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歐洲近期大力推進防務自主能力建設,其中多個國家尋求加快裝甲部隊現代化發展。希臘、荷蘭和羅馬尼亞等國在裝甲部隊現代化項目上投入數十億歐元,凸顯了應對地區安全挑戰、降低對美國軍事依賴的戰略意圖。
希臘:吸引多國競標
外媒稱,希臘是當今歐洲國家中推進裝甲部隊現代化建設的典型代表。據悉,希臘尋求通過增強機動、防護和打擊能力,提升機械化步兵的現代化水平。目前,多國軍工企業正在競爭希臘裝甲車項目。
以色列推出M-113裝甲車升級計劃。目前,以色列拉斐爾公司和埃爾比特系統公司已向希臘提交相關方案。
拉斐爾公司在升級方案中稱,將與希臘METKA防務公司一道,對希臘陸軍現役300至500輛M-113裝甲車進行現代化改造。具體內容包括提升系統數字化水平、裝甲防護能力和火炮打擊效能等,以更好滿足歐洲戰場需要。拉斐爾公司承諾,將在希臘馬格尼西亞州建立生産線,由METKA防務公司負責裝甲車的組裝等工作。
埃爾比特系統公司的方案,是將希臘陸軍M-113裝甲車從A1版升級為A3版。具體內容包括對裝甲車進行系統升級,為其加裝更強勁的發動機,並配備改進型30毫米炮塔、加農炮和“長釘”反坦克導彈等,進一步提高作戰&&的打擊能力。兩家以色列防務公司在方案中均強調,希臘軍工企業可深度參與M-113裝甲車升級項目。
法國“自薦”VBCI步兵戰車。法國提出,其生産的VBCI步兵戰車能更好滿足希臘陸軍需求。如果希臘有意,法國將先行向希臘交付88輛庫存的VBCI步兵戰車,之後再生産配備遠程控制炮塔的升級版Mk1型VBCI步兵戰車,為其配備40毫米加農炮系統。法國認為,這種加農炮比以色列防務公司計劃為M-113裝甲車加裝的30毫米加農炮更先進、更具打擊效能。
法國稱,若競標成功,其計劃在希臘生産280輛Mk2型VBCI步兵戰車,這將為希臘創造較多工業生産和人員就業機會。此外,法國還許諾在彈藥供應、售後服務和項目融資等方面,為希臘提供諸多便利。目前,法德合資的KNDS公司正在與希臘METKA防務公司子公司METLEN合作推進VBCI步兵戰車的本地化生産工作,力圖在與以色列防務公司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羅馬尼亞:注重技術轉讓
與希臘類似,羅馬尼亞也在加速推進裝甲部隊現代化建設。根據俄羅斯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網站公布的2024年全球常規武器進口情況,羅馬尼亞2024年的武器進口額為102.51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該國已斥資10.7億美元採購54輛美制M1A2主戰坦克,還計劃採購246輛履帶式步兵戰車,以強化北約東翼防禦力量,更好應對現實威脅。據報道,羅馬尼亞的裝甲車採購項目也不乏競標者,目前,已有3國防務企業向羅馬尼亞提交競標方案。
一是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KF41步兵戰車。該型戰車具有較好隱身性能,防護能力接近主戰坦克標準,同時可根據用戶需求選擇不同模塊化套件,執行巡邏、偵察、救護等多樣化任務。
二是英國BAE系統公司的CV90步兵戰車。該型戰車由CV90輕型坦克衍生而來,綜合性能較好。據悉,CV90步兵戰車戰鬥全重只有歐美現役主戰坦克的一半,但配備與後者同級火力的主炮;隱身設計和先進輔助防禦系統,彌補了生存能力缺陷。
三是韓國韓華防務集團的K-21步兵戰車。這款步兵戰車配備遠程導彈、大口徑機關炮,號稱能在行進中精準命中移動目標,具備一定作戰能力和良好越野性能。
上述3型裝甲車在系統現代化水平、火力打擊、機動性能、防護能力和價格等方面各有所長。羅馬尼亞對外&&,除産品綜合性能外,其較為注重技術轉讓和國內生産事宜。這意味着,能夠在技術轉讓和協助羅馬尼亞國內生産上給予更多便利的防務企業,競標成功的概率更高。
荷蘭:瞄準儘早交付
荷蘭近年來在武器採購方面也投入較大。數據顯示,2024年,荷蘭武器進口額為79.22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五。與上述兩個國家“慢條斯理、精挑細選”的節奏不同,荷蘭希望在裝甲部隊現代化建設方面“速戰速決、盡快交付”。
據外媒報道,荷蘭武裝部隊正在推進100至150輛“戰鬥通用車輛”的採購計劃,以供第43重型機械化旅裝備使用。新型裝甲車預算在2.5億至10億歐元之間,預計在2030年前後交付。荷蘭軍方在採購意向中指出,希望採購“現貨而非在研産品”,以最大限度降低産品研發可能衍生的風險,並盡快交付陸軍使用。
外媒推測,荷蘭最有可能採購以下兩個型號的裝甲車。一個是ACSV G5裝甲車。該型裝甲車最初由德國弗倫斯堡公司根據挪威軍方的需求設計研發,採用成熟的動力和傳動系統,可在不同地形條件下行駛,易於維修。荷蘭防空部隊目前已裝備該型裝甲車的改裝版本。另一個是CV90步兵戰車。該型步兵戰車已在荷軍部隊服役多年。外媒評論稱,如果選擇上述兩型裝甲車中的任何一型,荷蘭軍方在後勤和訓練方面將會“省心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在歐洲國家推進裝甲部隊現代化進程中,除法國、德國、英國等傳統軍事強國的軍工巨頭深度參與外,希臘、羅馬尼亞、愛沙尼亞等國軍工企業的參與度也越來越高。此舉或將有助於歐洲國家進一步夯實軍工根基,為歐洲防務自主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