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彗星表面-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2/13

15:3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5版 新華智見

我國科學家發現:彗星表面

巨石活動有“火箭效應”

2025-02-13 15:38:3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5版 新華智見

  據新華社上海2月12日電(記者張建松)黑暗無邊的茫茫宇宙中,一顆被人類編號為67P的彗星,彗核拖拽着龐大的彗發和彗尾運行到近日點時,突然,彗核表面一塊直徑30米的巨石從原有的位置向北運動遷移了約140米。

  這一極細微的變化,正巧被歐洲航天局(簡稱歐空局或ESA)派遣的伴飛探測器上相機拍攝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究員史弦團隊通過深入分析彗核圖像數據後確認,這一事件發生在2015年10月3日,巨石突然運動遷移的原因,可能是石塊內部揮發冰的不對稱噴發導致的“火箭效應”。

  近日,國際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據史弦介紹,2014年至2016年,歐空局羅塞塔空間任務對67P彗星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伴飛探測,從而能夠穿過彗發和彗尾,近距離監測彗核,探測器上搭載的科學相機系統,獲得了迄今為止最完善的彗核活動和演化圖像數據庫。

  彗核是彗星的主體。當離太陽越來越近時,彗核含有的冰發生昇華,帶起塵埃形成彗發和彗尾。

  “通過分析67P的彗核表面這塊巨石及其周邊區域的熱力學歷史,我們發現巨石南北兩側的熱量積累,在彗星軌道周期的時間尺度上存在不對稱性。在其運動的時候,南面內層溫度達到了峰值,而北面卻異常寒冷。”史弦説,“據此,我們提出了巨石活動的一種新機制,即巨石內部的揮發冰在不對稱的加熱過程中發生較為劇烈的單側噴發,導致了‘火箭效應’,産生了向北面斜坡下方的凈推力,觸發其長距離移動。”

  “彗星是原始太陽系的遺存,攜帶有大量太陽系形成初期的信息,還可能曾經為地球帶來水和有機物,是我們了解行星系統形成與演化的重要研究對象。”史弦説,“了解這些活動背後的機制,有助於揭開太陽系演化和生命起源之謎。”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彗核,巨石,發生,彗星,太陽系,演化,形成,彗發,彗尾,運動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