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5月6日,弗裏德里希·默茨就任德國新一屆總理。5月14日,默茨在德國聯邦議院發表講話&&,他的政府將“致力於團結歐洲和美國”,“建立一支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隊”。早在競選期間,默茨就在德國軍力建設和對援助烏克蘭政策上表現出比前任總理,也是此次競選的對手朔爾茨更加積極的態度。剛一上任,默茨就宣布“建立一支歐洲最強大的常規軍隊”,也是在兌現他的競選承諾。
一
德國作為二戰戰敗國,在二戰後國防軍建設受到嚴格限制,駐德國美軍是美國在歐洲的最大軍事存在。雖然德國經濟在戰後迅速崛起,迄今是僅次於美國、中國的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是,德國的軍備發展一直很低調,年度防務開支佔GDP的比重也比其他歐洲大國低很多。德國新總理默茨建設“歐洲最強軍隊”的宣示,之所以並不顯得多麼驚世駭俗,是因為當前特殊的世界地緣政治格局和歐洲所面對的安全挑戰。
特朗普第二次就任美國總統以來,不僅將北約歐洲盟國的防務開支標準從佔年度GDP的2%提升至5%,而且宣稱要放棄對北約盟軍的最高指揮權。當然,特朗普及其政府成員此類舉動的目的不是放棄權力,而是推卸美國協防歐洲盟國、提供安全保障的責任。
與此同時,俄烏衝突久拖不決的情況下,美國和歐洲國家顯然低估了俄羅斯的戰略韌性和戰爭能力。俄烏衝突之初,歐洲大國的領導人們低估了烏克蘭人、烏克蘭軍隊抵抗的意志和能力,他們勸澤連斯基退到波蘭組建流亡政府正是基於這樣的判斷。
在烏克蘭頂住了俄羅斯的猛烈攻勢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反攻的時候,支持烏克蘭抵抗的美國和歐洲國家又顯然低估了俄羅斯的戰爭能力。俄羅斯在通過惡戰奪取馬裏烏波爾、巴赫穆特等戰略要地後,開始了雖然節奏慢,但卻是穩定向前推進的步伐,這樣的勢頭到今天並沒有改變。
從冷戰時期,甚至是二戰後期開始,歐洲國家就在一定程度上患上了“恐俄症”。他們深切地知道單憑歐洲的力量,無法與俄羅斯強大的軍力相對抗。這也是他們從心理上和實際上都深深地依賴美國保護的原因。但是,俄烏衝突3年多以來,烏克蘭在西方的支持下抗住了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這從根本上打破了歐洲國家的“恐俄症”,他們看到了擊敗,至少是抗住俄羅斯的希望。
二
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德國的軍事發展備受世界關注。出於對戰爭的反思和發展經濟的考慮,德國在軍備發展方面一直很克制。此番德國總理默茨宣布建設“歐洲最強軍隊”,只有在美國卸責與歐洲地緣政治出現變局的條件下,才能順理成章。然而,德國總理默茨宣布這一目標的依據是什麼?
一是經濟實力強。德國是全球第三、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但其年度防務投入在歐洲大國中是最低的。例如,2019年德國GDP為3.85萬億美元,防務投入490億美元,佔比為1.27%。至2024年,德國年度GDP增加至4.05萬億美元,防務開支734.1億美元,佔比為1.8%,接近美國提出的最低標準2%。
由此可知,德國的經濟體量大,為其增加防務投入、擴展軍備奠定了基礎。僅以4萬億美元的經濟體量看,達到3%就是1200億美元,達到5%就是2000億美元。毫無疑問,這就是2022年6月,德國聯邦議院批准設立1000億歐元特別國防基金底氣的來源。為了給德國政府加大防務投入時在籌款上提供法理基礎,今年4月,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簽署了在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通過的《基本法》修正案,允許政府大規模舉債投資國防和基礎設施建設。這標誌着德國拋棄數十年來的財政保守主義,以支持加強軍備和國防。
二是科技水平高。德國科技水平高,基礎雄厚。當前,德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工業精工製造都位於世界前列。二戰後,德國的豹式坦克等先進裝備是公認的明星武器。在英國的“風暴陰影”導彈、美國的F-16戰機都已經援烏之後,德國的“金牛座”導彈一直不敢放行,一方面反映出德國領導人的謹慎心態,另一方面也緣於其精度高、射程遠、毀傷強度大等原因,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德國科技水平高、軍工實力強的事實。
三是軍事底蘊厚。當前,以德國的軍事底蘊、軍事文化基礎,加之現有的全球第三、歐洲第一的經濟體量,以及科技水平和軍工實力,在解開軍事發展限制的韁繩之後,將釋放出的軍事能量必定不可小覷。
三
在當前美國推卸協防責任、俄烏衝突久拖不決的情況下,北約在持續東擴之後,正在加強構建整個北約體系的東翼防線。德國建設“歐洲最強軍隊”可謂恰當其時,必然産生深刻影響。
一是加強德國在歐洲防務中的話語權。為了避免俄羅斯的過激反應,使戰火禍及自身,當然也有烏克蘭接受、消化、熟練使用西方武器需要一個過程的原因,西方在援烏武器上一直採取“切香腸”式的逐步放開策略:從最先的“針刺”防空導彈、“鐵釬”反坦克武器,到“豹”式、“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以及“海馬斯”火炮、F-16戰機等,在援烏武器射程上,也設置了限制。
5月26日,德國新總理默茨宣布,德國及西方國家不再限制援助烏克蘭武器的射程及使用,烏克蘭可用西方武器打擊俄境內軍事目標。這一宣示,不僅是為烏克蘭使用西方武器打擊俄羅斯松綁,本身也表明德國在西方聯盟援烏事務上已經獲得更大的話語權。此類消息宣布,此前若不是由美國領導人,也至少是由英、法領導人擔當。
5月28日,德國總理默茨與到訪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簽署德烏在烏克蘭聯合生産遠程導彈的協議。這比長期以來受到廣泛關注的德國向烏克蘭提供“金牛座”導彈,對烏克蘭的支持力度更大。這不是簡單的向烏克蘭輸血,而是幫助烏克蘭在先進導彈生産方面産生造血能力。
二是在構建北約東部防線中擔當重要角色。俄烏衝突期間,北約接納瑞典、芬蘭成為新成員。僅芬蘭就與俄羅斯有1300多公里長的邊界。此番繼續東進,無疑使得俄羅斯與北約,尤其是與北約東線與俄羅斯接壤、接近的國家感到更大的威脅。此間,北約已經在其東線加強了部署,包括增派部隊、增加裝備。
4月23日,北約宣布在其東線構建“無人機墻”的計劃,即在北約東翼設立一個所謂“無人機墻”,作為其東線防禦計劃的一部分,通過加強無人機部署以增強偵察和威懾能力,“以應對俄烏衝突對北約東線國家的持續威脅”。這個計劃涉及的北約國家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芬蘭和波蘭,德國人工智能防務公司赫爾辛公司是這個計劃的重要承包商。
5月23日,在北約東翼防線國家立陶宛部署德國裝甲旅的揭幕儀式,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德國總理默茨和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參加儀式。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德國首次向海外部署大型常駐軍隊,這個部署在立陶宛的德國裝甲旅全員達5000人之多。
三是客觀上強化歐洲戰略自主。歐洲戰略自主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話題,但也是一個很難實現的計劃。此前很長時間內,美國的年度軍費投入佔北約國家年度軍費的七成以上,在這樣的條件下,歐洲戰略自主幾乎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據分析,歐洲實現戰略自主和安全自保,需要歐洲國家每年投入1.2萬億美元的防務開支,而目前的現狀離戰略自主的目標還很遠。
但是,隨着美國對歐洲防務的不斷卸責,以及外部面臨威脅的加劇,歐盟領導人、歐洲主要大國領導人都越來越意識到,歐洲國家必須靠自己來保障安全。隨着德國這樣的歐洲大國、經濟大國在軍隊武裝和軍費投入上加大力度,歐洲國家承擔自身安全的分量會水漲船高,戰略自主的程度當然也會提高。(吳敏文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信息通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