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地的愛-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1/22

11:2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黃土地的愛

2024-11-22 11:26:5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1版 人文漫筆

  作者:裴亞莉

  2024年9月,路生梅榮獲“人民醫護工作者”國家榮譽稱號,而以路生梅的生平事跡為主要素材的劇情電影《陜北往事》也在剛剛落幕的第11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首映。一個在陜北佳縣服務50餘年的來自北京的兒科醫生的故事,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知曉。

  路生梅1968年畢業於北京第二醫學院(現為首都醫科大學)後,立即來到陜北佳縣工作。原本是兒科醫生的她,由於當地群眾的需要,自學了內科、外科、婦科、産科以及皮膚科等多科知識,成為醫院的多面手。“半個佳縣的人都找她看過病”,“很多家庭的幾代人都找她看過病”,“她的家庭住址和電話號碼,幾乎是公開的”……

  一個人,將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射到為他人的工作中,這個人,就是英雄。

  然而英雄並不只是一個名稱或者挂在她胸前的一枚又一枚的勳章。她的故事,是50年日復一日的身體力行。——如何將路生梅的人生變成一個令人神往的銀幕故事?這正是藝術家們所面臨的挑戰,也是藝術家們以才華和熱忱向當代英雄致敬的碩果。

  導演曹建標為這一次的創作可謂嘔心瀝血。由於這並不是一部傳記電影,而是探尋一個當代英雄何以成為英雄的心路歷程的劇情電影,所以影片的主要故事情節和細節,既有真實的生活,也有基於創作者的藝術理念的虛構和加工。

  在《陜北往事》中,原型人物路生梅的名字被化名為路冬梅。影片以段落式的結構,描寫了路冬梅與陜北之間“愛”的故事。

  影片中,正處於青春芳華的路冬梅,遇見了先於她從上海來到陜北工作的醫生李保國。

  遇見李保國,就是遇見了一個志同道合的事業上的榜樣。李保國常常騎着自行車,帶着路冬梅下鄉為群眾看病,一份美好情愫,自然地、悄悄地發生了。然而,李保國在行醫途中不慎墜崖摔傷,只能拄着拐杖生活。在這種情形下,他和當地姑娘馬紅梅結婚了。

  對於原型人物路生梅而言,李保國是影片中的一個虛構人物。他一方面承載了路冬梅初到陜北時的職業理想,也承載了她正值青春年華時的情感想象和寄託。

  李保國心裏知道路冬梅對他的情愫,但他在自己身體受損的情況下,選擇了和當地女青年結婚,這是某種意義上的放棄。也許在他看來,這種放棄是對路冬梅的愛護,正是因為這個包含着愛護之情的放棄,使得這一段幾乎尚未發生的感情,顯出了無比的美好和純潔。在影片即將結束時,在路醫生退休儀式的宴會上,她收到了李保國給她的一個物件,回家以後她發現,那正是當年和李醫生一起下鄉時所騎的自行車上的被丟掉的鈴鐺。鈴鐺這個小物件,因其精巧有光澤,因其聲音清脆,傳播遼遠,而成為定格路冬梅青春芳華的象徵,並將那一段早已塵封的美好感情昇華了,它既是十分動人的,也是相當深厚的。

  路冬梅後來嫁給一個叫高勝利的當地青年,真正成為了一個陜北家庭的成員。

  與李醫生總是在工作場合作為路冬梅的引路人不同,高勝利一開始就參與到了路冬梅的日常生活當中:作為醫院的後勤工作人員,是他,將路冬梅的行李帶進了她未來的居住空間;是他,給路冬梅傳授了在陜北生活的基本技能,並為她解釋了種種不明就裏的生活現象;是他,教會路冬梅聽懂陜北話,並默默關注她的一切,而這些,正是家庭生活所必須。

  為了描寫高勝利對路冬梅的感情,《陜北往事》為觀眾貢獻了最具有電影感的畫面。作為醫院的護士和後勤工作人員,高勝利每天都需要趕着毛驢,架着巨大的水桶,到黃河邊去拉水。路生梅來到醫院工作後,銀幕開始顯示他取水、拉水的全過程,他的身影映照在陽光下的岩石上,美得令人讚嘆。因為取水不便,醫院每天只能給每一位職工配備一瓢水,但高勝利卻將自己的配給,讓給了路冬梅;為了讓路冬梅能夠“用水自由”,鏡頭用近景和特寫的方式展示了在冬季的黃河邊,他如何將結冰的河流鑿開,架起大鐵鍋,將冰塊放進大鐵鍋燒熱,並將無數的白床單,層層疊疊懸挂在支起的木樁上,讓路冬梅盡情地“使用水”。這個情節,帶有明顯的虛構、想象和唯美的特徵,但正是這種唯美的特性,帶給了劇中人和觀眾視覺上的震撼,展示了高勝利對於路冬梅的愛,是一種毫無保留、傾己所有的愛,是一種洋溢着浪漫之美好的愛,最終奠定了路冬梅留在陜北的決心。

  如果説,高勝利和路冬梅之間所顯示的是原型人物在家庭中所得到的陜北之愛的話,那麼路冬梅和羊皮襖大哥之間所建立起的親人般的情感,則是一種更加廣闊、更加深厚的大地之愛和文化之愛。

  羊皮襖大哥是路冬梅來到陜北後接觸到的第一個陜北當地人。僅僅由於路冬梅的口頭請求,羊皮襖大哥(他的真名叫馬平娃)就幫她排隊買了一張從榆林去往佳縣的汽車票,並在候車室一直等待,直到路冬梅再次出現,拿走她的票。羊皮襖大哥的這種信守諾言的為人方式,打動了路冬梅,促使他和羊皮襖大哥之間開始了綿延一輩子的親人般的交往。

  羊皮襖大哥是一名陰陽先生,他的職業既是陜北古老民俗的代表,也是與現代醫學的價值觀直接衝突的某種封建迷信的代表,他在劇中因而成為醫生們眼中的喜劇性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作為陜北民俗之代表的他,又能在他為當地群眾禳災祛病的過程中,為觀眾提供一種獨特的説唱體驗。扮演馬平娃的演員是知名陜北民歌歌手賀國豐,他在角色扮演中出神入化,在説唱表演中極為動人,是影片在視聽層面上特別具有吸引力的元素之一。

  再者,影片為人物馬平娃所取的別名“羊皮襖大哥”,具有非常典型的文化符號的象徵意義。因為“羊皮襖大哥”這個名稱,並不是某一個個別的陜北男性的名字,而可以是所有陜北男性的代名詞。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還描寫了羊皮襖大哥的妻子這個既活潑可愛又閃耀着母性光輝的陜北婦女的形象。在最初羊皮襖大哥不知道該如何回復路冬梅的信件的時候,是他的妻子,督促他去關心這個初來乍到的“外地人”;在路冬梅生完孩子之後,是羊皮襖大哥的妻子,滿懷感情地自願擔當路冬梅娘家人的角色,照顧這個年輕的産婦……她和她的丈夫一起,擔當了對於路冬梅的來自陜北大地的愛。在這一點上講,陜北和路冬梅之間,就不是一種單向度的付出和奉獻的關係。陜北的山水、人民和文化也哺育了路冬梅,因而二者之間是一種互相給予的關係,是真正基於理解和愛的雙向奔赴,這正是創作團隊對於原型人物路生梅何以成為英雄的原因的深刻理解、剖析和創造性再現。

  縱觀全片,《陜北往事》並沒有詳細描寫路冬梅如何具備高超的醫術,而是將筆墨幾乎全部用在了對她的情感世界的構建上:如何在青年時代的一段美好情愫中,奠定職業理想?如何決定在陜北扎根?如何與羊皮襖大哥及其家人之間形成親人般的綿延一輩子的情分?如何對於陜北的山川風物和民俗禮儀獲得如同對故鄉一樣的了解和愛意?這些發生於主人公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人生境遇、不同的生活層面上的越來越深厚、越來越寬廣的愛,正是構成《陜北往事》敘述動機的核心內涵,也是創作者對於原型人物路生梅何以能夠扎根陜北50年,並且一心鑽研醫術,精益求精,時刻充滿開拓精神,時刻準備着付出勇氣的動力源的探尋。是的,只有愛,才是一切行動的根。

  但是,持久的愛並不是一種自發的天賦,它是不斷超越自我,不斷拓展精神世界之邊界的結果,是陜北人民和地域文化哺育的結果。有了這種基於超越和拓展的愛的能力,有了廣闊的大地和人民的回饋,凡人,就成了英雄。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冬梅,陜北,羊皮襖,大哥,一個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