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麗江古城-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2/14

15:3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2版 神州風物

遇見麗江古城

2025-02-14 15:36:0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2版 神州風物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長山 字強

  走遍千城萬鎮,麗江古城是獨特的相遇。

  青石板上,嗒嗒的馬蹄聲早已遠去。可是,那個鮮活的麗江古城,總會吸引你走來和遇見。

  品味詩和遠方,麗江古城是不能錯過的篇章。

  漫步巷道石橋、走進詩禮人家、感受漫卷書香,一個形神俱妙、文韻悠揚的麗江古城撲面而來。

古城綻芳華

  民房群落瓦屋櫛比、百橋千巷清流繞坊。走進麗江古城,便是走進了建築大觀園。木府猶有“宮室之麗”,萬古樓立城市之巔納萬千氣象,徐霞客紀念館再現“中華游聖”麗江情緣……一處處故地舊址藏珠蘊玉,閃耀着歷史的光芒,講述着古城的前世今生。

  800多年前,納西族先民聚於玉龍雪山下,建造屋舍,開墾農田。後經一代代人努力,麗江古城日豐。如今,它涵蓋大研古城、白沙民居建築群和束河民居建築群,僅在大研古城,就有3000多座民居院落如珍珠般散落分佈。

  1951年,麗江古城守護者作出“保留古城,另辟新城”的決策,讓它驚世的容顏得以被溫柔相待;1996年,地震恢復重建後古城基本格局不變,核心建築仍存,保存了歷史原真;1997年12月,麗江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歲月洗盡鉛華,古城綻放芳華。

  大研古城裏,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進兩院等建築格局,盡顯文化特色和天然之美;泉水穿街繞巷,滋潤草木,孕育靈氣,350多座石橋串連民居和巷道,“小橋流水人家”成就了“高原姑蘇”的榮耀。

  三眼井是麗江古城特色之景。智慧的納西族先民利用地下泉源,依照地勢高差建成上、中、下三個井池,上池取水飲用、中池洗菜、下池浣洗衣物,三池相連,各盡其用。當地居民至今遵守這一約定俗成的規矩,踐行着節水愛水的優良傳統。

  民居建築是麗江古城的根。從整體看,古城建築群依山傍水、順坡就勢、隨水布局;從近處看,屋舍縱橫交替、高低錯落、有開有合;從細處看,家家流水、戶戶植綠,方寸小院大有天地。流動的城市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水系、尺度適宜的民居建築以及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這正是麗江古城原本的“筋、骨、肉”,是其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核所在,也是當地政府竭力保護的精華。

  “宅院保持80%以上的原貌,木雕堪稱一絕。我們生活在這裡,院落就是活的,歷史就可觸摸。”阿六叔的話語聲回蕩在恒裕公民居博物館裏。這個“四合五天井”格局的納西民居院落始建於1875年,為阿六叔家世代居住和經商所用。2010年,恒裕公民居博物館免費向社會開放,如今已成為游客體驗古城活態民居文化的打卡地。

  越來越多的老院落“活”了起來。麗江古城恢復特色民居、名人故居歷史原貌,重建木府古建築群,打造方國瑜故居、王丕震紀念館、納西人家、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等30個文化院落,為文化傳承打造新的場域,為游客深度了解麗江提供新的視角。

  法律法規為古城保護管理提供了堅強保障。目前,《雲南省麗江古城保護條例》《雲南省東巴文化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均有效施行,每一戶民居客棧都嚴格遵守着政府制定的“五不準”原則:不準破壞古城布局,不準侵佔水系、道路,不準加高樓房,不準使用現代建築材料裝飾房屋,不準見縫插針新建房屋。

  外來商戶也自覺遵從着麗江古城守正崇真的建築哲學。“客棧保留傳統民居風貌,與古城整體風貌協調一致,硬體按五星級酒店標準配置,軟裝着重凸顯現代美學,給游客家的感覺。”南渡客棧負責人謝卡卡説,改造民居必須修舊如舊,連一扇窗要怎麼開、一塊磚要怎麼鋪都有講究。

  世界文化遺産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木麗説,我們努力維護古城的完整性和原真性,把文化遺産保護與人居旅游環境的改善、民族文化品位的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內涵的豐富、古城原住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緊密結合起來,讓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惠及廣大群眾。

文脈永流傳

  人潮涌動中,麗江古城的一處牌坊上“天雨流芳”四字格外引人注目,其納西語諧音為“去讀書吧”。

  明清時期,麗江古城即興辦學堂,讓當地各族群眾廣泛接受文化教育,“天雨流芳”便是那時留下的佳話。進入現代,兼容並蓄的中華文化在麗江古城大放光彩。

  “世界記憶遺産”東巴古籍文獻、“活着的象形文字”納西象形文字、“音樂活化石”納西古樂……文化是麗江古城的魂,一張張亮麗的文化名片,吸引天南海北的知音來讀懂它。被寫進書裏、被拍成電視劇、被歌賦傳唱……“沒有圍墻”的麗江古城,承載着各類文化匯聚、碰撞、出新。

  在大研納西古樂會,八旬老樂師和“00後”青年演員同&演奏;在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來自大城市的小學生和當地小“傳承人”聚在一起,學習東巴文、東巴畫;在雪山書院,眾多知名學者、文化名人講學授藝……麗江古城文脈悠遠,弦歌不輟。

  “每一個文字、每一幅畫作、每一個符號、每一抹色彩,都有特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之林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納西象形文字繪畫體驗館館長和閏元每天都要為廣大游客講解東巴文字、繪畫、歷史,教游客寫東巴文字。他説,文化傳承需要一代代接力,自己會一直堅持下去。

  世界文化遺産的價值凝聚在古城一磚一瓦之間,更以鮮活的方式滲透在群眾的點滴生活裏。近年來,麗江古城積極舉辦民謠、文學、美術、動漫等多類主題活動,孵化“新文化名片”,激活多元融合創新要素,打造古韻新風,給文化遺産傳承發展和活化利用注入新動能。

  “我愛麗江夜晚熊熊的篝火,歌唱跳舞快樂簡單……”去年暑期,很多人因民謠愛上麗江。持續月余的“2024麗江民謠音樂季”,通過城市路演、線上直播等活動,為人們提供音樂滋養。

  麗江古城是民謠的天堂。這裡歌手眾多,《滴答》《小寶貝》《一瞬間》《麗江》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歌曲從這裡流傳開來。

  正因為深厚的文化土壤和自由的文藝氛圍,天南地北的歌手願意奔赴麗江古城,唱邂逅、唱青春、唱愛情、唱鄉愁、唱生活,給每一位聽者傳遞溫暖的力量。如今,“去麗江古城聽民謠”已是很多人的旅行首選,越來越多的人因一首歌愛上麗江。

  文以化人,日新其德。新時代,麗江古城管理者、原住居民、經營者及廣大游客堅定文化自信,共同守護文化遺産,加強與不同文明文化交流互鑒,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奏響了“小城市、大文化”新韻律。

商旅今更勝

  傍晚時分,麗江古城麗水金沙廣場上,隨着民族歌曲響起,身着民族服飾的本地民眾不約而同地在音樂聲中手舞足蹈,一些游客也加入到舞蹈隊伍之中,大家手牽手,踏着舞步,歡笑聲不斷。在現場“打跳”的安徽游客陳凱説,外地游客和當地群眾一起跳、一起笑,感覺很放鬆,不僅可以體驗少數民族歌舞文化,也能鍛煉身體,還能交到真心的朋友。

  集景區、社區、遺産於一體的麗江古城,正積極構建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古城共同體”,2萬多名原住居民、5000多戶商戶、成百上千萬游客和諧共融。有學者説,歷經800多年風霜雨雪的麗江古城,不僅未被摧殘,反而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走出了一條文化遺産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為城鎮類世界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提供了一種可供參考的“中國方案”。

  麗江古城何以長盛?答案不外乎一個“和”字——古城建築本體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傑作,文化之盛和商旅之興是各民族和諧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晶。

  馬蹄印嵌入石板路、銅鈴聲飄蕩四方街……作為“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重鎮,麗江古城自古就客商雲集、商貿繁華,來自青藏高原的馬匹、羊毛、皮革、藥材和來自內地的茶葉、鐵器、鹽、糖、糧食等在此集散流通,各個民族的同胞更是在此和諧共居。

  如今,麗江古城旅游業持續興盛,餐飲、住宿、手工藝品、演藝等業態豐富多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此創業,追逐夢想,投身東巴文化、納西古樂、民間手工藝等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工作。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運用場景,讓麗江古城更智慧、更年輕。

  當前,麗江古城正大力發展“動靜皆宜,晝夜精彩”的文化遺産游,不斷增加古城特色文化院落、場景,增加文化看點、街景地標,常態化開展節慶、民俗、主題文化活動,營造濃厚文化氛圍,為游覽者帶來美好體驗,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去年1月至9月,麗江古城累計接待游客1705萬人次,同比增長13.07%,比2019年同期增長47.44%。

  “麗江古城富有煙火氣、人情味,讓人感到自由、舒適。”“80後”天津姑娘陳秋男是2020年來到麗江就不走了的游客,在古城經營客棧、咖啡店、餐館。如今,她跟許多“新麗江人”一樣,樹牢“主人翁”意識,同心攜手把古城建設得更好。

  “世界文化遺産屬於全人類,麗江古城的保護管理需要全社會參與。”木麗&&,要凝聚更大共識和力量,賡續文化基因,保護並傳承好全人類的瑰寶,讓麗江古城繼續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光芒。

  古城邊,雪山光耀奪目;古城裏,花木常艷常青。歲月如流,萬千游客走過街巷。麗江古城始終以開放包容、承古拓新的姿態,給每一位相遇之人篤定的溫暖。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古城,麗江,游客,文化遺産,民居,保護,納西,世界,建築,民族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