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三關”-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2/14

15:44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要聞

新春走“三關”

2025-02-14 15:44:2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版 要聞

  ▲這是寧武關舊址。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趙東輝攝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的雁門關。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磊攝

  ▲這是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90年)的偏頭關城南城門。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呂夢琦攝

  長城萬里,如龍蛇行,橫亙在祖國北方大地。至中段,有雁門、寧武、偏頭“三關”,一線排開,巍然屹立,遙相呼應,構成名震中華的長城“外三關”。

  “三關平列勢逶迤,日落連城鼓角多”,在長達千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它們參與書寫了農耕和游牧文明交匯融合的壯美史詩。

  歷史的硝煙早已平息,峰巒疊嶂、溝壑縱橫間,今仍見堡燧相連,雄關聳立,古道悠悠。“三關”,一直在中國人的想象中,在走向世界的文學作品中,也在長城內外的人間煙火中。

  乙巳年元宵節前夕,記者兵分三路,冒着嚴寒,走進位於山西省忻州市的“三關”,聆聽這裡的新故事,觸摸這裡的新脈動,感受這裡的新變化……

雁門關的“關經濟”

  驅車前往代縣,一路頂着風雪。

  也許,只有風雪雁門關才是人們心中那個烽火連天、壯懷激烈的古塞雄關。

  雖然朔風凜冽,雪色蒼茫,但仍有大量的游客入關,我們被裹挾其中,聆聽着南腔北調,體察着歡心愉情。

  一支來自廣東的旅行團,難掩對雪的興奮,大人、孩子在雪地裏蹦跳、飛奔、打雪仗……紅色的燈籠、通紅的臉龐,相互映照,給這個冷峻的古道邊塞增添了一抹暖色。

  “近兩天,雖然氣溫低至零下20多攝氏度,但每天游客仍有近2000人,整個春節長假8天客流量達到5萬人次。”雁門關景區企劃經理李雪蓉説,“真沒想到,會有這麼多游客!”

  落雪無聲,行色匆匆。

  一邊是難以割捨的故土,一邊是寂寥廣闊的塞外,千百年來,雁門關就是晉商、旅人北上南下的唯一陸路通道。

  在漫長的和平歷史時期,這裡是連接中原與塞外的重要商貿樞紐,是邊貿重地,形成了獨特而古老的“關經濟”。

  關樓上是來回游弋的兵士,關樓下是出出進進的商隊……

  明清時期,曾有“商埠經濟多門路,財源如水流代州”的繁榮景象。據縣誌記載,清朝中葉,雁門關下的代縣境內有商號700余家,從業人員達3000餘人。

  如今,這座古老關隘正在轉化極具價值的文化遺産資源,發展以文旅為龍頭、充滿活力的現代“關經濟”。

  64歲的姚翠娥,土生土長在雁門關腳下的雁門關村,她現已從農民成功轉型為飯店老闆。

  小時候,她聽父親經常説起,當年這裡商隊往來不絕,青石板路被軋得全是車轍印。路兩邊都是客棧、酒館供人們歇腳。她的爺爺曾經就是馱夫,幫商人們馱運茶葉和皮毛。“現在,我們吃的是旅游飯,掙的是游客的錢,每年自家飯店收入達10多萬元。”

  最初的雁門關是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關鍵防線。到了清代以後,其軍事功能逐漸被商旅通衢所取代。

  代縣縣委書記崔崢嶺説,近年來,政府重視對雁門關的保護和修復。投入大量資金對關城、城墻、樓閣等古建築進行修繕,使其重現歷史風貌。同時,將雁門關開發為旅游景區,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據介紹,2024年,雁門關景區接待游客約116萬人次,同比增長31.1%,總營收達6000萬元。

  來自大連的游客吳洪博是個武俠迷,一直對武俠小説裏常提起的“雁門關”心嚮往之。“到了這裡,我仿佛走進了金庸筆下的武俠世界。”

  在代縣,除了有“中華第一關”雁門關,還有中國僅有的19座釋迦牟尼真身舍利靈塔之一的阿育王塔,“萬里長城第一樓”邊靖樓,華北地區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代儒學建築群代州文廟,“滿門忠烈”楊家將宗祭之地楊忠武祠。全縣共有歷史文化遺址、遺跡444處,這一數據在全國也屬少見。

  為滿足游客多樣化需求,當地政府以5A級景區雁門關為龍頭,將這些經典文物“串珠成鏈”,形成獨具魅力的旅游産品,圍繞“名關”“名城”“名將”“名酒”“名吃”,打造多元化的旅游體驗,優化服務與配套設施,創造更多吸引游客的消費場景、消費供給和消費體驗。

  在這片風雲激蕩的土地上,豐富的礦産資源曾給這裡帶來一時的繁榮。代縣副縣長李諾介紹説,代縣地下蘊藏的鐵礦儲量居全省第二,鐵礦開採曾是全縣的經濟支柱。

  代縣打破資源型經濟發展的“路徑依賴”,以建設大中型智能化礦山為目標,通過“關閉淘汰、改造提升、整合重組”,不斷優化産業結構。整合後,代縣鐵礦企業數量將由24個減少到16個,但規模和技術標准將大幅提升。

  代縣正以新的姿態,爬坡過關,蹚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

  “文化才是代縣最大的寶藏,要多挖文化少挖礦。”李諾説,代縣通過深挖歷史文化資源,加強歷史文化和非遺的保護利用,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形成以文旅産業為支柱,黃酒、體育賽事、資源開發、設施農業、新能源和高新技術等産業並進的“一業固關,多業支撐”的新布局。

  “代州黃酒”具有千年的歷史,曾是古代“關經濟”的重要産業,邊關將士以此陣前壯威、勝利慶功、冬日驅寒、日常小酌……也隨晉商走南闖北,香溢塞上邊地。當前,代州黃酒正逐步打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努力打造中國黃酒名品。

  代州黃酒的釀製技藝被列入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因其以當地特有農作物黍米為原料,具有較高營養價值和口感。

  走進代縣最大的黃酒生産企業雁門王酒業有限公司,釀造車間裏,濃郁醇厚的酒香撲鼻而來,傳統釀造工藝在這裡得到了完美傳承,同時也引進現代化、智能化、自動化改造。斥資27億元打造的文旅項目“雁門王酒堡”和10萬噸黃酒生産項目,即將投産。

  經過歷史的洗禮,如今代縣已成為黃酒産業的熱土,擁有189家黃酒相關經營主體,2022年代州黃酒入選山西首批省級重點特色專業鎮。代縣以黃酒專業鎮建設為契機,聚企成鏈、助鏈成群、集群成鎮,瞄準更大的消費市場,釀出新品、煥發新生。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代縣不僅有峨口撓閣、雁門民居營造技藝等國家級非遺,還有上陽花社火等106項省級及以下非遺。“代縣繡娘”“代州古建匠人”等勞務品牌馳名全國。

  代縣的匠人,據説是協助戍邊的各種工匠的衣缽後人,其中不乏建築營造、泥塑、繪畫等能工巧匠,他們的技藝代代相傳,開枝散葉……

  據當地民俗文化學者李培根介紹,目前代縣形成了一支走南闖北的匠人大軍,超過1萬人。以楊貴庭為代表的楊氏古建匠人團隊不遺餘力地推廣雁門民居營造技藝,旗下擁有2000多名匠人,年産值過億元;以梁荔葉為代表的“中國北派彩塑繪畫藝術”通過師徒傳授等方式,培養了1000多位彩塑繪畫人才,活躍於全國各地古建修造市場。

  “匠人滿天下”,是代縣經濟“向外生長”的追求。代縣將引導扶持、做強做大工匠産業,並籌辦“穀子經濟”園區,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將楊家將、雁門關等系列資源,轉化為文創産品。

  代縣既承載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又展現出勇於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在挖掘古老文化與開發新資源、新型産業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在縣城的邊緣,一座座風力發電場和太陽能光伏電站拔地而起。今年剛剛開工的代縣黃草院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總投資109.9億元。投運後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近200萬噸。

  去年年底,佔地約3000平方米的山西誠邁電子有限公司在代縣開工,目前擁有一條生産線,可實現年産至少10萬台電腦。“公司還計劃進行擴建,實現年産60萬台電腦和30億元的銷售收入。”公司負責人郎作仕説。

  今年初開通的集大原高鐵,專設雁門關站。穿山越嶺的高速列車,呼嘯而來,寧靜的古關邊塞再次響起了新的衝鋒號角。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代縣的“關經濟”從歷史的烽煙中走來,一路闖關,闊步前行。

寧武關的“三消三長”

  寒風凜冽,吹過一段段土垣斷壁,陽方口的寧武關長城佇立在面前。

  曾經,這裡金戈鐵馬、刀光劍影,農耕與游牧民族碰撞交融的歷史若隱若現。

  如今,這座昔日的關口歷經歲月滄桑,煥發着不同過往的崢嶸之氣。

  立春剛過,記者走進這片神奇的土地。一組“此消彼長”的敘事描述,勾勒出一個欣欣向榮的寧武。

  備好“一頭羊半隻豬”是過去寧武家家戶戶過春節的年俗。記者走訪了幾戶家庭,大家一致&&“現在這麼方便哪還需要呀”。東寨鎮壩溝灣村村民張玉明臘月二十八去寧武的大型商超買了活海鮮、車厘子、夏威夷果等年貨,正月初二超市開門後又補了一些。

  也有不少人乾脆將年夜飯置辦在富麗堂皇的酒店,他們稱之為“解放雙手”。蘆芽山國際酒店首次在今年春節期間開放餐食服務,酒店餐飲部負責人潘旭紅告訴記者,從臘月二十九到正月初四中午,共接待用餐食客92桌。

  當地人明顯的感受是:過年囤買食物變少了,吃得更豐富了,玩得更多樣了。寧武縣統計局負責人和記者交流道,從一些家庭的消費情況來看,現在人們購買食物的開支在總消費中的比例下降了,文娛支出佔比上升了。

  這“一消一長”反映了消費結構的深刻變化,也折射出人們的新生活、新追求。

  東寨鎮三馬營村村民葛金蘭過年前帶全家七口人去海南旅游了一趟,旅游已經成為她們一家的新年俗。

  見到葛金蘭時,她正在打掃自己重新裝修好的賓館。“我們開賓館20多年了,是靠蘆芽山景區文旅富起來的,現在也每年走出去體驗旅游。”葛金蘭説,目前她經營的兩個賓館共有140間房,每年4月到10月生意很旺。

  旅行、看電影、嬉冰雪、賞燈展……住在寧武縣城城區的孫丹雲覺得,過去較為枯燥的小鎮生活逐漸被這些文體娛樂活動填滿了。“以前過年僅限於聚餐走親戚,現在我們會安排一些文娛活動,帶孩子出門去放鬆心情。”孫丹雲和孩子看完電影,一家又即將踏上去河南鄭州銀基動物王國的游玩之旅。

  記者在縣博物館了解寧武的歷史時,發現公共文化場館在假期也備受追捧。在博物館、圖書館和文化館,不少家長孩子在這裡共度閒暇時光,文物講述着歷史,書籍浸潤着心靈,每個人都收穫了成長。“2024年入館人數幾乎比2023年翻了一番!”縣圖書館館長王桂平説。

  記者跟隨他們穿梭其中,感受時光在場館內靜靜流淌,觸摸他們享受文化生活的一面。

  環境塑造人,人更在塑造環境。

  穿行大街小巷,總能看到“源”字。寧武關是明長城大關中唯一的水關,汾河和恢河都發源於此。

  來到蘆芽山腳下的汾源閣,這裡便是汾河源泉的出水口,為保護水質,現將原先的露天池塘罩了起來。

  順着出水口走進汾源閣,裏面有一處水井,水井上連繩挂着小木桶,可供游客打水解渴。寧武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閆鵬三兩下將泉水打上來讓記者品嘗,水溫而甘甜!

  此時的汾河,一半是冰,一半是水。潺潺活水通過地下暗道從一石鑿龍口流出,六七隻綠頭野鴨在水面上滑翔。寧武縣汾河治理事務中心主任李躍文説,為了讓汾河的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從2013年到現在,寧武縣汾河沿岸共規劃關停522家企業,其中包含17家煤礦和12座露天非煤礦山。李躍文指着汾河源頭直線距離七八百米的地方,説那曾是一處國營煤礦,已關停十幾年了。

  從汾河源頭到寧化鎮,記者沿河驅車20多公里,經過了6個大大小小的濕地公園。即便冬天的樹枝是光禿禿的,依然能透過密集的樹林想象出夏天的蔥綠茂盛。李躍文説,這是以汾河流域為生態軸的“濕地珍珠串”,42公里長的生態廊上有13個濕地公園,是蓄水保水的重要工程。

  在汾河和恢河分水嶺附近,還有一個“天池”,是極為壯闊的高山湖泊群。爬上觀景&,看著冰封的淡藍色湖面,頓時覺得時間都靜止了。在山的對面,成排轉動的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發電場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作為一個煤炭大縣,我們更應該通過‘綠動力’來實現轉型升級和生態保護。”寧武縣能源局辦公室主任王嘉琪説,截至2024年12月,寧武縣共有並網的電力企業11家,其中新能源企業10家,新能源裝機佔比52.7%。

  這其中有一個簡單的邏輯:落後産能減少了,生態變好了,符合生態發展需求的新能源增多了。

  在走訪的這幾天裏,每每從滴水成冰的室外回到屋裏,總有一杯熱茶能暖暖身子。

  毛健茶,是寧武人從小喝到大的鄉土飲品。得益於高山草甸,寧武盛産毛建草,這裡的人幾乎世世代代都採茶制茶。

  走進涔山鄉王化溝村的一處宅院,毛健茶的製作展示車間就在面前。車間裏有傳統手工技藝工具,也有輔助“蒸煮酵熏陳”工序的現代化機械。畢業返鄉創業的大學生張庭棟正在和父親探討茶的創新。

  作為“寧武毛健茶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張庭棟清楚地記得,2020年3月20日,山西省正式發布“山西藥茶”省級區域公用品牌,將“山西藥茶”打造成為農業轉型發展的新引擎。自此,寧武土生土長的毛建草,被賦予了“致富草”的價值。

  北方有嘉木,一片草葉造就了一個産業,富裕了一方百姓。張庭棟一邊向記者展示不同種類的加工茶,一邊説,毛健茶成為藥茶後,最基礎的“毛茶”從原來每斤30元賣到現在每斤60元,目前成規模的毛健茶生産廠家近20家,總産值達5.6億元。

  “全縣從事毛健茶加工業的有上千人,平均月工資在4500元左右。”無論是收入還是從業人數,張庭棟相信以後都會越來越多的。

  對於山地面積佔95%的寧武來説,毛建草是大自然的饋贈,但地塊破碎、廣種薄收是事實。農業的出路在何方?

  發展“特”“優”農業成為新路徑。也就是説,村裏種地的農民減少了,農業的産值增加了。這一減一增,讓農民實實在在得到了福祉。

  寧武正在走出一條以“自然饋贈補種植短板、採摘經濟促農民增收”的新路子。沙棘、艾草、蘑菇、毛建草……都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産業鏈條。張玉明説,很多村民通過採摘野生沙棘,每年僅9月、10月兩個月就可以掙五六萬元錢。

  在陽方口鎮,記者還走訪了寧武縣現代特色農業産業園。包裝精美的農産品琳瑯滿目,展位上的莜麥餅乾、莜麥方便麵、莜麥酒等創意滿滿,不負“中國高原莜麥之鄉”的美譽。

  有一間玻璃屋在展館中央,主播正在裏面繪聲繪色地推介各類農産品。寧武縣常務副縣長趙棟指着屏幕上的AI主播,感嘆電商的強大。這裡入駐企業20余家,2024年1月到10月線上銷售額超1.5億元。縣農業農村局還會對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進行獎補。線上線下齊發力,寧武農産品就這樣“水靈靈”出圈了。

  究竟何為“此消彼長”?答案貫穿在記者觸及的每一處、見到的每一人。消費板塊多樣性提升,人民生活質量高起來;新能源替代落後産能,生態環境好起來;“特”“優”農業補種植短板,産業鏈條富起來。在這樣的“三消三長”下,寧武搖身一變,走上了一條扎紮實實的綠色轉型發展路。

  站在寧武關的群山之巔,抬頭是觸手可及的藍天白雲,腳下是特色資源的纍纍碩果,這天地之間,映照的是人們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偏關不“偏”

  “三關”中,以偏頭關為首。路,一度是偏關縣的硬傷。過去,人們常常説笑“不願到偏關”。不是因為窮,而是路不好,拉煤車多,300多公里常常要走10多個小時。

  如今,偏關已大不同。從“奔縣游”的火熱到新生産方式的融入,從年輕人返鄉創業的信心到偏關人走在路上的笑容,從城市快速更新到新質生産力開始涌現,無不令人鼓舞振奮,讓人感嘆新時代大潮推動着這座小城實現從“守關”到“闖關”的命運蝶變。

  初春驟寒,偏關文旅熱度不減。在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安靜的老牛灣因為大量游客到來變得喧囂。就算相隔千里,許多外地游客還是帶着家人自駕而來,領略黃河和長城的壯美。

  這種變化,讓當地文旅幹部何蛟情不自禁地想起10年前的一幕:一輛旅游大巴早上8點從太原出發來老牛灣,卻被堵在偏關的拉煤公路上,晚上6點還沒到,游客一怒之下把導游趕下了車。

  正因如此,老牛灣雖有名景,卻一直被鎖在大山深處,難與游客見面。2019年以前,偏關縣連旅游局都沒有,每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文旅産業多是只言片語的模糊表述。一些當地幹部説,以前偏關對旅游沒概念。

  今年春節,老牛灣景區人頭攢動。民宿老闆郭文生告訴記者,不少游客來自廣東、山東、上海等地,有兩天民宿達到了滿房。一位上海游客留言説:“在偏關過了個紅火年,我到處跟朋友推薦。”

  關山路遠,已成過眼煙雲。偏關縣三級以上公路里程已達到1296.77公里,打通了梗阻,文旅産業快速增長。

  正月初九,在偏關縣幹部大會上,一組數據令人欣喜——2024年累計接待游客76.6萬人次,同比增長16.9%;旅游收入8977.1萬元,同比增長14.7%……

  偏關已不偏。去年底,汾石高速、浮臨高速建成通車,山西從此實現高速公路“縣縣通”,無論從哪座城市到偏關都變得快捷多了。

  車輛穿行在山間,黃河一號旅游公路、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就像兩條絲帶,串聯起沿線景點。在太原開城市民宿的薛燕妮,從中看到商機,去年在偏關縣乾坤灣景區經營起60余間民宿,政府配套建設的充電樁、自助商店、咖啡吧、書吧等設施一應俱全。今年春節,她的民宿成了游客熱衷的打卡地。

  “去年10月才開業,春節期間入住率近50%,出乎我的意料。”她説。

  心遠地自偏,心近樂無垠。一個地方,偏與不偏,不止關乎時間、距離和位置,更關乎人的心境。

  69歲的王志敏經歷了偏關由小變大、由偏變近的蛻變。“與以前相比,外地親戚現在來我這裡都明顯多了。”

  這種“好”不抽象,看得見、摸得着。這位幹了40年綠化的退休林業幹部1980年參加工作。那時候,偏關縣城號稱“五里十八步”,佔地面積大約296畝,還趕不上許多地方的中學面積大。居民們自嘲“一條大街七盞燈,一個喇叭響全城”。更糟糕的是,縣城幾乎沒有公共配套。王志敏2003年在縣城蓋房子,3間房留了15個煙囪,因為縣城沒有集中供熱,蓋房子的師傅説燒煤取暖要多留煙囪。

  近10年來,城市快速更新,以前的欠賬都已補齊。偏關縣城建局副局長徐建軍説,縣城建成區已經擴大到5715畝,是過去的19倍,各種配套都十分完善。

  莫言偏關城中小,此心安處是吾鄉。

  穿過明代偏頭關城門,行走在古城大街上,濃濃的煙火氣撲面而來。各種店舖琳瑯滿目,人們步履輕鬆,臉上洋溢着開心的笑容。

  王志敏退休前綠化荒山種下的檸條,已經成了縣城生物質熱電聯産集中供熱的熱源。“我享受到了自己年輕時綠化的生態成果,偏關60萬畝檸條每年要平茬,是一筆取之不盡的再生資源。”他説。

  去年偏關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19天,山好水好空氣好。

  “衡量一座城市,有什麼能比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更有説服力?”偏關歷史專家秦在珍説。

  “勿謂土狹,勿謂地偏。”換一個時代,換一種路子,“偏”也不再是包袱、負擔,而可以變成獨特的競爭力。

  70歲的樺林溝村農民楊貴珍是見證者。幾年前,他因為妻子生大病負擔重,成了貧困戶。從事電商的楊勇富得知後,主動幫他賣貨。沒了後顧之憂,楊貴珍小米越種越多,羊也養到了300隻,這些土特産由於地理位置的偏遠,在市場上賣得會更好。

  “已經幫他賣了兩年了,電商減少了中間環節,每斤小米能多賣1元多,每斤羊肉能多賣5元錢。”楊勇富説。

  在偏關,當地綠色農産品正依託電商快速發展。

  在偏關縣鄉村e鎮公共服務中心,36歲的高俊屾正舉着手機直播賣貨,通過互聯網,他平均每天賣100盤雞蛋、200斤小米,銷售額近5000元。正是看好這個發展機遇,高俊屾果斷辭掉了保險公司的工作返鄉創業。他現在是一名持證上崗的電子商務師,回鄉4年,已經組建起一個4人直播團隊,年齡最大的51歲。

  “一個富民的新業態需要好的帶頭人。”高俊屾説,這裡的小米、羊肉、豆腐、海紅果都是直播帶貨的優質資源。

  偏關是黃河入晉第一縣,主要承擔生態功能。綠色有機農業是偏關縣的發展定位之一。良好的生態,造就了優質綠色有機農産品,成為當地電商産業的有力支撐。

  偏關縣鄉村e鎮公共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王江説,他們已培養出19名直播網紅、12家電商企業,有200多名畢業大學生回鄉發展。去年,偏關縣網絡零售額2599萬元、網絡零售量166萬件、電商企業252個,外售商品中大多是當地農産品。

  小戲可登大&,小縣也能乾大事。偏關闖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闖過了貧困關,從國家確定的扶貧開發重點縣到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闖過了生態關,全縣林草覆蓋率由10年前的27%增加到40%;闖過了轉型關,從單一傳統農業到多業並舉。

  眼下,偏關幹部群眾正聚焦綠色有機農業、綠色文旅、綠色能源,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偏關縣發改局局長高斌對這幾年的項目如數家珍:2023年項目儲備38個,2025年增加到65個,有15個建成和在建的新能源項目;新質生産力發展有了新突破,100兆瓦儲能項目即將投産,低空經濟項目也開始起步。

  從過去的農業縣到現在“三綠”發展,偏關縣涌現出的新生産方式、新經濟業態、新發展觀念,正轉化成一個個增長數據:去年全縣地區生産總值完成34.2億元,同比增長4.8%;規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5.98億元,同比增長8.8%……

  返程途中,汽車行駛在高速路上,陽光透過車窗灑在身上,讓人仿佛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望著窗外的千溝萬壑、綿綿群山,記者陷入沉思。偏關偏與不偏,應該由時代發展和人的獲得感來定義。現在的偏關已甩掉包袱,輕裝上陣,正在把熱氣騰騰的狀態轉化為蒸蒸日上的發展碩果。

  走長城,一路向西,訪三關,望三關,念三關。驚喜的是,古老的文明歷久彌新,新時代的動能競相迸發,全面綠色轉型的畫卷徐徐展開。

  仰望三關,雄關巍峨,晴空高遠,山河壯闊,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長河中,風流人物輩出,鑄就了勇於衝鋒、敢為人先的英豪氣概;

  回望三關,古老的關隘正卸下青銅甲胄,以山河為卷軸,重寫了文明與發展的注腳,從戍關大聯防到現代化産業協同發展,講述“守與破”的歷史新篇;

  展望三關,新時代浪潮涌動,雁門關的古老城墻外,新興業態雨後春筍般拔節生長;寧武關的蒼鷹盤旋處,光伏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匯聚着強勁的動能;偏頭關濁浪拍打的黃河岸邊,“三綠”産業煥發出蓬勃生機。

  這一切,必將在歷史的嫋嫋餘音中迴響。三關闖“關”的步履永不停歇……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趙東輝 柴海亮 呂夢琦 張磊 李紫薇 馬曉潔)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歷史,偏關,文化,代縣,産業,寧武,發展,雁門關,游客,經濟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