地,助力畬鄉經濟振興。

  一根根菅粽,包裹着畬鄉崇敬自然的原味,也包裹着畬民的鄉愁與憧憬。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畬族,菅葉,畬民,糯米,蒸煮,枕頭,當地,更是,包裹,小時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