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航跡-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10/29

14:40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成風化人

青春航跡

記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鵬

2024-10-29 14:40:1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7版 成風化人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鵬(左)指導學員開展實驗(2024年9月24日攝)。新華社發(王逸攝)

  飛行器的航跡,以天空為畫板。

  控制飛行器“繪”出完美航跡,是王鵬的科研方向。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英才……今年39歲的軍隊文職人員王鵬,在強軍畫板上繪出了絢爛的青春航跡。

追夢啟航

  金秋十月,國防科技大學的校園裏丹桂飄香。

  王鵬辦公室書櫃正中間一層,整齊擺放着一排肩章、臂章和領花。這是他15年軍旅生涯的見證。

  兒時,他就嚮往穿上一身軍裝:過年穿軍綠色的新衣裳,去照相館拍照片選軍裝款式的衣服……上中學時,在一篇題為《寫給十年後的自己》的作文中,他寫道:“成為一名軍人保家衛國就是我的夢想。”

  2003年9月,王鵬考入國防科技大學。6年後,他以專業第一的成績提前攻讀博士。

  同年,王鵬所在的課題組承擔了某國家級工程的基礎研究工作。

  選擇加入就意味着要改變研究方向,意味着要付出更多努力,甚至推遲畢業時間。導師吳傑找到王鵬,徵求他的意見。

  “只要是國家需要的,我願意去做。”王鵬當即回答。2013年,王鵬取得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成為一名軍校教員。

  2018年,現役軍人轉改文職人員的大潮撲面而來。作為所在學院當時最年輕的教研室主任,王鵬主動遞交了轉改申請書。

  “軍隊文職人員就是長期穩定為軍隊服務的,我願意一輩子留在科大,這既是國家的需要,也是我的選擇。”他説,想明白這些,轉改是很自然的選擇。

強軍助航

  國防科技大學三號院區教學樓前,矗立着一尊陳賡的雕塑。大學前身正是由陳賡擔任首任院長兼政委的“哈軍工”,這是新中國第一所高等軍事工程學院。

  高等數學是大學從“哈軍工”時期傳承下來的“王牌課”。本科期間,王鵬曾擔任高數課代表,當時的高數教員李建平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李教員上課幾乎不看教材,知識點全在他的腦子裏。”

  第一次以教員身份邁進教室的那天,王鵬背着攝像機走向教室後方,在學員們詫異的目光中,把攝像機架好,再上&講課。課後,他一遍遍回看錄像,從講授內容到儀態、語速、語調,逐一分析不足,對照改正。課堂錄製視頻、音頻,課後復盤的習慣他保持至今。

  王鵬最受學員們歡迎的,就是他的“翻轉課堂”。

  課上,王鵬以真實戰例為基礎建立案例庫,通過案例講解,把蘊含其中的原理拆開分析,幫助學員理解底層知識。學員分組研究,每組派代表上&講課,全班交流研討,組間相互質詢,師生共同評價,課堂氣氛熱烈。

  課代表楊雲説,同學們上王教員的課特別“卷”:“如果不用功準備,研討時很有可能下不了&。”事實上,比學員們更“卷”的是王鵬,一堂90分鐘的“翻轉課堂”,王鵬至少需要用3天來備課。

  這些年,王鵬先後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職業院校教學能力比賽軍事職業組二等獎、湖南省課堂教學競賽一等獎,被授予“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學能手”稱號。

  如今,儘管科研、管理工作繁重,他依然將大量精力投入教學工作。“這裡培養的學員,將走向明天的戰場,成為軍隊建設的重要力量。”王鵬説。

勝戰遠航

  國防科大有一座“跨線橋”,縱貫南北的京廣鐵路從橋下穿過。

  1970年,“哈軍工”主體南遷長沙,教員、學員乘列車千里南下星城。從白山黑水到橘子洲畔,軍校為戰而研的傳統傳承至今。

  一次到某部隊單位調研時,該部向王鵬團隊求助:我們每年要執行幾十次任務,任務過程中優化設備控制狀態是困擾我們的難題,能不能設計一套適用的系統?

  “我們是軍隊院校,幫部隊解決制約戰鬥力生成的問題,是我們的職責使命。”王鵬毫不猶豫接下了任務。

  設計系統的過程中,王鵬與同事分析了大量歷史數據,從中尋找關聯。此外,他們還同步幫助部隊培訓基層技術人員。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軟體系統被設計出來,徹底解決了該部的問題。

  2015年,某型號裝備升級改造過程中出現了飛行器穩定性變差的問題。某部隊單位多方求助無果,最終找到了王鵬團隊。

  “部隊有困難能想到我們,是一種榮幸,更是一份責任。”王鵬團隊接下任務,多次到對方單位進行技術對接,最終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

  科研攻關的過程大多是枯燥而漫長的。為了攻克某項技術,王鵬團隊潛心研究了5年才最終有所突破。

  一名科研人員的黃金年齡能有幾個5年,這麼做值得嗎?面對外人的不解,王鵬説:“這項研究涉及底層機理,對新質戰鬥力很有幫助。5年不算什麼,在國防科大,有多少人,用了多少個5年,才有了今天!”

  除了在教室上課、在實驗室做科研,王鵬常常一邊在校園裏散步,一邊思考問題。

  “慈雲桂”“高伯龍”……銘刻着60多位院士和300多位將軍姓名的雕塑猶如威武雄壯的方陣,矗立在校園裏。

(李秉宣 王微粒 顧瑩)

新華社長沙10月28日電

 

責任編輯:馮明
關鍵詞:王鵬,學員,科技,軍隊,國防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