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上&以來,接連推動多項極富爭議的舉措。韓國《朝鮮日報》19日稱,高市早苗除了宣稱“台灣有事”可能構成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存亡危機事態”、考慮修改“無核三原則”之外,還指示內閣官房長官木原稔研討設立一個全新的中央情報指揮機構“國家情報局”。報道稱,此舉將意味着日本把分散在不同部門的情報集中在一個機構處理,其作用相當於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英國秘密情報局(MI6)。
日本媒體分析稱,這個新的國家情報局將由現有內閣情報調查室的改組和升級發展而來,該機構的級別將與國家安全保障局同級,意在“加強首相官邸主導的情報活動”。《朝鮮日報》提到,日本重視情報工作的傳統由來已久。報道舉例稱,在1592年壬辰倭亂爆發之前,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就派人對朝鮮進行了細緻的偵察,繪製了朝鮮半島的詳細地圖,甚至包括連朝鮮軍隊都不知情的隱藏路徑。正是在這些地圖的協助下,日軍才能快速攻克當時朝鮮王朝的首都漢陽。二戰期間,日本也成立了多個情報機構,包括在原情報委員會基礎上改組成立的內閣情報部。二戰後日本首任首相吉田茂也試圖創建一個“日本版CIA”,他明確&&:“日本需要一個機構來收集、分析和處理分散在不同部門的情報信息。”只是當時日本各界擔心軍國主義時期控制輿論宣傳的內閣情報部可能會“借屍還魂”,一直到1952年日本才設法成立了現今內閣情報調查室的前身——官房調查室。
《朝鮮日報》稱,建立類似CIA的中央情報機構是日本保守派長期以來的企圖。目前,日本的情報職能分散在日本政府下屬的內閣情報調查室、外務省國際情報局、防衛省情報本部、法務省公安調查廳、警察廳國際犯罪調查局等不同機構。這些機構既各司其職,又互有合作,其中內閣情報調查室直屬內閣官房長官領導,通過官房長官定期向首相提供情報;公安調查廳具有對外情報和反間諜的職能;防衛省情報本部主要負責軍事情報的信息。但日本政府認為,這些機構在情報整合方面的合作不夠,“只有在重大事故情況下才會進行聯合分析”。
2007年,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試圖推動建立綜合情報機構,但因各情報機構的反對而受阻。2012年安倍第二次上&後,創建了負責統籌日本外交與安全政策的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並下設國家安全保障局作為執行機構。在必要時,日本各個部門會向國家安全保障局提供情報,該局負責政策建議和立案,但不具備統一指揮和整合情報方面的充分職能。在2022年修訂新“安保三文件”期間,日本政府再次討論成立國家情報局事宜。高市早苗長期主張提升日本情報能力,並在競選綱領中明確提出設立“國家情報局”的構想。木原稔對此&&:“在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嚴峻、最複雜的安全環境之際,提升國家情報能力是保護國家利益、確保人民安全的緊迫問題。”此外,新一屆日本政府還計劃創設一個由警察廳、外務省、防衛省等相關部門大臣組成的“國家情報會議”,而國家情報局將負責該會議的實際運作。
日本NHK電視台網站14日稱,自民黨成立的“國家情報戰略本部”於11月14日召開了首次會議,自民黨政務調查會長小林鷹之要求就“創設國家情報局在內的政府統籌指揮職能”“徹底加強對外情報收集能力”等問題展開討論。
然而外界擔心,日本對外情報活動的活躍度與對抗性不斷上升,將對地區安全形勢産生嚴重影響。日本《社會新報》在社論中批評稱,高市早苗的政策意圖逐漸明朗,她漠視民生,對美國亦步亦趨,還試圖全力強化軍事擴張。在高市的施政演説中,充斥着提前完成防衛費增額目標、設立國家情報局、放寬武器出口規則等鷹派政策,這只能被視為蓄意推升緊張局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