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徐匯濱江,解開上海“一江一河”頂流密碼-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1/17

18:1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5版 讀城

漫步徐匯濱江,解開上海“一江一河”頂流密碼

2025-01-17 18:15:4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5版 讀城

  西岸金融城配套公共藝術建築“西岸漩心”。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何欣榮攝

  站在徐匯濱江西岸智塔45樓,波光粼粼的黃浦江蜿蜒而過。近處,是阿里巴巴上海總部辦公區和剛剛建成開放的西岸大劇院。遠處,始建於宋代的龍華寺塔挺拔秀麗,總投資逾600億元的西岸金融城嶄露頭角……文化與科技,藝術與生活,在黃浦江畔水乳交融。

  徐匯濱江是上海建設“一江一河”世界級濱水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以來,黃浦江和蘇州河這兩條上海的母親河濱水岸線相繼貫通,昔日的“工業銹帶”變身成為今天的“生活秀帶”“發展繡帶”。

  上海市住建委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一江一河”濱水空間到訪人流超3億人次,較2023年增長約10%。其中,徐匯濱江全年吸引市民游客3000萬人次,佔比約1/10。

  “一江一河”,何以頂流?漫步總長達11.4公里的徐匯濱江,記者探究“一江一河”的“出圈”密碼,感知世界級濱水區的進階之道。

軟與硬的協同

  “12月21日,哥倫比亞大學工學院校友日活動”“12月26日,大模型登記和服務政策宣貫會”“1月2日,醫療大模型多場景MAAS&&介紹”“1月7日,蜜度新品體驗發布會”……

  在位於徐匯濱江的全國首個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模速空間”,記者見到了這樣一張活動排片表。從去年12月下旬到今年1月中旬,各種交流、發布和論壇活動排得滿滿當當。

  發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硬支撐。2023年9月,在上海市區兩級主動謀劃、協同發力下,“模速空間”正式揭牌。啟用一年多來,“模速空間”吸引近百家人工智能大模型初創企業入駐,帶動200余家大模型企業在徐匯集聚。當前,徐匯共有34個大模型通過國家網信辦備案,佔上海全市近60%。2024年,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數字經濟,在徐匯實現兩位數的增長。

  聚焦“全國人工智能高地”,硬科技在徐匯濱江展現硬實力。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上海創智學院、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期智研究院、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級研究機構在徐匯濱江集聚,微軟、騰訊、華為鯤鵬等科技巨頭,以及商湯、聯影智能等獨角獸也接踵而至,良好的産業生態日益成型。

  “立足上海,我們發布了首個央企自研的AI視頻生成模型。下一步,我們計劃依託電信的網絡優勢布局‘智傳網’,讓AI走遍千山萬水、服務千家萬戶”,中國電信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李學龍説。

  把大寫意變成工筆畫,2025年徐匯濱江的硬科技發展進一步跑出加速度:1月2日,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調研“模速空間”,提出要“進一步推進空間聚合和要素聚合,加快建成全國人工智能高地”;1月3日,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動推進大會在徐匯濱江召開,發布“模塑申城”五大公共服務&&等一系列硬核措施。

  “對照中央和上海市委要求,我們制定了三年行動計劃、十一項核心指標,實施産業集群倍增等十大行動,在徐匯濱江等區域聚力培育‘雨林式’産業生態。”徐匯區委書記曹立強説。

  同樣在2024年,“來上海看美展”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詞彙,徐匯濱江就是其中的重要目的地。包括星美術館、龍美術館、西岸美術館、西岸藝術中心等在內,徐匯濱江形成了獨一無二的“美術館大道”,成為中外人文交流高地。其中,“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為中法之間最高級別、最長周期的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在2024年的中法建交60周年人文交流活動中大放異彩。

  “徐匯濱江開發,遵循了‘文化先導、科創主導’的思路。科技硬實力與人文軟實力,在這裡交相輝映、協同發力。”徐匯濱江地區管委辦常務副主任、西岸集團董事長李飛宇説,把文化的魅力搞得更足,徐匯濱江還在完善布局:北面,依託公共藝術建築西岸漩心、商業體西岸中環和各種美術館,凸顯國際時尚特色;中部,依託西岸大劇院、西岸國際會展中心等,提升會展休閒功能;南面,依託已規劃的西岸熱力秀場和綜藝場館,打造文旅新地標。“北中南”一起發力,在徐匯濱江形成獨樹一幟的“超級引力場”。

  出眾的人文環境和公共空間品質,使得徐匯濱江不但吸引市民游客前來觀光,也對各路人才形成了強烈的磁吸力,支撐了科創産業的發展。“在徐匯濱江創業和生活是幸運的,更是幸福的。”這是不少扎根於此的人才的共同感受。

改與建的智慧

  上海首個戶外水岸冰場上,冰雪運動愛好者們翩翩起舞;面向黃浦江,一眾餐飲品牌打造出180度的江景外擺空間,松弛感拉滿;周末時分,800米長的街區景觀樹和天幕亮起燈光,猶如一條星光項鏈,串聯起濱江的冬日浪漫。

  2024年下半年以來,位於徐匯濱江的商業綜合體西岸夢中心火了,日均吸引客流近3萬人次、周末逾5萬人次。除了融合商業零售、藝術劇場、戶外街區、濱水體驗等多功能業態,西岸夢中心的獨特之處,還在於它是由著名的上海水泥廠脫胎換骨而來。

  始建於1921年的上海水泥廠,曾是亞洲最大的水泥廠。上海海關大樓、國際飯店等地標建築,都採用這裡生産的“象牌”水泥建造。隨着上海産業結構調整,上海水泥廠告別了黃浦江畔,其留下的工業舊址,成為西岸夢中心布局的主要架構。

  漫步西岸夢中心,可以清晰看到昔日工業建築群落的肌理:水泥廠生産材料的傳輸路線,變成如今引導客流的動線;水泥廠的重要設施預均化庫,被改造成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可以滿足各種展覽、演藝、競賽的需要,曾經的原料混合器變成如今的多元文化攪拌器;水泥廠的廢料倉庫,被改造成上海首座開放式濱水市集,集會務、餐飲、娛樂各種功能於一體,整個空間如森林一樣鬱鬱蔥蔥。

  當前,上海已全面進入存量開發和城市更新的階段。作為上海濱水岸線城市更新的代表,一系列新發展理念,在徐匯濱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這裡,有拔地而起的全新載體:位於徐匯濱江北面的西岸金融城,總建築面積達到180萬平方米,是香港置地有史以來最大的單項投資項目。2024年,西岸金融城的旗艦物業“西岸中環”首期項目率先亮相,引來市場高度關注。“國外的運動時尚巨頭、國內領先的互聯網科技金融公司以及央企的融資租賃總部,都和我們簽訂了租約。儘管當前招商引資挑戰很大,但我們對徐匯濱江充滿信心。”香港置地西岸金融城項目總經理吳浩捷説。

  這裡,還有老建築、工業遺址的華麗轉身:曾經的龍華機場航空儲油罐,變成今日的網紅打卡點“油罐藝術中心”;曾經的日暉港貨棧,被普利茲克獎得主讓·努維爾改造成今日的星美術館;圍繞昔日的海事瞭望塔,徐匯區規劃建設了海事塔廣場,成為市民游客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在保護傳承創新中,老建築煥發了新生命。

  “徐匯濱江曾經是一條封閉的工業岸線,集聚了鐵、煤、砂、油等各類工業廠房。徐匯濱江的開發,並不是單純的大拆大建,而是盡量對昔日的工業遺存進行更新改造和活化利用,讓它們成為‘日用品’融入人們生活。”西岸集團副總經理葉可央&&,要在改與建之間,讓市民游客在濱水空間“望得見江、碰得到綠、品得到歷史、享得到文化”。

  徐匯區區長王華説,圍繞徐匯濱江等區域,未來將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加強商旅文體展聯動,以更活躍的消費帶動區域整體發展。

産與城的融合

  位於徐匯濱江、高度逾200米的西岸智塔,是上海乃至全國最早一批定位為人工智能産業地標的辦公空間。自2020年正式啟用以來,西岸智塔已匯聚1位圖靈獎得主、8位院士、150余位博士和近3000名專業技術人才,是徐匯打造千億級人工智能産業集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樣一個看似“高冷”的地方,卻不乏暖意融情。位於西岸智塔五樓的西岸數字谷黨群服務中心,就是一個滋養身心的地方。

  種菜、擼貓、健身……走進這個黨群服務中心,可以看到樓內工作的白領自發組成的各類社團,團員們還精心製作了各種活動海報。不同的愛好,在中心都可以找到歸屬。大家在這裡交流交友交心,既有8小時的奮鬥,也有24小時的生活。

  在徐匯濱江工作的豆豆本職是一名律師,1994年出生的她熱衷於種菜養花。2023年底,在參加黨群服務中心組織的活動時,豆豆了解到這裡向白領提供免費的活動空間,種菜社團於是應運而生。

  “我們2023年12月成立時,社團只有10多個人,菜園設在黨群服務中心同一層的戶外露&。2024年3月,社團種植的鬱金香全部開了,將露&點綴得繽紛多彩,周邊很多上班族前來觀賞。現在,我們的社團已經有80多位成員。”豆豆説。種菜,既是白領們連接大自然的方式,也成為人與人之間真實互動的橋梁。大家感慨,在徐匯濱江,“年輕人的小小夢想也是可以被實現的”。

  在科技回歸都市的浪潮中,産與城的融合成為重要命題。在徐匯濱江,既有深受年輕人喜愛的黨群服務中心,也有在網絡上走紅的階梯草坪,人稱“打工人的午睡寶地”。種種小細節、微場景,體現出對人的關照,對美好生活的回應。

  “一棟樓宇,就是一個豎起來的社區。”徐匯區龍華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健慈説,隨着徐匯濱江的開發,街道除了原有的八萬居民,又新增了四五萬的白領。聚焦白領所需要的健康食堂、體育健身、社交團建、親子活動“四件套”,龍華街道依託“樓智匯”治理&&,持續提供暖心貼心的服務。

  從一棟樓,到一群樓;從一個産業地標,到全域發展布局……在徐匯濱江,産與城正在加速融合:産業方面,徐匯濱江已經發布了西岸傳媒港、數字谷、金融城、熱力秀場、生命藍灣、數智中心六大百萬方級別産業組團,為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文化創意、現代金融等産業發展提供充足載體;城市方面,龍華會、西岸夢中心等商業體陸續開業,上海國際花展、咖啡節、光影節、FISE極限運動嘉年華等重大活動和賽事相繼舉辦,區域人氣越來越足、沿線居民獲得感越來越強。

  “參考紐約中央公園、新加坡濱海灣花園等案例,我們還在謀劃,依託免費開放的上海植物園,在徐匯濱江建設‘西岸中央公園’,目前已啟動設計方案國際徵集。”李飛宇説,徐匯濱江努力實現生産、生活、生態的有機融合,讓這片區域既是藝術愛好者的樂園,也是科技創新者的熱土,更是市民游客休閒的後花園,在還江於民、開放共享中鋪開人民城市的新畫卷、展現世界級濱水區的新風貌。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姜微 何欣榮 鄭鈞天 程思琪)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徐匯,濱江,西岸,上海,空間,産業,人工智能,科技,活動,發展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