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問鼎-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1/06

13:09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4版 讀城

昆山問鼎

2024-11-06 13:09:5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4版 讀城

   這是昆山城區。近年來,昆山持續推動産業向高攀升,堅持城鄉統籌,努力保源續根,秉持以人為本,打造宜居宜業的圓夢之城。

昆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昆山丘鈦微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智能設備攝像模塊生産車間作業。

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昆山轄區內陽澄湖畔景色。

新華社記者季春鵬攝

游客在昆山周莊古鎮景區內休閒游玩。

昆山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闊別四年,2024海峽兩岸(昆山)馬拉松將於12月8日開跑。作為中國田協認證A類賽事,昆馬專門設立100組“兩岸手牽手”名額,1名台灣地區選手與1名大陸選手,共同報名同一個項目即可直通賽事。

  回望鄉土中國向城市中國演進的宏闊歷程,區域競爭恰如一場“馬拉松”。生長於陽澄湖邊、勇於“第一個吃螃蟹”的昆山人,與台資&&攜手並肩,憑藉異軍突起的電子信息産業,率先確立領先優勢。

  一時卡位易,一直領跑難。從全球筆記本電腦生産“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國內咖啡“三分之二昆山烘焙”,昆山常被稱讚“無中生有”。萬變不離其宗的是這座城市的識變之智、應變之方、求變之勇。昆山1989年撤縣設市,2004年就榮登中國縣域經濟榜首,並將這一榮譽延續至今。

  持續問鼎二十載,昆山城市抱負始終不變,“將不可能變成可能,將可能做成極致”:不斷破舊立新,持續推動産業向高攀升,闖出“新增長曲線”;堅持城鄉統籌,“産城人”深度融合,重塑城市品質;努力保源續根,讓本土歷史與現代氣質和諧共生,呈現最江南的城市風韻;秉持以人為本,把“民生七有”提升為“民生七優”,打造宜居宜業的圓夢之城。

取捨有道的城市選擇

  秋風輕拂,萬物漸染金黃。這個季節的陽澄湖,湖面總是澄清。一年一度的大閘蟹之約已是城市品牌,今年行走於此,更能感受別樣氣息——昆山被國際咖啡品鑒者協會認定為“國際咖啡産業之都”,湖邊諸多清凈處可慢享咖啡,空氣充滿寧靜。

  聞“香”識昆山。一杯咖啡,背後隱現一條千億級産業鏈:貫通生豆倉儲分撥、&&交易、研發烘焙、品牌銷售等環節,集聚國內外40余家頭部企業,擁有全國60%的咖啡生豆烘焙量和超過六成的生豆進口量。

  不同的味道,熟悉的“配方”。昆山從一顆咖啡豆起步、沿着産業鏈上拓下延,與當年“拆筆記本電腦招商”異曲同工。

  20世紀90年代,台灣電子信息産業向大陸轉移,昆山缺經驗、少人才,也沒有産業支撐,卻有足夠的誠意和耐心,不僅用足靠近上海的優勢,去虹橋機場“蹲守&&”,還“按圖索驥”——把筆記本電腦拆開,對照零部件“缺什麼補什麼”,硬生生構造出一條完整的産業鏈。時至今日,昆山電子信息産業集群規模高達7000億元,成為當之無愧的“壓艙石”。

  打造“鏈上昆山”,方能“戀上昆山”。昆山市委書記周偉&&,“産業鏈優勢就是我們最大的底氣。”從夯實電子信息産業地基,到本世紀初率先布局光電産業,之後進軍小核酸藥物研發、先進計算領域,再到布局低空經濟、元宇宙等熱門賽道,昆山“鏈式思維”一以貫之。

  作為戰略性新興産業,“低空經濟”今年以來頻上熱搜,昆山早在四年前即低調謀劃,已基本形成“設計研發+核心零部件”“機體結構件+整機製造”“運營服務+應用領域”的完整産業鏈。作為“鏈主”企業,航天時代飛鵬有限公司果斷將研發總部及工業無人機製造中心落戶於此,引得一批配套企業紛至沓來。

  生産車間內,智能機械臂上下揮舞,組裝、測試各式無人機;控制中心屏幕上,設備狀態、訂單進度等一目了然……航天時代飛鵬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訂單充足,正開足馬力生産。“昆山打造低空經濟産業園,産業鏈完備,我們充滿信心。”

  “産業園就是産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昆山元宇宙産業園內,這句標語格外引人注目。産業園目前集聚60余家企業,預計未來三年入駐企業超200家、年産值突破50億元。

  昆山之“鏈”,不止産業,還是城市抱負與企業命運的“緊密相連”。

  “昆山人懂産業,堅信長期主義,為企業提供寬鬆成長的環境。”時隔多年回憶起當初獲得的大手筆支持,清陶研究院院長何泓材依然感觸良多。團隊長達兩年沒有創造實際經濟效益,昆山卻堅定兌現一億元人才資金,産品中試和擴産階段及時提供土地和廠房。

  清陶能源由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策文團隊領銜創辦,歷經八年打拼成為固態電池産業化的標杆企業,躋身胡潤研究院“2024全球獨角獸榜”;成功完成第一代固態電池裝車試驗,最大續航里程達1083公里,創下純電汽車新高。

  懂得産業、舍得投入、等得成長,乃至容得失敗。正是這樣的“取捨之道”,持續提升城市“續航”能力。

  領跑者總是率先遇到“成長的煩惱”,尤其近年來國際産業格局調整、外部需求減弱,來自部分發達國家的遏制不斷升級。為應對産業鏈外遷風險,昆山延伸“微笑曲線”兩端,爭取更多跨國公司布局研發銷售、貿易結算等,目前共64家次外企被認定為江蘇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

  從“昆山製造”到“昆山智造”,再到“昆山創造”,産業迭代路線圖清晰可見。面對不利因素衝擊,昆山聚力推動“三大行動”,即智能終端向智能穿戴延伸、消費電子向汽車電子拓展、傳統汽車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發展。如今,昆山坐擁3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同類城市中獨領風騷,它們與遍佈城鄉的500多家咖啡店相映成趣,“科創風”與咖啡香交融瀰漫。

  “走依託現有技術的産能擴張的老路,只能陷入競爭紅海,要在迭代産品和新應用場景上捕捉機遇,爭取再造優勢賽道。”昆山市市長陳麗艷&&,在百舸爭流的城市競爭格局中,只有將高質量創新主體作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關鍵力量,不斷向前看、向遠行、向上攀,才有望實現從“跟跑”到“並跑”再到“局部領跑”的持續跨越。

張弛有度的城市美學

  公元464年,祖衝之調任婁縣(昆山前身)縣令,縱然能將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後7位,他也無法推想出千餘年後的小城巨變:以不足全國萬分之一的土地,貢獻全國千分之四的GDP和近2%的進出口總額,吸引利用外資佔全國1%……2024昆山發展大會近日舉行,總投資556億元的45個項目集中開工,預計總産出1300億元,展望2035年昆山立志成為全國第一個地區生産總值超萬億元的縣級市。

  以山得名的昆山,位於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市內最高峰不足百米,當地人笑稱海拔“8848厘米”。但論經濟實力,昆山堪稱縣域“珠峰”:去年地區生産總值達5140.6億元,可躋身全國地級市前50名;規上工業總産值達11433億元,連續三年突破萬億元。

  人有人設,城有城設。以製造業見長的昆山,曾被譽為“超級工廠”。踏上探路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昆山統籌規劃城市有機更新與産業迭代升級,希望以嶄新的“大城市”形象示人——生産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舒朗宜居、生態空間山清水秀。

  經歷多年快速發展,“最強縣級市”也面臨土地開發強度高、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等問題,當務之急是實現生産更加集約高效。

  昆山將目光“望向天空”,以高端樓宇為載體的“垂直生長”模式愈發多見,有效破解橫向發展空間受限的束縛,“畝均論英雄”漸成共識。

  花橋晨風時尚創意産業園是昆山首批特色專業創新園區,共15棟樓、佔地200畝,聚集20余家時裝設計、打樣、定制企業,去年産值超15億元,稅收貢獻達1.3億元。花橋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李暉介紹,一棟棟高樓是靚麗“面子”,樓宇經濟則是豐厚“裏子”,今年將出現10棟“稅收億元樓”。

  “園”氣滿滿,元氣滿滿。昆山目標建造50個特色專業創新園區,推動從平面式向立體式、從粗放式向集約式、從製造型向創新研髮型的根本性轉變。

  破除“産城壁壘”,重構城市肌理。昆山服務人口超300萬,包含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如何讓他們從“有居”到“宜居”,始終是一道必答題。

  宿舍樓下音樂節狂歡、約上好友綠茵場暴汗、咖啡館邂逅愛情浪漫,“95後”小夥陳立來昆山打工近兩年,集宿生活讓他恍惚重回大學校園。

  陳立所在的梧桐社區匯聚企業30余家,高峰時可容納8萬人工作生活,不同於一般廠區,這裡休閒廣場、慢行步道、籃球場、游憩濕地等錯落有致。記者看到,下沉式非機動車停放區、風雨連廊、露天座椅等設施一應俱全,便民巴士招手即停,換班的年輕工人們步履從容、充滿活力。

  “集宿區就是服務區、生活區就是生態圈”。梧桐社區是昆山推進“産城人”深度融合的縮影,讓生産空間和生活空間真正做到相得益彰。

  《2024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顯示,昆山不僅綜合實力“霸榜”,綠色發展等指標也居榜首。新時代的“昆山之路”,期盼生動彰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既是城市主幹道,更是“科創快車道”。昆山精心打造長江路、祖衝之路和夏駕河三條“科創走廊”,從單點空間規劃向片區綜合規劃擴展,各有側重,但都瞄準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通過新增綜合公園和口袋公園、拓展慢行綠道等方式,同步提升“含綠量”和“含新量”。

  濱水空間修復、拆遷地塊覆綠、小微地塊更新、綠地開放共享、建成400余個各類公園和近500公里慢行綠道……昆山在高樓廠房間留住江南水鄉的獨特氣韻,做到“推窗見綠、開門進園、席地而坐”。

  位於昆山市中心的亭林公園旁,新拆出一大塊地,進行商業開發至少獲利數十億元,昆山卻不為所動,選擇留作老百姓身邊的綠色空間,“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態度一目了然。

  從上海虹橋樞紐驅車半小時即可到達毗鄰青浦區的昆山歇馬橋村,享用戰斧牛排或體驗黑珍珠餐廳,飯後選一家咖啡館倚窗讀書,也可陪家人信步賞水鄉風光——相傳因宋代名將韓世忠歇馬練兵而得名的村落,儼然成為上海游客的“歇腳點”。

  “花緩緩開,你慢慢來”,歇馬橋一家咖啡館的楹聯,道出昆山張弛有度的城市節奏。

剛柔並濟的城市風骨

  從蘇州最弱農業縣逆襲而上,領跑中國縣域經濟20年,“昆山”二字恰如其分——每“日”都“比”過去精進一點,積土成“山”。

  問鼎冠軍不易,保持第一更難。支撐昆山獨領風騷的始終是“爭第一、創唯一”的城市品格。

  “昆山有玉,玉在其人。”1989年,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調研後如此評價,勾勒出昆山人的精神品質。老一輩創業者為一個項目,可以跑102趟南京,小麵包車沒空調,在車廂裏舖上厚厚報紙,開一段路就停下給報紙上澆水降溫;1997年出口加工區概念鮮有人知,縣級市創辦更是難以想象,三年間84次進京溝通,最終“集齊”八部委簽章,建成大陸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

  鍥而不捨、將不可能變為可能,喜提“國際咖都”即為最新案例。如何造鏈、強鏈乃至補鏈?昆山成立市級層面“咖啡專班”,本地不産豆子,就全世界去找;沒有專業倉儲能力,就建設全國最大的恒溫恒濕倉庫;物流需要提速,就量身定制“即檢即放、一檢分放、抽檢立放”的模式,降低一半的企業申報時間,讓生豆能以最快速度“跑上生産線”。

  創辦全國首個自費開發區,設立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落地全國唯一以“兩岸”為主題的金融改革試驗區……今年是昆山撤縣設市35周年,也是自籌資金創辦開發區40周年,在“第一”和“唯一”的名單上增添“國際咖啡産業之都”,這份禮物芳香四溢。

  歷經“農轉工”“內轉外”“散轉聚”“低轉高”“大轉強”等不同發展階段後,如何進一步搶佔賽道、制勝未來?

  高質量發展號角嘹亮。昆山構築了“2+6+X”産業布局:7000億級的新一代電子信息和3000億級的高端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産業,新顯示、新智造、新醫療、新能源、新材料、新數字六大戰略性新興産業,“X”即以元宇宙、先進計算、航空航天等為代表的未來産業。

  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是昆山先賢的代表。2018年起,每年的7月15日確定為“昆山市顧炎武日”。通過廣泛&&在昆院團及下轄區鎮,鼓勵創作相關文藝作品;創排顧炎武經典詩詞情景吟誦節目,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增加知曉度。

  “唯有讓精神生長、讓文化發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城市形象,才會有奮發有為的城市氣質。”昆山市顧炎武研究會會長陳建林説。

  歷史文化是源,城市發展為流,源遠方能流長。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憂患意識、經世濟民思想,是內化於人的核心驅動,與之相呼應,優雅唯美的崑曲,是重塑城市形象和氣質的外在展示,二者似“文”“武”之道,構成當代昆山的文脈基石。

  如同蘇州刺繡的頂級技藝雙面繡,堅韌與綿柔,交織在昆山人性格中。

  在昆山有一句話叫“全生命周期服務”。從企業落地到後續生産、銷售以及産品創新環節,只要企業“所想”,政府就能“所為”。創新設立“馬上辦”服務中心,推出“1357”快速辦理機制,即辦事項1個工作日、一般事項3個工作日、聯辦事項5個工作日、疑難事項7個工作日。為了幫助企業留住客戶、提升信心,還搭建昆如意會客廳企業沙龍,幫助企業融入相應産業鏈,打開新的渠道。

  不久前,順豐將長三角創新中心總部落戶昆山,從洽談到敲定僅歷時一個月。其間,昆山不僅迅速拿出專業、精細的“産業圖譜”,還與順豐打了一場戰況激烈、勢均力敵的籃球賽。這一切深深“打動”了企業。

  “政府工作效率高、服務意識強。”作為美國市場以外最大的生産性戰略投資——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産業園落子昆山時,公司負責人如此感慨。烘焙咖啡豆需要保持耐心、把握火候,昆山深得其法。

  記者調研期間,恰逢昆山代表團結束對星巴克總部的訪問,當天凌晨剛剛返回。此次赴美國、新加坡的經貿招商活動,旨在鼓勵相關企業進一步擴大投資,尋找新的價值增長點,探索新技術、新産品的研發與生産。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確是昆山幹部狀態的縮影。調研走訪中,點讚政府效率高、建廠投産快的企業屢見不鮮,談項目有激情、懂産業有想法的幹部時常碰到,爭第一、創唯一的氛圍撲面而來。“敢闖敢試、唯實唯幹、奮鬥奮進、創新創優”,在一代代昆山人中薪火接續。

築夢圓夢的城市胸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崑曲《牡丹亭》裏的經典唱詞廣為人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如何讓本地人和外來人“一往情深”,昆山念茲在茲。

  素有“江南魚米之鄉”之稱的昆山,集聚8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萬個外資項目,以209.25萬常住人口躋身“大城市”行列,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突破100萬輛。有限的空間和資源,只能“螺螄殼裏做道場”,精心雕琢一座“美好城市”。

  規劃先行,注重品質。早在2009年,昆山就正式確立“大城市、現代化、可持續”的城市發展總體目標。同時,以“大城市離我們有多遠”為課題,開展城市比較研究。近年來,昆山改變“單中心”縣城模式,規劃多中心城市體系,“産城人”深度融合發展。

  欲借長風便,共繪山海圖。在蘇州和上海之間,昆山努力做好“融入”和“服務”兩篇文章,“最佳配角”亦可“左右逢源”:向東接軌上海,向西融入蘇州主城,向北聯動沿江港口城市,向南協同推進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

  人本尺度、全齡友好。遵循這一理念,昆山探索將中心城區劃分為66個“15分鐘生活圈”單元和7個獨立的“5分鐘生活圈”單元,統籌布局文化、教育、體育、衞生、養老等生活服務設施,“城市公園”向“公園城市”有序轉變。

  服務均等,共享發展成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作為全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昆山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為1.78:1,全市城鎮化率超過八成;持續提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建立健全城鄉一體的社保體系,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並軌。

  心安處是家園。曾寫下“趕時間的人沒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的“外賣詩人”王計兵,仍奔忙在外賣配送路上。但送餐途中不時有小驚喜——吹空調歇息的服務點越來越多,以前最讓騎手頭疼的充電樁也隨處可見。

  為保障好近20萬跟王計兵一樣默默付出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昆山率先推廣職業傷害兜底保障制度,按照每單0.05元標準在外賣騎手接單時自動為其繳納保險。此外,當地人社部門與醫院合作打造“昆小哥”服務項目,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可免費接受急救技能培訓、預約就診等。

  昆山經濟總量已超過5000億元。5000億的高度和5分錢的溫度,都是“昆山之路”的鮮明刻度。

  聯合國人居署在授予昆山“聯合國人居獎”的評語中稱,“昆山確保外來人除充分享有平等教育機會外,還充分享受退休、醫療和其他社會保障體系,與當地人擁有同樣的享受公共服務的權利。”

  幸福昆山“不見外”。對於外來兒童,昆山格外用心。十年間,昆山在校生人數翻了一倍,每3個學生中就有一名外來隨遷子女。“十四五”期間昆山計劃新建、改擴建學校項目86個,教育投入支出的財政佔比長期保持在15%以上。亭林園內,有一池遠近聞名的並蒂蓮花,與昆石、琼花並稱“昆山三寶”。一根花莖上並開兩朵花、同結一對蓮蓬。外來者和本地人恰似並蒂蓮,待遇均衡、各得其樂。

  “昆山實現了我們的理想,也留住了我們的心。”某品牌民宿創始人鄭光強曾是上海建築設計師,與天南地北的藝術家、建築師、企業家們一起,對錦溪鎮計家墩村進行整村改造,人生理想與村落規劃無縫彌合,如今此處民宿品牌連獲大獎,並向其他省份“開枝散葉”。

  流水環繞鄉村,香樟掩映碼頭,計家墩村口“理想村”招牌煥然一新。“新”更在於人,一家民宿前&5位年輕人竟然來自5個不同省份,“以前我們在城裏打工,現在農村也能追夢”。

  常住人口平均年齡36歲,經濟最強縣“正青春”。昆山連續三年暑期舉辦“學子之夜”,以城市名義為高三畢業生送上“成人禮”,也是一封寫給孩子們的“挽留信”——走得再遠這裡永遠是你的家。

  “讓每一位新老昆山人都成為幸福昆山人,讓第一故鄉、第二故鄉都成為圓夢創業之鄉。”周偉&&,到2035年不僅要GDP規模達萬億“再造一個昆山”,更要打造一座本地人自豪、外來人嚮往、創業者稱讚的現代化城市,一座面向所有人、為了所有人的現代化城市。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亢 張展鵬 楊丁淼 王恒志 何磊靜)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昆山,城市,産業,發展,空間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