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遼:重大新能源項目加速發展
一排排巨型“風車”緩緩旋轉在藍天白雲之下,勾勒出東北田野的現代天際線。這裡是位於內蒙古東部的通遼市238萬千瓦風電項目風電場。大自然的風在這裡被轉換成為綠色電能,源源不斷輸送至山東電網,東北原野的風點亮齊魯大地的燈。
這項原本需要2年時間才可建成的重大新能源項目,僅用1年便實現全容量並網。工程提速的背後,是通遼市優化營商環境,推進東北全面振興的努力。
京能國際投資建設的通遼市238萬千瓦風電項目是國家第二批以“沙戈荒”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今年7月實現全容量並網的這一項目,總投資177億元,年可發送清潔電能75億千瓦時,相當於三峽工程年設計發電量的十二分之一,每年可節約標煤約261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34萬噸。
參與項目建設的人們最初都認為,這381&“大風車”乘風而起的過程並不會太簡單。
“381颱風力發電機分佈在4個旗縣區的5個風場,機位點分散、項目工期緊、區域跨度大、氣候環境惡劣,相同體量的項目,因涉及永久用地、臨時用地、風機吊裝、電網接入等多個環節,一般情況從開工到全容量並網需要2年時間。”京能國際通遼市238萬千瓦風電項目部副總經理尚勇説。
為高質量、高效率推進項目建設,通遼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挂帥的工作專班推進工作。
項目前期涉及72個要件的審批環節。當地能源、自然資源、林草、農牧等部門抽調專人推進項目前期、土地徵轉、工程建設、並網投運等各環節工作,真正實現了並聯審批、協同推進,為項目建設施工爭取了寶貴時間。
土地徵轉環節是項目建設的關鍵一環。項目臨時用地、永久用地涉及23個蘇木鄉鎮、65個嘎查村、1885戶農牧民。當地共成立9個工作組,抽調350名幹部,逐家逐戶講解政策,僅用108天就完成土地徵收工作。
長達6個月的嚴寒、大風天氣是項目“搶工期”的挑戰。國網通遼供電公司建設部主任王鑫説:“項目需要對6處國網220kV電力線路進行停電改造,為保證工期,工作人員克服冬季嚴寒、大風等惡劣天氣影響,僅用時3個月就取得配套工程的核準批復,較常規周期提前5個月完成。”
一項項任務的提前完成,彰顯着新能源大基地建設的通遼“新速度”。
(本報記者勿日汗 恩浩)
重慶黔江:
“庭院經濟”帶活小院“新生”
新華社重慶9月10日電(記者李富玉 唐奕)穿過青石板步道,游客們推開雙扇木質大門,眼前頓時一亮:花團錦簇、庭院深深的結廬小院,坐落於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鎮新建村。
小院內,一處老屋正在緊鑼密鼓地修繕中,工人師傅們要在中秋節前完工,給這座閒置多年的土家族吊腳樓添上屋頂咖啡館。“我們的初衷就是讓這些閒置的資産煥發新生,讓老房子也能産生大效益。”重慶黔江區小南海鎮強村公司負責人喻浩東介紹説。
新建村土家十三寨,少數民族風情濃郁,近幾年逐漸成為游客們爭相打卡的勝地。為了提升游客體驗,景區正在進行提檔升級,以釋放更大承載力。結廬小院以其獨特的魅力,不僅豐富了景區功能,更成為游客心中的綜合性休閒場所。在這裡,游客可以圍爐煮茶、品味咖啡精釀,還能進行團建活動、西式婚禮、親子活動等,讓游客有了更多留下來的理由。喻浩東説,截至8月底,僅團建活動一項,就為小院帶來12萬元的旅游收入,“庭院經濟”的效應逐步顯現。
小院“新生”,帶動土家十三寨越來越多的老房子煥新升級。荷花盛放期間,溪畔曉荷精品民宿訂單不斷。一座古色古香的土家族吊腳樓與一排智能星空房民宿相互呼應,深受游客們的喜愛。老闆李娜説,自運營以來,民宿已接待游客上千人次,收入20余萬元,帶動當地30餘人就業。
“鄉村振興不僅在於盤活閒置資産,更在於帶動百姓增收致富。”喻浩東説,“升級後的民宿要統一定價、服務和標準,避免惡性競爭和同質化。”
在黔江區小南海鎮,旅游業發展得如火如荼。為了整合全鎮旅游資源,“小南海look”小程序應運而生,目前正在完成最後的測試工作。打開小程序,武陵山民俗生態博物館、非遺小劇場、地震遺址公園等景點地址一目了然。黔江區小南海鎮副鎮長戴雨芹告訴記者:“我們正嘗試做一些創新,做一些突破。”
與此同時,黔江區西南部的高山小鎮——水市鎮也迎來了旅游業的春天。這個擁有高森林覆蓋率的小鎮,以其清涼氣候和秀美風光吸引着眾多游客前來避暑。35家農家樂點綴在綠水青山之間,見證着水市鎮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
鎮裏最早開設的永秀農家樂在夏天總是客流滿滿。“今天一大早就接到4桌老顧客的預訂了。”中午時分,游客們紛至沓來,老闆娘忙得不亦樂乎。
旅游旺季,老闆娘身兼數職,既做服務員又做廚娘,還要兼顧上菜。她的農家樂以地道的土家族菜肴和熱情周到的服務贏得游客好評。老闆娘告訴記者,最火爆時,她和家人一天要接待30桌左右的游客,收入相當可觀。
從小南海鎮到水市鎮,旅游新業態助力鄉村振興,不僅完善了黔江基礎設施建設,滿足了游客多樣化的需求體驗,更為當地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鄉村振興的新圖景正在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