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點。加快綠色轉型、推動綠色發展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應有之義,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郵政”)以央企擔當,將一條條郵路編織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康莊大道。從快遞包裝循環復用,到“以竹代塑”的率先突破,再到國土綠化的積極推進,一幅綠色郵政的畫卷徐徐展開,深刻印證着生態效益與經濟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
循環之道 構建綠色寄遞新生態
推廣循環包裝是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的重要路徑,也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必然要求。今年7月,在行業公布的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結果中,郵政企業身份證可循環項目、車牌可循環項目、中醫藥可循環項目3個項目(共公布6個項目)被認為比較成熟,適宜推廣。面對快遞包裝帶來的資源消耗與環境壓力,中國郵政將可循環包裝作為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探索並推動從“一次使用”向“循環再生”轉變。
圍繞快遞包裝循環化,中國郵政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一是豐富産品供給,提升可循環快遞包裝産品綠色設計和標準化水平。組織研發適用於個人客戶,政務、商務等協議客戶試點應用的循環包裝産品;開展郵政用車牌循環包裝優化研究,自主創新研發分離式循環包裝;開展醫藥冷鏈等寄遞場景循環包裝應用研究,形成醫藥冷鏈循環包裝應用系統解決方案。二是探索應用模式,積極開展可循環快遞包裝規模化應用試點。身份證寄遞可循環項目主要採用兩種模式,一種(G2G)是制證中心與辦證中心(或派出所)之間郵政寄遞業務使用循環包裝,每1-2天循環一次;另一種(G2C)是制證中心郵政駐點項目組集中使用循環包裝收寄郵件後,經郵政寄遞網絡路線進行分揀、投遞至辦證群眾,單個循環包裝使用次數超15次。車牌照寄遞可循環項目主要採用兩種模式,一種(G2G)是車牌照制證中心郵政駐點項目組收寄郵件後,對部分車牌使用可循環包裝箱,發往市縣車管所後,由投遞人員回收循環包裝;另一種(G2C)是車牌照制證中心郵政駐點項目組使用循環包裝收寄郵件後,經郵政寄遞網絡路線進行分揀、投遞至辦理車牌群眾,單個循環包裝使用次數超18次。中醫藥寄遞可循環項目主要採用兩種模式,一種(B2B)是由郵政駐藥廠項目組使用循環包裝收寄藥品後,投遞至醫藥門店,項目中循環包裝箱可使用50次以上;另一種(B2C)是由醫院或藥廠出藥,郵政駐點人員收寄後,經郵政寄遞網絡路線進行分揀、投遞至患者手中。三是強化回收復用,持續開展回收復用瓦楞紙箱行動。明確工作目標,組織各省郵政分公司利用郵政營業網點、攬投網點、郵樂購站點、政企客戶等現有資源,打造多種回收復用場景,提升外形完好、質量達標的瓦楞紙箱復用比例。
截至今年6月底,中國郵政本年度實現回收復用瓦楞紙箱5314.23萬個,省內可循環中轉袋使用比例高達98.64%,同城快遞使用可循環包裝比例達10%。這不僅是數字的增長,更是對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的有效遏制,讓每一件郵件都承載着減污降碳的責任。
“以竹代塑” 開闢綠色包裝新賽道
為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推動《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今年7月2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發展改革委修訂編制了《“以竹代塑”主要産品名錄(2025年版)》,其中涉及郵政快遞業的竹快遞袋、竹質托盤等代塑産品。
作為國家郵政局授牌的綠色包裝技術研發中心,郵政科學研究規劃院綠色包裝創新實驗室積極響應國家“以竹代塑”倡議,去年年底便率先在行業內開展相關研究,致力於破解塑料污染難題。今年以來,郵政集團迅速推進,科技立項《“以竹代塑”産品在郵件包裝的應用研究》,旨在利用竹子産量豐富、成本低、可降解的優勢,研發替代塑料的環保包裝,例如生物降解竹膜袋等。
近期,郵政科學研究規劃院聯合全國可降解塑料標委會和可降解塑料製品部分生産龍頭企業,完成了生物降解竹膜袋的研發工作。項目組對市面上已有的超市購物等類型竹膜袋進行測試驗證,並在此基礎上,經過對原材料篩選、物理性能優化、印刷工藝完善、化學性能驗證,以及二十余次的實際測試等,現已研發滿足國家行業標準要求、適用於郵政寄遞使用需求的竹膜袋産品。中國郵政生物降解竹膜袋的研發應用,是郵政快遞業“以竹代塑”行動的首創,這一竹膜袋産品性能優於傳統添加碳酸鈣的生物降解産品,竹粉與生物降解材料相容性佳,有效避免了浮粉析出導致的運單脫落。
目前,該生物降解竹膜袋已在北京、海南兩地啟動試點應用,標誌着郵政快遞業“以竹代塑”實現“零的突破”。這不僅是從源頭上減少塑料使用的創新方案,有效降低碳排放,減輕環境壓力,更彰顯了中國郵政引領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心與科技實力,賦予了“綠色郵政”品牌更深的內涵。
綠動未來 書寫國土綠化新篇章
中國郵政的綠色實踐不止於業務本身,更延伸至對國土綠化的主動擔當,將企業責任融入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
近年來,中國郵政持續組織“手植一棵樹綠化一片天”員工義務植樹活動,取得積極成效。為有效豐富員工盡責方式,同時匯聚社會力量助力“三北”工程,在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指導下,中國郵政聯合中國綠化基金會、嘉峪關市林業和草原局共同開展“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在“全民義務植樹網”上線“郵驛傳情 綠化三北”郵政示範林公益項目,號召企業員工及社會公眾履“植”盡責,共建美麗中國。
“郵驛傳情 綠化三北”項目選址所在地甘肅省嘉峪關市,地處巴丹吉林沙漠和蒙新戈壁前沿,位於“三北”工程三大攻堅戰之一“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阻擊戰”區域,此處曾出土被公眾廣泛認知的中國郵政標誌性圖案——《驛使圖》。項目自今年3月在“全民義務植樹網”上線以來,已吸引超13萬人次參與,募集資金223萬餘元。這不僅是植樹固沙的行動,更是連接古老郵驛文化與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橋梁。
今年六五環境日,中國郵政推出“綠動‘郵’我‘箱’遇未來”活動,巧妙地將“綠化三北”公益與快遞包裝綠色轉型相結合。各省分公司積極探索將郵政、金融業務推廣與該項目融合,既拓展了國土綠化的宣傳廣度與公眾參與度,也讓綠色低碳理念隨郵政服務深入千家萬戶。從“驛路烽煙”到“綠色郵路”,中國郵政正以實際行動,為戈壁荒漠書寫充滿希望的“郵政綠”。
綠色郵路 通向金山銀山新坦途
中國郵政的綠色實踐,是一條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探索之路。可循環包裝的規模化應用,大大降低了資源消耗;“以竹代塑”的科技創新,開闢了綠色包裝的新賽道,賦能新質生産力;“郵驛傳情 綠化三北”的公益行動,則展現了企業反哺生態、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深遠情懷。此外,中國郵政持續推廣使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優化運輸組織模式,不斷強化智能運輸技術應用;持續推進綠色設施建設,完善設計、設備、材料、施工的綠色低碳建設體系,大力建設屋頂光伏項目,新建處理中心全部同步安排屋面光伏建設。這些綠色實踐相互支撐,共同詮釋着中國郵政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深刻內涵。
展望未來,中國郵政將堅決履行企業主體責任,扛好行業“國家隊”大旗,借助有力的組織保障體系,開展積極探索,為行業綠色治理提供新路徑;依託郵政科研機構,強化科研支撐,為行業綠色治理提供新技術;發揮&&優勢,深化與全鏈條各環節的合作,為行業綠色治理提供新模式。每一步堅實的綠色足跡,都在印證:守護綠水青山,郵政不僅傳遞美好,更在創造價值,讓綿延的郵路,真正成為通向可持續發展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