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港這五年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龍港院區、華東師範大學附屬龍港高級中學、國家圖書館龍港運營館、甬莞高速龍港南互通等重點民生項目集中投用;簽約25個項目,總投資101億元……9月29日,2024溫州·龍港新型城鎮化改革發展推進大會在龍港舉行,這片新型城鎮化的“試驗田”翻開嶄新的發展篇章。
9月25日,浙江溫州龍港市迎來正式掛牌五周年。自1984年龍港建鎮以來,乘着改革開放的東風,龍港從小漁村起步,歷經農民城、小城市培育、撤鎮設市三次改革跨越。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深化賦予特大鎮同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管理權改革。撤鎮設市5年來,龍港按照“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方針持續深入推進改革,在新的制度框架下整體運行平穩。近日,記者深入蹲點這一樣本,追蹤改革的成效與突破,探尋其先行先試的啟示意義。
政府“瘦身”:以40%行政資源承接100%行政職能
2019年,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復函浙江省政府,同意撤銷蒼南縣龍港鎮,設立縣級龍港市。“掛牌僅僅是改革的新起點,意味着龍港必須摸索出一套不同於常規縣級市的運行體系,切實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發揮探路闖關的作用。”龍港市委書記何宗靜説。
在嚴控機構、人員編制前提下,龍港改革的第一步瞄準“大部制”。
龍港市委市府辦(改革辦)副主任陳建錨介紹,龍港推進城市管理、企業發展、個人服務等領域機構職能優化、流程再造,全市設6個黨委部門、9個政府部門、6個事業單位,黨政機構數量和人員數量較同類縣(市、區)縮減約60%。
如何以40%的行政資源承接100%的行政職能?如何破解“一對多”的難題?這些都成了一道道倒逼龍港深入推進改革的必答題。
機構合併只是龍港“大部制”改革邁出的第一步,但上下級銜接不暢的問題隨之而來。“於是,龍港啟動了‘模塊化’改革,按照職能相近、相通的原則,從‘科室’對應‘局’轉變成一個模塊對應上級一類業務。”陳建錨説。
一組數據對比直觀體現出改革的成果:2023年,龍港全市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為3.56億元,僅為同期周邊同等縣(市)一般公共服務支出9.35億元的38%;生態環保、城市更新和水利設施年均投資20.7億元,較設市前增長5倍。行政成本大幅縮減,民生支出大幅增加,這是龍港交出的改革答卷。
“龍港通過精簡的機構設置和高效的機制重塑,較好解決了特大鎮‘小馬拉大車’問題,為特大鎮及經濟強鎮經濟社會管理權改革和人口小縣機構優化提供了路徑。”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秘書長、地方改革創新研究院院長潘治宏説。
治理扁平:社區為基、數字為鑰、多元共治
2019年撤鎮設市當年,龍港市取消鄉鎮街道,再造層級,構建“市-社區-網格”扁平化治理架構——撤並原199個村居,改設102個社區,將其劃分469個網格、15個專屬網格、3328個微網格。
向上反饋問題要“順”,幹部深入基層要“勤”。“每週二,市領導會深入到各自&&社區,我們基層的訴求事項可以就近從快解決。”龍港市三園社區第二支部書記陳增旺説。
目前,龍港常態化下沉社區的機關幹部達到了70%,每萬人配備的社工數量超過了19人。
去年9月25日,在浙江省人大常委會立法支持下,《龍港市社區治理條例》正式施行。《條例》梳理社區可承接的143個服務性、事務性鄉鎮事項清單,為龍港市探索實行這種“市管社區”基層治理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
借助數字化&&,龍港市將社會治理、城市運行、智慧城市建設“三個中心”一體貫通,聯通基層治理&&、應急協同指揮等15個線上線下&&和90個省市重大應用,實現風險“全域感知、全時響應”,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在行政資源有限的背景下,龍港市還積極協調社會組織,將“社區有需要、政府可轉移”的有關社區服務的政府職能,轉至社會力量承接。
“比如,龍港市首先依託20多個園區管理小微企業;同時,每個園區又由物業等社會化力量協助,進而設置專班進行日常管理。這種社會化運作模式大大提高了效能。”龍港市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李紹省介紹説。
養老服務、人才招引、行業管理、社會救助……目前,龍港市已吸引236家組織機構承接實施525個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涉及金額5.23億元,在船舶檢測、園區企業“安全管家”等項目中,年均節約財政成本100萬元以上。
為民導向:激活“沉睡資本” 推進共建共享
走進龍港市華中社區,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築群鱗次櫛比,清澈碧綠的河水繞田而過,小橋流水、休閒游步道等映入眼簾。在“眺有遠山,望見良田”的意境裏,孕育出了風景宜人的江南靈韻。
“從前這裡是蘆浦人家、東海鹽場,灘塗淤積、蘆葦叢生,老百姓在向海討生活的同時,也被沼澤、水域困住了出路。”華中社區黨總支書記馮亦科説,如今,社區抓住了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契機,通過宅基地和房屋流轉、出租等形式,盤活300余間(套)農村宅基地和房屋,用以發展建設。
事實上,建設空間一直是龍港發展的迫切需要。為此,龍港市率先“試水”農村宅基地改革,以居民參股的方式,將閒置土地集中流轉、分批改造,吸引商家入駐,在激活鄉村旅游經濟的同時,也壯大了社區集體經濟。
讓農村“沉睡資本”增值,是改革中的難點。“我們把宅基地的流轉範圍擴大到龍港戶籍的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龍港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説,農民不動産的流動性得到擴展,為未來鄉村建設開拓新的空間。
由此,更多鄉村共富公共場景得以構建。在龍港市三園社區,企業結對庭院,帶來共富工坊、鄉村博物館、共享書局等場景落戶;村域共建庭院,帶來漁夫廣場、海豚灣紅色公園、“綠皮火車”網紅餐廳等項目落地……
群眾期盼什麼,改革發展就推進什麼。龍港市社會事業局局長黨委委員黃振中説,撤鎮設市五年來,龍港每年將80%以上財政收入用於民生事業支出,初步建成全域“15分鐘公共服務圈”,聯動實施“龍港工匠”培育和學業、就業、創業“三業”幫扶,走出了一條“全域城市化、就地市民化、服務均等化”的“三化”路徑。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鄔煥慶 王俊祿 魏一駿 唐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