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具有社會穩定器功能,為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築牢安全屏障;也是每個家庭的“安全網”,在疾病、意外等突發狀況來襲時撐起安心保障。但在保險為社會民生保駕護航的同時,一些不法分子卻將貪婪的目光投向保險領域。各類保險欺詐行為屢見不鮮,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嚴重擾亂了保險市場的正常秩序。
為了有效遏制保險欺詐,守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行業健康穩定發展,近年來,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中國人壽”)持續深入開展反保險欺詐行動,通過強化風險排查、加強宣傳教育等多種舉措,堅決打擊各類保險欺詐行為。
今天,中國人壽就帶大家了解保險欺詐及其危害,手把手教大家掌握防範保險欺詐的實用知識。
什麼是保險欺詐?這些套路要警惕
簡單來説,保險欺詐就是利用保險合同謀取非法利益的行為。常見的保險欺詐類型包括以下幾種:一是故意虛構保險標的,騙取保險金。二是編造未曾發生的保險事故、編造虛假的事故原因或者誇大損失程度,騙取保險金。比如將疾病身故謊稱為意外身故以騙取意外險理賠款,或通過偽造病歷誇大病情申請更高額理賠等。三是故意造成保險事故,騙取保險金。比如故意製造交通事故致被保險人死亡以騙取身故理賠款,這是極其惡劣的違法犯罪行為。
作為普通消費者,即便無騙保意願,也可能因為信息認知偏差、操作疏忽或第三方誤導被動捲入保險欺詐。因此,提高對保險欺詐的警惕性,學會識別常見的欺詐手段尤為重要。
保險安全如何守護?欺詐危害先認清
保險欺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影響的是整個社會。對普通消費者來説,騙子騙走的每一筆保險金,都可能讓真正需要理賠的人等待更久、保障打折扣;欺詐導致的賠付成本上升,可能讓大家未來買保險時保費變相增加。對於參與欺詐者來説,欺詐行為一旦被揭露,不僅要退還欺詐所得,也將面臨法律的制裁。《刑法》明確規定了保險欺詐的法律責任,對於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對保險公司來説,保險欺詐帶來的額外成本和風險,可能會間接影響到保費定價和理賠效率,進而阻礙整個行業的健康長久發展。
對整個社會來説,保險欺詐侵蝕了社會的誠信基礎,破壞了社會的公序良俗。當欺詐行為得不到有效遏制時,會引發公眾對保險行業的信任危機,擾亂金融秩序,影響社會和諧穩定。
行動指南:每個消費者 都是保險安全的捍衛者
遏制保險欺詐,守護保險安全,需要每個市場主體的努力。消費者作為保險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也應當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積極參與反保險欺詐行動。
做“誠信守護者”。投保時如實説清健康狀況、職業等信息,理賠時提交真實材料。
做“欺詐識別者”。看管好自己的身份證、銀行卡,不輕易借給他人或洩露信息,定期核查個人保險記錄,以防身份被冒用投保;投保、理賠認準官方App、官網、授權代理人等正規渠道,不聽信“代辦”“內部通道”等“中介”,警惕“高收益”“包理賠”陷阱。
做“正義舉報者”。發現欺詐騙保線索,迅速撥打保險公司官方客服(如中國人壽95519)或監管部門電話舉報——每一次舉報,都能幫更多人避開騙局。
打擊欺詐,守住誠信底線,保險這份“安全網”才能越織越牢,托舉每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希望今天這些反欺詐知識,能幫大家擦亮雙眼——不踩欺詐的“坑”,能辨風險的“形”,敢護公平的“線”。未來,中國人壽將繼續與廣大消費者同行,持續築牢反欺詐防線,讓每個家庭的幸福,都能被保險的力量穩穩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