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鑰匙姑娘”-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2/12

19:57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成風化人

“鑰匙姑娘”

於文英:四十多個“爸媽”寵着我

2025-02-12 19:57:1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7版 成風化人

▲於文英看望張美玉老人。

受訪者供圖

  65歲的於文英,常常被人稱為“姑娘”。這幾天,她忙於給社區老人送湯圓,幾乎每位遇見的熟人都這麼稱呼她。

  在鄂東方言中,“姑娘”有“女兒”的意思。於文英是湖北省黃石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鐵山區建設路社區的一名居民。近20年來,她一直利用閒暇時間,先後幫助照顧料理近百名獨居老人。慢慢地,一些老人稱她為“姑娘”,將自家鑰匙交給她,方便她隨時上門照顧。別在於文英腰間的鑰匙越來越多,“嘩啦”作響,成為老人們最熟悉又期盼的“音樂”。大家也由此稱呼她為“鑰匙姑娘”。

  本報記者徐海波 宋立崑

  從“小於”到“姑娘”

  2025年元旦這天,早上8點,於文英像往常一樣轉發了一條微信朋友圈,內容照例是問候早安、祝願健康的短視頻,然後她就一條一條數着朋友圈裏那幾十條點讚。

  截至目前,於文英總共對接服務了近百位老人,其中許多是孤寡老人。要想第一時間知道老人的最新狀況,確實很難。“於是,我給他們交代,看到我朋友圈就給我點個讚,或者發條微信説句話。我就重點關注剩下那些沒有‘打卡’的老人。”

  果然,有位平時準時“打卡”的獨居老人這天卻一直沒有點讚,給他發微信也遲遲未回,電話打過去還是沒人接。這位老人雖然幾個月前就已搬到隔壁的鄂州市獨居,但仍然堅持與她“熱線&&”,這一天卻失聯了。

  於文英隱隱感覺不對勁,頓時心頭一緊,趕緊&&老人的親屬,還是沒有&&上。於是,她坐車數十公里來到老人家敲門,也沒有任何回應。後來,她請來警察和開鎖師傅,打開門才發現老人已經安然離世。談及這件事,於文英將頭扭向一旁,偷偷地抹眼淚。

  堅持每天早起問候老人已是她堅持了10多年的習慣。以前,她是挨個打電話,或者上門敲門。這得從10年前説起。

  於文英的父母離世早,她和姐姐在伯伯家長大,一直在大冶鐵礦工作,是一名老黨員,也是廠裏出了名的“熱心腸”。張美玉是於文英的老鄰居,曾多次中風,兒子一個人照顧她,經常感到吃力。她看在眼裏,時不時去串個門,幫個忙。

  忙越幫越多,越幫越大。從2006年起,於文英開始&&照顧老人,從採買物品到助浴助藥,再到送醫陪護,幾乎隨叫隨到。張美玉老人和她的感情越來越深,如果有一天沒見到於文英,就會向兒子打聽她的去向。

  “文英常給媽媽洗澡,媽媽洗好了,她一身汗……”張美玉老人的大兒子詹剛説,自己長年照顧臥病在床的母親,需要幫老人洗漱擦身甚至解大小便,經常感到不方便。“後來,這些事都是請於文英代勞的,慢慢地,母親與她的感情越來越深厚。老人生病了,都是於文英守在身邊,晚上還和老人同睡一張床,以便老人“隨叫隨到”。為了方便進家,詹剛和家人商量後,決定將家裏的備用鑰匙交給於文英。

  從此,於文英成了張美玉家的常客,她用鑰匙打開門,進入家中,幫助做飯、洗衣、打掃衞生,老人對她越發依賴。一次不經意間,老人沒有喊她“小於”,而是脫口而出“姑娘”。喊完,老人的眼眶濕潤了。

  自那次之後,於文英更是每天放下碗筷就往張美玉家裏跑。“沒事也常去看看,陪他們聊聊天,喊一聲媽,老人就激動得不行。”

  一把鑰匙就是一份託付

  於文英幫忙照顧張美玉的故事,逐漸在周邊傳開了。許多老人打聽起於文英。

  潘素惠是於文英照顧的第二位老人。大女兒早逝,小女兒嫁到黃石城區,二女兒吳堅紅照顧老人。“潘婆婆是我照顧的第二個媽媽。”於文英説,她與潘婆婆是鄰居,潘婆婆失去女兒後,經常抹淚,她常上門拉着老人的手聊聊天。2014年,潘婆婆摔了一跤,臥床不起。看著吳堅紅忙不過來,於文英將鋪蓋搬到潘婆婆家,睡在沙發上,&&擦洗換藥,悉心照顧了3個月。老人康復後,還是捨不得於文英。於是,吳堅紅就把家中鑰匙給了於文英。“我不在家時,麻煩您多擔待着點。”

  就這樣,於文英照顧的老人越來越多,手中的鑰匙也越來越多。

  “把鑰匙交給她,我非常放心。”建設路社區80歲的老人李鳳印獨居多年,以前有時出門忘帶鑰匙,每次都只能想辦法找“開鎖王”。將鑰匙交給於文英後,老人安心多了。“我身體沒有大問題,她還是經常來看我,我感覺很有依靠。”

  於文英習慣用一根藍色布條串起所有鑰匙,老人和家屬們把鑰匙交給她時,就在鑰匙上綁一條短繩子,以便於捆在藍色布條上,每家的短繩子都不一樣。上門的次數多了,一看鑰匙上的短繩,她就知道是哪一家。

  “這位老人搬了三次家,換了三把鑰匙,我都有。”“這把鑰匙的主人有高血壓、糖尿病,喜歡吃樓下的包子。”於文英一把把數着鑰匙,就像打量着一位位老人。“給我鑰匙,就是給我絕對的信任,這讓我幹勁更足。”

  這麼多年義務幫助老人,默默地奉獻着,圖個啥?於文英也向記者敞開了心扉:“小時候沒享受到父親的愛,現在老了,有這麼多‘爸媽’寵着。”於文英説,這40多名被照顧的老人,哪家做點好吃的都要給她留一份,天氣轉涼了,“媽媽”們都在提醒她“多穿點”。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帶上一兩件老人需要的東西,穿上一件紅馬甲,於文英來到一位獨居老人家門前,從包裏掏出一大串鑰匙,熟練地挑出一把,打開房門,脫去外套,照例一邊陪老人嘮嗑,一邊麻溜地收拾屋子……

  這是她十幾年來,每天的日常。

  於文英熱心助老的事傳開後,越來越多老人將自家鑰匙配一把交到於文英手上,她腰間逐漸挂滿鑰匙,最多時有40多把。其中,28把鑰匙主人是獨居老人。於文英從不嫌麻煩,上門探望,侍病喂藥,社區裏經常出現她穿着紅馬甲忙碌的身影。

  “原來整天看著於文英拎着一串鑰匙到處跑,以為她是修鎖的。”72歲的社區居民李湘蘭説,剛開始許多人並不了解,她總是“現身説法”進行解釋。慢慢地,她不再解釋,而是加入到“紅馬甲”中。

  與許多社區居民一樣,李湘蘭一個人照顧着老母親,常常感覺非常吃力。“幸虧有於文英照顧,母親的身體和心情都好多了。”作為一名老黨員,李湘蘭意識到,她也要盡一份力,幫於文英“搭把手”。於是,她找到於文英討教“服務老人的經驗”,主動要求“分”幾位老人。

  當過單位幹部的李湘蘭在動員群眾方面頗有經驗。閒暇之餘,她還向身邊人宣傳服務老人這份公益事業,鼓勵他們加入進來。慢慢地,找到於文英請教並要求加入的人越來越多。

  於文英的老伴徐長良就是其中一位。起初,看著於文英天天往外跑,徐長良有些怨言,“怎麼老往別人家跑,圖啥?”於文英説,“人都會老,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啊。”她也不多解釋,繼續慢慢做著。

  一個冬天的晚上,一位獨居老人緊急召喚於文英。“家裏沒電了,又黑又冷。”她趕到老人家,懷疑是欠費,一查,並不是。老人冷得開始咳嗽,於文英還是不知道從哪入手。正當“急得跳腳”時,她想到退休在家的老伴徐長良,他原是大冶鐵礦一名井下電工,修電器很拿手。於文英一個電話把老伴喊來。

  很快,徐長良背着工具箱來了。原來是跳閘了,他不到10分鐘就把問題解決。這一發不可收拾,老徐從此忙碌起來。於文英常常給他安排活兒,不少老人也主動&&他。誰家裏有家電出了小毛病,都會請他上門幫忙。逐漸,徐長良也成了助老服務的中堅力量。

  同是退休電工的李文東也曾是助老服務的受益者。李文東長年上夜班,家裏有一位患有類風濕的老母親“沒少麻煩於文英他們”。如今,他積極參加助老志願服務,像照顧自己父母一樣照顧其他老人……2022年9月,建設路社區成立“紅馬甲助老隊”。

  助老隊的事越傳越廣,不僅建設路社區,周邊勝利路社區、九龍洞社區的老人們也慕名而來,送來了“新”鑰匙。與此同時,找到於文英要求加入的志願者越來越多。

  “紅馬甲助老隊幾乎都是稍微年輕點的老人,去幫扶高齡、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建設路社區黨委書記董凌燕説,“我們社區居民中,60歲以上老人佔三分之一。通過這樣的互助式養老,營造出尊老、敬老、愛老的氛圍。”

  在紅馬甲助老隊的帶領下,黃石經濟技術開發區·鐵山區又涌現出“五紅志願服務隊”,5支“紅色隊伍”在轄區內開展文明宣教、環境衞生整治、美化綠化、助老護小等志願服務活動,居民們稱他們是社區的“紅管家”。

  “紅管家”的經驗又在黃石全市推廣。作為老工業城市,黃石老齡人口多。民政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黃石市60歲以上戶籍人口占比20.02%,65歲以上戶籍人口占比14.75%。

  為此,黃石市委組織部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織密基層自治網格,以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為導向,將志願服務與基層治理相結合,以“微治理”服務“大民生”,不斷提升城市基層治理質效。

  “都説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對一個城市而言,老年群體也是寶藏。”黃石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國慶&&,越來越多以於文英為代表的離退休老黨員來到互助養老志願服務的一線,黨建引領互助養老正在實現良性循環。“我們不斷激發‘紅管家’隊伍的內在動力,持續提高‘紅管家’志願服務水平和能力,推動形成黨員帶頭、居民參與、資源集成的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格局。”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老人,文英,鑰匙,照顧,服務,越來越,助老,美玉,獨居,紅馬甲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