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 勇於改革-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4

09/17

09:0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1版 要聞

不等不靠 勇於改革

2024-09-17 09:05:0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版 要聞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張文靜)扎根西北,獨樹一幟;薪火相傳,育英無數。

  坐落在黃河之濱的蘭州大學,擁有115年辦學歷史,雖地處西北,但始終與時代相連、與家國共進,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不等不靠、勇於改革,秉持“自強不息、獨樹一幟”的校訓,聚焦“國之大者”,彰顯西部特色,努力蹚出在欠發達地區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之路,形成了獨特的“蘭大方案”,譜寫了中國大學與民族同命運、與時代同進步的壯麗篇章。

薪火相傳 改革中集聚發展能量

  1909年,甘肅法政學堂建立,即蘭大前身。文獻記載,蘭大及其前身曾是“甘肅省之最高學府,亦開封以西、塔城以東之最高學府”。

  1946年,知名教育家辛樹幟以“不可為之日而為之”的精神,“再造”了擁有文學院、法學院、理學院、醫學院和獸醫學院的國立蘭州大學,使蘭大從一所地方性院校轉變為扎根西部、面向全國的綜合性大學,在動蕩不安的年代裏承擔起建設西北、振興祖國的歷史使命。

  蘭大偏居西部,信息相對閉塞,經濟相對落後,卻雲集了一批來自海內外的名師賢才。他們堅貞不渝地懷抱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人類進步之追求,決心以實際行動改寫西部乃至祖國的貧瘠面貌。

  植物細胞生物學家鄭國锠就是蘭大生物學科的開拓者。1951年完成美國學業後,他抱定“科學救國”的信念,在眾多高校中選擇了當時條件十分艱苦的蘭大,從此在這裡教書育人61年。他曾説:“如果要求條件好,留在美國就好了,回來就是想為新中國做點什麼事,蘭州應該是需要人的地方。”

  鄭國锠和師生們白手起家、艱苦創業,為我國植物細胞生物學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打下的基礎助力蘭大生物學直至今日仍在我國生物學科中佔有重要一席。

  彼時,像鄭國锠一樣,大批教育工作者從全國各地趕來,扎根蘭大,立足現實而又不滿足於現狀,正視困難而又攻堅克難,促成了諸多“蘭大現象”的産生,也使蘭大逐步發展為全國高等教育布局中的一所關鍵性、戰略性高校。

  1955年,出於培養“兩彈一星”工程人才的需要,蘭大率先在全國建成了核學專業,此後幾十年,為國家輸送了大量核專業技術人才,在我國最艱苦的地方撐起了一片天。

  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將梳理中國地理地貌的“前世今生”作為畢生事業,他培養的百餘名弟子中,有不少已成長為國內重點科研院校學科帶頭人和知名學者。他和秦大河院士、效存德教授師生三代先後勇闖地球“三極”的故事,至今是科教界廣為流傳的學術佳話。

  從立志“營養救國”到推動中國草業科學發展,我國草業科學創始人任繼周院士創建了全國第一個高山草原定位試驗站、第一個草原係、第一個草原本科專業統一教學計劃,使西北草學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人生路上,他本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他把一輩子留在了蘭大,獻給了中國草業科學事業。

  我國集水農業創始人趙松嶺教授面對半乾旱黃土高原地區長期的生態系統退化和群眾生活困難,和團隊一道研發了全膜雙壟溝播種技術,提出了集水農業理論體系,惠及百姓,造福百姓。

  百餘年的歷程,似大河奔流;百餘年的人物,如星光閃耀。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老一輩教育工作者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扎根西部、奉獻西部,在西部做出了一番事業。”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説,他們的辛勤付出奠定了蘭大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們的家國情懷和堅守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蘭大“接班人”。

  2004年,還在國外工作的黃建平受邀回到母校蘭大任職。他創建了大氣科學學院,使曾經不起眼的學科躋身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他帶領的團隊也成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在美國工作和生活雖然安逸,但長期下去,人就沒了動力,而回國有更大&&。”黃建平説,事得其人,人得其事。2021年,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學校實現了“雙向奔赴”。

  2016年,在黃建平的努力下,蘭大發起“一帶一路”氣候與環境觀測網建設,旨在提高全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監測和預警能力,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貢獻“蘭大智慧”。目前中國段7個站點已全部建成,國外部分站點也已建成。

  學府有高樓,名師續弦歌。今年60歲的化學化工學院教授許鵬飛學習在蘭大,成長於蘭大,執教於蘭大,將美好的青春奉獻給蘭大。

  許鵬飛説:“原化學系名師薈萃,學術交流非常活躍。一場學術報告不經意間的 啟發,一位名師的精心點撥,就能改變某位學生的人生,我就是受益人。那時,朱子清先生、劉有成先生、黃文魁先生、陳耀祖先生等前輩搭建的‘應用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更是為蘭大化學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插上了翅膀。”

  回顧歷史,放眼當下,高質量人才集聚是蘭大仍然活躍在中國高等教育舞&的“秘笈”。

  2020年,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靳志文成為蘭大首批“萃英學者”,從事基於金屬鹵化物的射線探測及成像技術研究。“萃英學者”身份的加持不僅使他獲得了校內科研經費,還幫助他組建了學術團隊,讓他在辦公實驗空間、研究生招生指標等方面得到優先保障。

  “我在蘭大備受尊重,深刻體會到愛才是蘭大的優良傳統。”靳志文説,學校為他的工作和生活都提供了貼心服務,讓他可以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2023年12月,他帶領的新型半導體輻射探測技術團隊在金屬鹵化物X射線探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創新之道,唯在得人。

  2020年,蘭大實施了“萃英學者”發展計劃,取消學歷、職稱、獎項等前置條件,重點評價人才立德樹人成效、學術創新貢獻以及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國民經濟建設等方面實際貢獻,推行代表作評價和同行專家評價制度,從硬待遇和軟保障上齊頭並進,通過開通醫療保健“綠色通道”、提供“拎包入住”人才公寓、解決子女入學等措施,支持“萃英學者”。目前,全校45歲以下的青年人才在“萃英學者”中佔比53%。

  唸唸不忘,必有迴響。由“萃英學者”領銜承擔的重大研究項目,鼓勵學科交叉與合作,吸引了更多青年人才的加入,其示範引領作用成效明顯。

  “獲得支持的青年老師收入穩定,有團隊、有實驗室。”蘭大萃英學者、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教授張強強説,他在入選“萃英學者”後的第二年入選國家人才計劃的青年人才項目。

  蘭大曾因人才流失嚴重而被外界稱之為“最委屈的大學”,深知人才集聚的重要性。近年來,蘭大勇於改革,用事業集聚人才、用項目吸引人才、用&&留住人才,構築個人價值實現與事業發展雙向驅動力。

  2018年,學校成立生態學創新研究院。這一&&的打造使生態學創新研究院教學科研隊伍由幾年前的剛剛起步,迅速發展到2022年的23人。2022年,學校正式組建生態學院。目前,該學院集聚了國家級人才14人,教學科研人員81人。

  有&&,就有展翅高飛的機會。蘭大泛第三極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草地微生物研究中心、國家核産業研究院等實體性科研機構和學科交叉&&的成立為眾多青年才俊施展才華提供了無限可能。

  隨着項目和&&的構建,高層次人才集聚效應凸顯。蘭大黨委人才辦主任李鵬飛介紹,2020年以來,學校已引進海內外人才520多人,新增院士9人(含雙聘),新增國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選100人,在站博士後規模由2020年初的190人發展到現在的376人。

  薪火相傳接力奮鬥、科學研究後繼有人。擁有家國情懷和科學精神的有志青年,正與蘭大一道,同題共答,共創未來。

為國育才 教育教學上聚力發力

  人才集聚是高校發展的第一資源,人才培養更是高校生存發展的生命線。蘭大始終有着較強的危機感和使命感,對人才培養高度重視。20世紀50年代院係調整後,學校結合綜合性大學以基礎學科和研究見長的辦學格局,側重於培養“在廣泛而全面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專門課程訓練”的優秀專業人才。

  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介紹,建校115年來,重視本科教育的優良傳統在一代代蘭大師生的血脈中傳承賡續。1959年,知名教育家江隆基擔任校長後,採取了各種措施,如加強基本理論、基本技能訓練的教學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這一優良傳統深受歷任校長重視,成為貫穿本科教學的指導原則。近年來,緊盯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需求,學校始終踐行立德樹人、為國育才的初心抱負,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教育教學上聚力發力。

  多學科碰撞,跨學科教學。這種新穎的培養模式近年來在蘭大校園興起。

  2021年秋季學期,跨學科貫通課程項目在籌備了近半年後滾動開課。蘭大打破院係壁壘,由兩個及以上非相近學科教師組成教學團隊,每年面向全體學生開設100門次左右的跨學科新課程,旨在讓不同學科在同一堂課上碰撞,提前培養本科生跨學科思維。

  地質科學與礦産資源學院任桂平副教授團隊在“古、今、未來”尺度下,將醫學、地質、人體等看起來並不相關的內容結合起來,試圖向學生講述人類對人與自然的理解。

  不限制年級、不限制專業,只要學生感興趣,就可以選學!別出心裁的課程“吸粉”無數。好奇心的驅使讓口腔醫學院學生王世琪參與了任桂平的課程。王世琪説:“眼界打開了!老師講的生物礦化機制,糾正了我們以往對腎結石形成過程的錯誤認識。而且,不同專業的同學在一起上課,會迸發出更多新點子。”

  像這樣腦洞大開的課程還有很多。哲學社會學院邱德鈞教授團隊結合哲學、理論物理、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帶領新時代青年一起探索“人工智能世界”的未知;公共衞生學院胡曉斌教授團隊結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視角研究重大公共衞生和健康問題,解決健康醫療領域複雜問題。

  “學校用這種方式提前拓展本科生的視野,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蘭大教務處處長郭明宙説。

  大學生的思辨能力是科研創新能力的基本功,而信仰信念上的築基鑄魂更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初心,這不僅關乎學生個人品德與價值觀的塑造,也是高等教育培養全面發展、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人才的關鍵所在。

  撕掉刻板的標籤,深化思政課內涵,向改革創新要活力。近年來,蘭大創新方法手段,釋放課堂活力,從供給側探索推動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將“非剛需”變成了“真需要”,將“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增強了思政課的思想性和親和力,提升了大學生思政學習的主動性。

  書記校長帶頭走上講&,校領導與思政課教師共同備課、研討;發揮名師大家傳幫帶作用,培養一批年富力強、成長性好、代表性強的中青年教師,提升思政課教學水平;舉辦“課程思政”教學比賽,從中脫穎而出、“走新”又走心的《走近核科學技術》《宇航概論與航天精神》等富含思政元素的課程讓學生們拒絕“摸魚”。

  蘭大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宮長瑞在授課時有獨特的風格。“一般由問題引入新內容,再根據回答問題的情況補充提問和延伸講解,中間穿插數據、案例和故事,層層遞進把理論講通、講透,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

  宮長瑞認為,思政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高高在上,要跟學生建立一種朋友式的、平等式的關係。他會把課堂氛圍調試到學生們很輕鬆的狀態,讓他們能夠把耳朵豎起來聽課。

  課堂教學之外,別開生面、接地氣的思政“大課堂”也在學校組織下輪番上演。

  蘭州解放戰役沈家嶺戰場遺址上,學生們傳唱革命歌曲《沈家嶺戰鬥》,了解蘭州解放這段悲壯而榮光的歷史。激昂的曲調久久回蕩在學生們心頭。

  南泥灣革命舊址上,學生們實地感悟“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同心同德、團結奮鬥”的南泥灣精神。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峽門鄉汪陳灣村的冬小麥測産活動現場,學生們與村民暢談生産生活,在親歷親聞中感受鄉村振興賦予的新活力。

  在城鎮鄉村、工廠企業等“社會大課堂”,思政課教師開展基於真實情境的現場教學。

  政策方針、國情時政、社會實踐等課本上的內容被創新性地帶到了“社會大課堂”,吸引着大學生,為他們種下一生的理想與志願。

  “原來思政課這麼有魅力。現場的感受完全不一樣,課本上的內容被具象化,很真實,我們愛聽,聽得懂。”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李由説。

  蘭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蔡文成&&,翻轉課堂、情景模擬、現場體驗等沉浸式、體驗式的學習形式,在思政課中日漸普遍。“除了這些,學生還上&講授思政課,從‘我來學’轉為‘我來講’,學生‘動’起來,思政課‘活’起來。”

  同時,借助新媒體,青年教師推出了自創符合大學生“口味”的優質視頻思政課,深受學生歡迎。

  “同學們可以通過數字倣真教學&&,運用VR等技術,體驗青年馬克思擇業、三灣改編、紅軍長征等歷史復原場景。”宮長瑞説。

  改革有動力,改革為學生,改革見成效。

  嚴純華&&,一系列思政育人舉措形成了更為廣泛、強大的育人合力。新中國成立以來,蘭大成為矗立在祖國西部的一所有理想、有抱負和有特質的社會主義大學,培育出大批自覺聽從國家需要、“留得住、用得上、幹得好”的優秀人才,這與長期以來學校重視思政教育密不可分。

  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蘭大畢業生榮膺兩院院士、成為“傑青”的數量名列全國高校前茅;115年來,42萬餘名各類人才以濃郁的家國情懷、獨特的堅守奮鬥,書寫着對國家、民族、社會的忠誠與奉獻。

不等不靠 資源挖掘中發展特色學科

  甘肅有以黃土、沙漠、戈壁、高原、冰川等為代表的多樣的地貌特徵,有乾旱、高寒、風沙等生態環境,有以敦煌、古絲綢之路、多民族和諧共生發展等為特徵的歷史文化積澱,還有光照充足、礦産資源豐富等大自然的饋贈。

  蘭大人始終相信:在西北辦一流大學,一定是富有西北特色、獨樹一幟的。蘭大努力將西北地域特色轉化為自然稟賦比較優勢,緊密結合區域發展、國家目標、全球視野,逐步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支撐區域發展、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中體現價值、塑造品格。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黑方檯被稱為“中國黃土滑坡博物館”。在連續11年對黑方檯滑坡研究中,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教授張帆宇提出了基底飽和液化致災的新觀點,發現人工灌溉使黑方檯地下水位抬升産生的鹽漬化與地面沉降的地質環境問題,嚴重影響着黃土滑坡的活動狀態。這一成果為西北灌溉地區流動型黃土滑坡臨災預警提供了新的理論認識。

  張帆宇介紹,中國近三分之一的地質災害發生在黃土高原,有效遏制這類災害十分迫切。他在黃土高原建成了全自動黃土滑坡野外科學觀測&網,使其成為北京大學、甘肅省地震局等科研團隊的重要研究基地,並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密度電法儀,推動地球物理探測向地球物理觀測轉變,為多個科研機構提供了設備支撐。

  胸懷天下,扎根蘭大,扎根西部,一批蘭大人將學科建設、基礎研究與西部、國家的發展融合在一起,成為服務國家戰略和西部發展的領軍力量。

  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熊友才團隊長期從事旱作農業技術研發和推廣。在他們的推動下,田間微集雨技術走向非洲,為那裏的糧食安全尋求新出路。這項技術操作簡單、投入低廉、勞動力投入低,深受非洲小農戶青睞。目前,熊友才團隊在肯尼亞已成立8個技術示範點,直接培訓超過1500戶農戶、220名農業技術員。

  西部的區域特色倒逼了高效節水農業的研發,而蘭大人的努力則幫助更多地區實現了“倉廩實”“衣食足”的夢想。

  做出特色,才更有競爭力。核科學在蘭大歷史悠久。近年來,研究人員的拓展使這門“老學科”煥發新生。

  核科學與技術學院劉志毅教授團隊攻克繆子應用的關鍵技術,研發出國內首&套可産業化的繆子成像系統,成功實現了對西安城墻的“CT”體檢和甘肅一山體的金礦探測實驗。

  劉志毅介紹,這項技術不僅能精確地對規模較大的文物古跡進行安全的內部探測,助力文物古跡的考古與保護,未來還在冰川科考、滑坡監測等領域有着廣泛的應用前景。

  緊貼區域和國家需求,緊盯國際學術前沿,蘭大不斷通過學科的整合、交叉和融合,合併老學科,創建新學科,形成獨具特色的學科體系。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國家戰略。基於蘭大地理學、生態學、草學以及相關人文社會學科的優勢特色,2019年,蘭大成立了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研究院,致力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深度參與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

  “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脆弱,土質疏鬆,暴雨沖刷強烈,水土流失嚴重。科學認識黃土高原大規模植被建設的水文氣候效應是當前的熱點科學問題。”蘭大黃河流域綠色發展研究院青年研究員田磊介紹,團隊開展了黃土高原區域水文氣候數值模擬研究,定量評估大規模植被建設對區域氣溫、降水、水汽傳輸等影響。

  田磊説:“植被固碳效果良好,但大密度的造林及植被建設會造成水資源過度消耗,基於此,我們將從布局、草種樹種的選擇等方面設計可行的退耕還林(草)方案,為保障黃土高原植被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

  體現中國特色、國際水平,蘭大學科建設特色明顯。在聚焦國家戰略的同時,蘭大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功能也日益增加,形成了更多新質生産力,以實實在在的成果惠及民生。

  蘭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祥鍇以西北美食漿水為研究對象,分離並提取了益生菌,做出了一系列“漿水+”成果,包括漿水酸奶、漿水啤酒,使其成為高尿酸血症的輔助治療方法。就在前不久,李祥鍇團隊又發表了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從漿水中分離出的乳酸桿菌能夠抑制小鼠體內結直腸腫瘤的生長,未來有望為結直腸癌的治療提供新思路。

  “我們不能讓好的研究成果只停留在實驗室,要打造全球領先的針對疾病預防的功能性食品,讓研究成果走向市場,進而推動人民健康。”李祥鍇説。

  和李祥鍇一樣,草地農業科技學院教授李發弟、藥學院教授胡芳弟對於科技成果轉化,也滿腔熱忱,希望通過接地氣的成果,實實在在地改善民生。

  李發弟團隊率先完成蘭大“華羊芯”全面測試及量産工作,歷時10餘年累計擴繁50余萬隻,推廣生産雜種羊1000多萬隻,實現我國在綿羊基因組育種領域比肩國際同行的重大突破;胡芳弟團隊通過“政府+高校+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助力建設黨參標準化種植基地14.56萬畝,促進了甘肅黨參主産區中藥材産業發展。

  如今,打造不可替代的學科和科研優勢已成為蘭大探索中西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歷經115載春秋,無論是風雨飄搖的動蕩歲月,還是寧靜致遠的和平時光,蘭大始終深深植根於這片厚重的黃土地之上,在歷史長河的洗禮與磨礪中,逐漸探索出服務百姓、服務社會、服務國家的科學途徑。

  “我們深刻認識到,中西部高校不能‘等靠要’、而是要‘向前衝’,從改革中尋求發展,在奮進中謀求進步。”馬小潔説。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蘭大,人才,發展,學科,國家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