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小胖墩”現象也須引起重視
近日,國際期刊《柳葉刀》發布了一項研究:我國農村兒童肥胖問題正急劇惡化,未來幾年農村兒童肥胖發生率將超越城市。這一趨勢,讓我們要高度關注農村孩子的身體健康。
曾幾何時,在人們印象中,農村是孩子自由奔跑、嬉戲玩耍的廣闊天地,“變成小胖墩”似乎是城市孩子才有的困擾。然而隨着物質資源的逐漸充裕,農村兒童肥胖問題也越來越不容忽視。前述研究顯示,從1985年至2014年,我國城市兒童肥胖檢出率高於農村,但兩者差距不斷縮小,預計在2025年至2030年間,農村兒童肥胖檢出率將超過城市地區。這意味着,如果不加重視和干預,我國農村將成為兒童肥胖的“重災區”。
業內專家指出,肥胖不僅會讓兒童患上高尿酸、脂肪肝等疾病,還可能導致腺樣體肥大,造成脊柱側彎、骨質疏鬆、睡眠障礙、性早熟等問題。在廣大農村地區,由於留守兒童眾多,肥胖帶來的不僅僅是生理病痛,還可能有心理上的創傷,如果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疏解,極易影響孩子的一生。
兒童肥胖率因何出現“城鄉反轉”?首先便是飲食結構的轉變。過去,農村飲食以粗糧、蔬菜為主,而如今,隨着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的食物在一些家庭中逐漸佔據主導。高熱量糕點和含糖飲料成為很多孩子日常零食的“主角”,“垃圾食品”和不健康的飲食成為農村兒童肥胖的“幫兇”。
其次,“小孩胖點好”的傳統觀念也在農村地區根深蒂固。在許多農村老人看來,把孩子養得胖乎乎才是“健康”,追食、誘食、逼食等錯誤喂養方式屢見不鮮,並且對孩子的飲食聽之任之,這也使得“小胖墩”越來越多。
此外,電子産品的過度使用也極大侵佔了農村兒童的運動時間。曾經,農村孩子的課餘生活豐富多彩,上樹下河、追逐玩耍都很常見。可如今,他們和城市孩子一樣被電腦、手機等電子産品所束縛,把大量時間耗費在靜態活動上,缺乏運動。
農村兒童肥胖防控工作刻不容緩。一方面,提升兒童及家長的健康素養是當務之急。可充分利用農村特色場景,如廟會、農村大集等,將兒童肥胖防治以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形式搬上舞&。學校也應發揮教育主陣地的作用,將健康教育融入班會、家長會及學生營養餐等環節。另外,還需加強對農村食品市場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農村孩子身邊的假冒偽劣食品,讓“垃圾食品”無可入口。
另一方面,增加勞動實踐課程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各地農村學校可結合實際,設計豐富多樣的勞動實踐課和課外實踐作業,引導農村兒童多參與體力勞動,讓他們在勞動中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各方應攜起手來,不能讓肥胖問題成為農村兒童健康成長的“攔路虎”。
(新華每日電訊評論員龔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