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觀察丨一個統修中心成立的前前後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14 09:15:10
來源:解放軍報

軍營觀察丨一個統修中心成立的前前後後

字體:

  清晨的霧氣還未散盡,在空軍某部機場,輪式裝備車輛統修中心的燈牌早已亮起。修理兵、二級軍士長顧迎超踩着濕潤的草地走進車間,工裝口袋裏的扳手輕輕碰撞,發出清脆的“叮噹”聲。

  抬頭望向明亮的燈牌,顧迎超心中感慨萬千。今年,是顧迎超扎根修理崗位的第21年,也是輪式裝備車輛統修中心成立的第3年。

  這些年,輪式裝備車輛統修中心堅持“車輪到哪,保障到哪”,把“有事馬上辦”作為準則——無論是不是本單位車輛、無論是否在規定工作時間,只要接到報修電話,他們都第一時間響應。

  輪式裝備車輛統修中心成立之後,車輛維修工作逐漸形成了一套統一的規範和標準。更讓人欣喜的是,與之前相比,該部車輛維修工作正變得越來越集約高效。

  在統修中心角落裏,始終擺放着一組備用小扳手。“這是給下一次臨時搶修工作預備的——只要車輪還在轉,我們的保障工作就不能停。”顧迎超説。

  下面講述的,是關於空軍某部成立輪式裝備車輛統修中心前前後後的故事,也是該部提高車輛維修效率、讓修理工作變得更加高效的一次有益探索。

修理兵、二級軍士長顧迎超(左二)進行實操示範教學。胡瀟瀠 攝

  統修,要“統”在規範和標準上

  午後的陽光透過樹上的枝葉,在空軍某部“輪式裝備車輛統修中心”的鐵門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鈴鈴鈴——”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值班室的寧靜,也打斷了顧迎超和徒弟們的裝備復盤會。

  “你好,是統修中心嗎?我們是正在駐訓的任務分隊,有一輛保障車拋錨了,車上裝着重要設備,下午還要調試!”電話裏,任務分隊負責人的聲音帶着焦急。

  顧迎超放下電話,轉身抓起工具包,帶着3名徒弟奔赴故障現場。“高溫把發動機皮帶‘烤’裂了!”到了現場,經過排查,他們很快判明故障原因,並排除故障。

  車輛重新啟動。任務分隊負責人握着顧迎超的手,連聲道謝。發動機皮帶要是不盡快換好,很可能因過熱使發動機受損,到時候耽誤的就是後續的訓練任務。

  又快又好地排除故障,是如今統修中心在戰友心中的形象。“又快又好”的背後,是維護標準、操作規範和檢修體系的規範化和標準化。

  事實上,在統修中心沒成立之前,該部各連隊往往各管各的車輛。任務繁重時,“重使用、輕維護”的問題暴露無遺。

  改變的契機,源於一次裝備故障。

  那天,該部汽車連的一輛通勤車剎車突然失靈,連隊自行檢查卻找不到故障原因。後來他們向該部修理所報修,最終發現是未及時清理剎車油管路,導致雜質堵塞油路。整體算下來,維修過程耗時比預期多了2個多小時。

  “如果能提前保養車輛,不把故障拖嚴重,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顧迎超當時在該部修理所任職,他感慨,修理所往往處於被動應對的狀態,由於不清楚各連隊車輛的日常維護情況,每次接到報修後,維修人員都要先花費大量時間排查故障根源。這也增加了維修時間。

  不久後,該部黨委經過研究決定,把分散的力量攥成拳頭,統一保障維護標準規範,在原來修理所的基礎上成立輪式裝備車輛統修中心。

  “輪式裝備車輛統修中心的‘統’,是‘統一規範和標準’的‘統’。”中心成立後,把目光聚焦在統一保障維護規範標準上。中心將傳統的“接車—診斷—維修—交付”4步流程升級為“並行作業模式”:在接車員登記信息的同時,技術組同步啟動故障檢測,擴建的配件庫根據初步診斷提前備好常用零件。通過流程優化,單車平均維修周期從以往的一週縮短至3天,其中輪胎更換、常規保養等簡單養護項目實現“當日送修、當日交還”。

  修理車間劃分也迎來了細化升級——顧迎超把修理車間分隔出3個區域:左側停待保養的通勤車,中間是駐訓單位的保障車,右側備着3輛搶修車。車間公告欄上張貼“定期維護責任表”,每輛車的保養周期、責任人、檢查項目一目了然。

  隨着輪式裝備車輛統修中心的牌子挂起,各連隊裝備管理員、駕駛員陸續走進統修中心,顧迎超與各連隊對接訓練計劃,按照“訓練間隙養、非任務時段修”原則制定維修保養時間表,現場解答有關配件質量、維修標準等疑問。

  漸漸地,來統修中心的車多了起來。從曾經的“病急求醫”,到如今的“主動體檢”,這裡越來越忙碌。

  “多搶出一分鐘”,必須把功夫下在故障出現前

  顧迎超覺得,應急搶修就像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統修中心成立後,“高效維修”的能力在不斷凸顯。

  去年暑期,某駐訓分隊前來參訓途中,一輛運輸車在離營區還有20公里的地方拋錨。當時正值晌午,地表溫度高,如果長時間暴曬,車廂裏的通信器材可能會受損。司機抱着試試看的態度,撥通了統修中心的電話。

  修理兵、一級上士葉興華接到電話,抓起工具包就往搶修車上衝。

  趕到現場時,車廂外殼燙得他不敢用手碰。發動機溫度還沒降下來,熱浪撲面而來,葉興華鑽進去就開始檢查。“是制動系統卡滯,得拆下來修。”臉上的汗水順着脖頸流進衣領,葉興華的工裝被浸濕了一大片。

  一番操作後,發動機重新響起嘶吼聲。車隊繼續前進,葉興華站在路邊,看著車隊遠去的背影,心裏滿是踏實。

  如果經歷了更多緊急保障任務,就會深刻感受到“高效維修”節省出來的時間,意味着什麼——

  一次夜航期間,凌晨2點,油車拋錨,當時有戰機等着加油,顧迎超帶着徒弟們,很快就排除故障,確保油料準時送達;一次,駐訓單位的炊事車在半路出現故障,車上裝着給官兵做午飯用的食材,顧迎超趕去修理,最終確保大家的午飯沒耽誤;還有一次颱風過境後,營區多輛車輛被樹枝砸中,顧迎超帶領全員加班加點,完成所有車輛的檢修工作,確保訓練任務如期展開……

  “多搶出一分鐘”,是顧迎超和戰友們在應急搶修裝備時的信條。隨着不斷總結復盤應急搶修經驗,他們意識到,要把注意力傾注到以“保”代“修”上,把功夫下在故障出現之前。

  修理兵、三級軍士長周飛常常在帶教中強調以“保”代“修”的作用。一次,周飛蹲在修理溝裏,給新來的戰友講解車輛油液檢查要點。他扯着嗓子喊,聲音蓋過車間裏的拆卸聲:“齒輪油看顏色,發黑就得換;剎車油要測含水量,超標了剎車會失靈……”説着,他伸手從底盤下掏出一塊沾滿油泥的抹布,工裝袖口又添了幾道新鮮的油污劃痕。

  列兵小蔡神情專注,認真地聽班長授課。小蔡剛下連時,總覺得“保養是小事,修車才是大事”。直到一次跟着周飛班長去給某駐訓分隊的保障車做保養,他的想法才徹底改變。

  打開引擎蓋,一股刺鼻的油味撲面而來,發動機機油已經渾濁,上面還泛着一層泡沫。“這油再用半個月,發動機就得大修!” 周飛一邊拆機油濾芯,一邊給小蔡算了一筆賬,“大修一台發動機花費時間較長,耽誤駐訓任務不説,成本夠做10次保養。你説,保養是不是大事?”

  從那以後,小蔡真正明白了班長常挂在嘴邊的話:“修車是門大學問,不僅要會修,也要會‘保’——把功夫下在故障出現前,才能讓車少‘趴窩’。”

  統修中心的修理兵們還制定了《輪式車輛全周期保養細則》,把保養項目拆成6大類32小項:每天檢查輪胎氣壓、剎車踏板情況;每週測電瓶電量、查油管接頭;每月換油液、清理空氣濾芯;每季度拆檢剎車片、檢查傳動系統……

  檔案櫃裏,厚厚一沓車輛保養記錄,見證着變化。檔案盒脊上密密麻麻的標籤,記錄着每輛車的“健康情況”——哪輛車換過剎車片,哪輛車補過輪胎,哪輛車調整過傳動系統,大家一目了然。

  在每個修理兵的工裝口袋裏,都裝着一個磨得發亮的小本子,上面記滿了每輛車的“專屬檔案”:1號通勤車轉向機靈敏度偏高,調整時需調阻尼系數;5號某型保障車接口容易脫出,使用時要及時關注;8號運輸車剎車總泵有滲漏情況,每次保養必查密封圈磨損度……

  憑着本子上的記錄,修理兵、中士王弘很容易就指出車輛潛在問題,檢修時一步到位更換磨損零件,忍不住感慨:“以前自己保養檢查總怕漏項,現在按‘檔案’維修,我們出車心裏特有底。”

  統修中心的工作日誌裏,記着這樣一組數據:去年一年,統修中心完成日常保養千余次,應急搶修百餘次,車輛故障率比以前明顯下降。

  去年某部連夜轉場,修理兵們連軸轉,提前保養維修車輛,確保每輛車都“健康上路”。後來,他們收到一面寫有“技術精湛、服務熱情”的錦旗。看著錦旗,葉興華眼裏閃着光。

  修理技術要“熟”,也要求“新”

  夜幕低垂,營區寂靜無聲,只剩下統修中心的車間依舊燈火通明。

  燈光下,幾張沾滿油污的草稿紙在桌上鋪展開來,修理兵、一級上士劉威用紅筆在“傳動系統故障排查流程圖”上圈畫着,眉頭擰成了一個疙瘩:“還是不行,按照老辦法,光拆解檢查就要耗掉不少時間,遇上複雜故障,花更多時間都未必能定位保障車故障位置。”

  在場的人都清楚:這些保障車即將出發駐訓,要是在任務中趴窩,耽誤的可不是小事。

  眾人沉默間,顧迎超拿着一張數據表走了過來,臉上帶着一絲興奮:“你們看,這是今天測試的3組異響數據,我發現,不同故障點發出的異響有明顯差異。要是能通過聽異響初步定位故障範圍,再結合數據檢測,是不是能省不少時間?”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顧迎超的話瞬間點燃了幾人的思路。

  幾人立刻圍攏討論起來。車間裏的時鐘嘀嗒作響,草稿紙上的線條越來越密,大家的思路漸漸清晰:第一步“聽異響定位”,通過辨別異響特徵,將排查範圍縮小至關鍵方位部件;第二步“測數據驗證”,利用儀器檢測部件的電壓、電阻等參數,精準鎖定故障點;第三步“觀溫度變化”,通過部件溫度變化,排除非機械故障因素干擾……為了讓“三步法”更貼合實際操作,他們又一頭扎進實操驗證中,按照新方法反復演練。

  隨後,他們將這些創新方法融進新編寫的《新型保障車保養維修手冊》。劉威帶領大家對照車輛説明書,結合近百次維修案例,分類整理常見故障,詳細標注排查步驟、維修技巧和注意事項。

  上等兵張興典剛下連不久,對裝備性能還不熟悉,在整理案例時常常遇到難題。劉威手把手帶着他拆解部件,講解結構原理:“手冊不僅要讓老修理技師、老司機用着順手,更要讓新兵能照着上手。”

  “學修車,一輩子都學不完,修理兵不能光幹活兒,也要動腦創新。”劉威常常這樣對大家説。

  事實也的確如此。在這個車輛統修中心,修理兵的“巧思”同樣能幫助提升保障能力。

  中士李逸倫針對修理地溝中無保護裝置的隱患,設計出“防跌落地溝蓋板”。他在蓋板邊緣加裝滑軌式固定裝置,既解決了安全問題,又避免了反復調整蓋板的麻煩,提高了修理兵的作業效率。

  還有一個創新,源於中士王弘對車輪內側鋼板彈簧的細緻觀察。鋼板彈簧分解後,各片之間的銹跡和油污清理難度大,傳統工具容易劃傷彈簧表面。王弘借助尼龍材料耐磨且不易刮傷零件的特性,製作出帶弧形凹槽的清理刮板,搭配可調節角度的刷柄,既能深入彈簧縫隙清理污垢,又能避免損傷彈簧涂層。

  當一名修理兵同時具備了精湛的維修技術和創新思維,維修效率自然會大大提升。

  夜色漸深,統修中心的燈依舊明亮。車間外,戰鷹轟鳴聲隱約傳來;車間內,修理工具的碰撞聲持續不停。此刻,修理兵們正在檢修一輛即將奔赴靶場的保障車,沾滿油污的手掌在工具與零件間靈活穿梭。他們時而用塞尺測量間隙,時而靠聽判斷發動機運轉狀態。修理兵們手中的工具雖小,卻通過一次次技術優化、一項項小革新小發明,支撐起了“車輪上的戰鬥力”。

  親歷者説

  守好這片“新陣地”

  ■空軍某部二級軍士長 顧迎超

  每當走進統修中心,看著寬敞的車間和整齊擺放的工具,我總忍不住想起以前在老修理所的日子。

  以前修理所只負責汽車連的通用車型故障維修,其他車型故障由連隊自己的修理兵解決。有一次,某連的一輛指揮車電路出了問題,連隊修理兵小李趴在車裏查了2個小時沒找到癥結,最後還是我拿着舊電路圖過去幫忙。我們湊在一起又琢磨了半天,才排除故障。小李當時擦着汗説:“這節骨眼還偏只有我一個修理兵在,我經驗又少,從來沒有遇見這種情況。”

  不僅各個單位的自我修理能力不齊,當時我們修理所的能力也存在不足。有一回,我發現一輛車的剎車片快磨沒了,提醒負責保養的修理兵小王趕緊換,他説:“沒事,跑幾趟再説。”結果沒過多久,那輛車就因為剎車不靈差點出了事故,現在想起來還後怕。

  2022年,統修中心成立,各個連隊的修理兵齊聚在這裡,讓曾經的修理所迎來了“新生”。作為親歷者,我深知這次轉變不是簡單的“換牌子”,而是要從根上重塑裝備保障體系。新成立的統修中心保障範圍更廣、責任更重,我們只有通過錘煉維修保養技術,靠優質服務贏得認可,才能扛起這份擔子。

  隨後,我們從升級硬體和優化流程兩方面雙管齊下。在硬體上,我們推翻了過去狹窄的舊車間,新增多個維修工位,添置四輪定位儀等大型專業設備,還改造了氣管、電箱等基礎設施,讓維修環境煥然一新。

  在流程上,我們更是做足了“減法”與“加法”:“減法”是簡化審批環節,過去一次維修要一步步提交申請,現在接到故障報告後,我們能根據故障大小直接選派合適的修理兵,大幅提升維修效率;“加法”則是建立輪式裝備維修保養數據庫,把每台裝備的維修記錄、保養周期都錄入系統,徹底告別“憑感覺”的情況。

  統修中心試運行一段時間,某連一輛裝載機液壓系統出了問題。我們接到電話後帶着專用工具和配件過去,很快就修好了。

  不光效率提上來了,修理兵們的技術和心氣也不一樣了。以前大家只會修自己負責的車型,遇到複雜故障就犯怵;現在我們每月開故障分析會,大家一起琢磨怎麼預防故障。有一次修一輛老舊的運輸車,發動機異響的問題困擾了好幾個單位,我們把駕駛員、修理兵湊在一起,拆開發動機一點點查,最後發現是某個軸承磨損導致故障。解決完這個問題,兄弟單位的修理兵也來跟我們取經。

  現在統修中心的墻上,挂着一面錦旗。這面錦旗見證着統修中心成立後帶來的效率之變:以前修一輛發生複雜故障的裝備,最少得花費三四天,現在最多兩天就能完成;以前兄弟單位來修裝備,來回跑好幾趟才能修好,現在一次就能解決。

  一切為了提升裝備保障效率。我常跟戰友們説:“守好統修中心這片‘新陣地’。”統修中心不只意味着車間變新、設備變好,更意味着裝備維修效率提高,讓裝備保障從“被動等故障”變成“主動保暢通”。

  (王鑫偉整理)

    【糾錯】 【責任編輯: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