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月7日刊發題為《無人機對核威懾意味着什麼?》的文章,作者是勞倫斯·科布和斯蒂芬·辛巴拉。內容編譯如下:
無人機已經對戰爭行為産生了重大影響。這項技術從簡單的偵察工具發展成為能夠展開監視、定點打擊和電子戰的多用途&&。能夠以高度自主方式實施精確打擊的更先進無人機研發成功,促使人們考慮在涉及核威懾的戰略場景中使用它。
憑藉其精確瞄準能力,無人機可以融入核威懾戰略。它們可以通過對潛在核威脅進行持續監視和預警來確保一國核力量的存續。無人機還可以支持更可行的“二次打擊”能力,確保一國即便在遭受第一次核打擊後仍然保留報復手段,從而提高核威懾的可信度。
然而,在可能出現核升級的情況下使用無人機或許會導致意想不到的後果。無人機的自主性越來越強,這增加了誤解的風險,因為無人機即便只是在進行偵察,也可能被視為更重大襲擊的前兆。這可能引發敵方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導致意外升級為全面核戰爭。冷戰和隨後的歷史表明,意外核升級的危險並非微不足道。
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和1983年的“強箭手”軍事演習都説明,誤解可能導致首先使用核武器或者發動核打擊的風險增大。假設俄羅斯誤解烏克蘭使用北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對俄領土發動深度打擊,烏克蘭戰爭可能會從常規武器擴大到首先使用核武器。這是此類擔憂的一個例子。正如國家安全分析人士、核不擴散問題專家劉易斯·鄧恩指出的那樣,再次上&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面對的是一個滑向核無政府狀態的世界。
主要核大國的邊緣政策正在抬頭。隨着俄方一再發出核威脅,美俄在核問題上本就十分糟糕的合作進一步惡化。最近根據美國高級官員提供的信息撰寫的報告表明,美國可能也會調整其態勢並擴大武器庫,以加強對俄羅斯等國的威懾。所有這些事態發展都侵蝕了核秩序的關鍵支柱,增大了核戰爭的風險。
相對來説,無人機的飛行速度較快,成本較低,而且很難被發現,這使得它們非常適合對高價值目標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從理論上講,一國可以部署無人機襲擊對手的核指揮和控制基礎設施或導彈發射井,目的是在對方發動潛在核報復之前將其破壞或消除。
此外,配備核有效載荷或先進常規武器的無人機也可以用於解除核武裝的打擊行動。這可能會改變各國的戰略考量,因為對手可能會覺得更容易受到先發制人的核攻擊,尤其是如果它們認為無人機打擊能夠消除其核報復能力的話。
隨着無人機變得更加自主,它們在沒有人類監督的情況下作出決定的風險大大增加。在核環境下,任何行動的後果都是災難性的,把決策權交給機器是危險的。自主無人機可能引發核反擊或者因為算法錯誤而做出致命誤判,這對戰略穩定構成了潛在威脅。
由於無人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運行,挑戰之一是確保其行動不會引發意料之外的升級。此外,在核環境下對通信和控制技術系統的依賴引發了對這些系統脆弱性的擔憂,特別是如果對手利用網絡攻擊或電子戰戰術來破壞無人機行動的話。
戰爭的特點總是隨着新技術和新戰略思維的出現而變化。不過,戰爭永遠是一種充滿競爭和衝突、不確定性、機會和摩擦的環境。對於軍事規劃者和軍備控制來説,無人機與核戰爭之間的關係有利有弊。無人機具有加強核威懾的潛力,但也會在控制升級和先發制人穩定性方面帶來重大風險。
隨着無人機技術的進步,決策者必須制定戰略,以應對無人機在核威懾方面構成的獨特挑戰。(編譯/葛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