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某旅開展組合400米障礙訓練。劉 波攝
低姿爬行,鑽跨高低桿,加速衝刺……初秋時節,空軍某旅組合400米障礙訓練場上,中士李建軍正和來自陸軍某旅的障礙能手王志強展開較量。賽場上,二人你追我趕、互不相讓。最終,李建軍憑藉半個身位的微弱優勢,率先衝過終點。
“王志強是我們從陸軍單位請來負責帶教組合400米障礙訓練的‘教頭’,李建軍則是王志強帶教出的首位成績達優學員。”該旅領導告訴記者。
據了解,新修訂的《軍事體育訓練大綱》將組合400米障礙納入高原部隊必訓課目。該旅擔負防空、警戒等任務,對新增訓練考核課目較為陌生,一時有些無從下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單位的成熟訓練模式及科學辦法,有針對性地提高官兵訓練水平。”該旅領導介紹,為此,他們探索推行“引進來、傳下去”訓練機制,主動與陸軍某旅建立&&,邀請該旅訓練尖子來隊示範帶教。
很快,陸軍某旅二級上士王志強就和戰友來到空軍某旅,投入緊張的組訓工作:開展淘汰式集訓,帶教出一批“小教員”;逐個障礙示範動作要領、分享訓練心得;針對官兵的體能心理狀況,制訂“階梯式”訓練計劃,有針對性地固強補弱、提高成績……
以翻滾輪胎為例,王志強和戰友圍繞該旅部分官兵“上肢力量偏弱”“核心力量不足”等問題,採用“三階訓練法”,先帶領大家強化基礎力量訓練,再通過仰臥卷腹、懸垂舉腿等訓練增強核心力量,鍛煉身體協調性。
“王班長,低姿爬行訓練耗時較長,該怎麼解決?”訓練場上,王志強耐心解答部分官兵的疑問:“胸口離地5厘米,採用‘左手前探—右腿跟進—右手交替’的節奏爬行,避免因身體緊張導致的動作變形……”據了解,經過陸軍“教頭”們的專業指導,該旅官兵通過低樁網的平均用時縮短近40%。
“引進來、傳下去,才能強起來。”該旅領導高興地説,在王志強和其他陸軍“教頭”們的幫帶下,旅隊官兵的組合400米障礙成績明顯提升,涌現出一批障礙能手、訓練骨幹。前不久一次摸底考核中,該旅全員優良率超過60%,有數十人成績達到優秀標準。
第83集團軍某旅攜手友鄰單位破解訓練難題——
水下爆破求教海軍“外援”
■李子博 趙楚鑫
前不久,第83集團軍某旅爆破連官兵在某水域開展排爆訓練。下水前,水下爆破班先用塑料薄膜和防水膠帶包裹起爆裝置,再用黃油填滿縫隙,很快完成準備工作。隨着班長梁志軍打出手勢,身着潛水服的戰士們身影消失在水面。不多時,水面激起幾個大大的水花,多處水下爆炸性障礙物被成功爆破排除。
“多虧了海軍教員傳授的防水技巧,讓我們能順利完成各種水下爆破作業。”梁志軍告訴筆者。
原來,該連之前進行複雜條件下水下作業時,常因防水問題導致起爆裝置“啞火”,一度影響了訓練進度。前段時間,梁志軍和戰友專程趕赴某海軍院校,向專業教員請教,掌握了不少防水技巧。
“遇到專業問題向友鄰軍種單位求教,如今已成為我們組訓施教的常態。”該旅爆破連連長介紹,旅隊水下爆破力量剛組建時,由於缺乏專業場地、訓練器材與組訓經驗,訓練開展比較困難,更別提深入研究戰法訓法。為提高訓練水平,該旅向多個海軍院校和訓練基地尋求“外援”。
戰士任學凱記得,第一次到海軍某訓練基地受訓時的場景。當時,他在較深水域展開搜索作業,因為顱腔壓力過大,一上岸就開始流鼻血。
“我已經做了減壓,怎麼還會出現這種情況?”訓練一結束,任學凱馬上找到該基地教練員李躍武請教。面對任學凱的困惑,李躍武解釋道:“因為你缺少了‘等’的環節。由於不同深度壓力不同,向新的深度下潛時必須短暫停留,讓身體逐步適應。”
“沒想到,水下訓練的門道這麼多!”聽完李躍武的專業講解,任學凱感慨不已。
在歷經數月的專項訓練中,該基地的教練員們將相關訓練經驗傾囊相授,該旅官兵也借機與教練員共同探索出幾套適合自身的戰法訓法,填補多項專業空白。
如今,隨着新裝備陸續入列,該旅水下爆破力量不斷成長,官兵逐漸探索出無人搜排爆、人機協同作業等新戰法。針對水下爆破、水下搜排爆等課目的新變化新特點,他們定期組織人員“拜師學藝”,每年赴海軍院校、訓練基地接受培訓,借助海軍專業場地和教學資源,加速部隊水下作戰能力建設。
觀訓快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楊 悅
開門練兵,首先需要打破思想藩籬,摒棄固有套路。各軍兵種雖然專業領域不同、職責任務各異,但依然存在訓練領域的“公約數”。不同單位對於類似課目的鑽研時間不等、專業背景不同,也會導致相關戰鬥技能和戰法訓法各有千秋、各具優點。
實踐證明,一味關起門來埋頭苦練,往往很難打破訓練瓶頸、提升訓練水平。上面兩則新聞提醒各級部隊,實戰化訓練不能拘泥於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應積極利用優勢教學資源,多向友鄰軍兵種部隊借鑒成熟經驗、學習戰鬥技巧。如此,既能縮短部隊戰鬥力生成周期,又能利用交流機會相互啟迪,集納不同軍兵種部隊的組訓思路和訓練方法,加深對相關課目戰法訓法的研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無論是空軍某旅向陸軍訓練骨幹學習障礙訓練技巧,還是第83集團軍某旅向海軍教練員請教水下爆破經驗,都是主動向友鄰部隊和單位“借”教學資源的有益探索。戰場沒有“專屬領地”,每個軍兵種部隊的官兵都是在為實現打贏目標而不懈奮鬥。各級應強化開門練兵意識、拓寬組訓施教思路,以大體系思維整合優勢資源,善於將友鄰部隊的“獨門秘籍”轉化為加速戰鬥力生成的“共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