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機動尖兵的“研訓夜校”-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14 11:26:39
來源:解放軍報

一群機動尖兵的“研訓夜校”

字體:

  這間學習室榮譽滿墻 

  初入武警北京總隊某支隊某中隊營房,最直觀的感受是空間上的跼踀。

  營房在四樓,剛上樓梯,映入眼簾的是擺放在走廊盡頭的一台跑步機和一些簡單的健身器材。“沒有專門的活動室,只能放在這裡……”見記者覺得奇怪,三排長趙旭東解釋道。

  轉過彎,進入走廊,本就不寬敞的通道一側,整整齊齊地擺放着戰士們的防暴背包。走廊兩側是戰士們的宿舍,高低床中間的通道狹窄。

  記者抵達時,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課剛剛結束,與官兵的第一次見面,是在他們的學習室。

  學習室位於走廊另一側的盡頭。從走廊進入學習室,這裡的寬敞明亮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與官兵交流,記者發現,這間學習室的使用頻率很高。

  每當增加新課目,或者在訓練中遇到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中隊官兵總會在這間學習室裏開訓練研討會,集思廣益,“不少訓練中遇到的難關,都是在學習室裏找到破題關鍵的……”

  那年,一次防爆阻截網布設訓練,發生了意外。訓練接近尾聲,一名年輕戰士由於站錯了位置,接網時沒托住,倒下的網片擦傷了眉骨。

  “那不是第一次發生問題。”中隊長李光耀回憶説,“不管是為了安全,還是為了穩定訓練成績,解決此類問題都勢在必行。”為此,李光耀組織了一次研訓會。會上,官兵們結合自身感受,總結出問題的原因:“後半程,戰士們處於力竭的邊緣,有時聽不清楚現場指揮員的命令。”

  “能不能不要指揮員?”研訓會上,李光耀提出了“用標準化代替指揮員”的思路,並就可行性徵求大家的意見。會後,李光耀會同班長骨幹研究,對班組中9個位置的站位、抽網、布網等順序做了詳細規劃,擬制標準化方案,並針對施訓環節設計人員重組方案,以保證每一名戰士都能在專精一個位置的同時熟悉其他位置。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除了研訓,官兵們還會在這間學習室裏上課。據指導員劉超介紹,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會在周二、周四晚上組織夜校,學習與訓練課目相關的理論知識,中隊長、指導員或者訓練骨幹給戰士們講解。

  在這間學習室裏,官兵們學到了先進的理念、專業的知識,並將訓練場上的訓練難題帶進這間屋子。在一次次研訓與學習中,他們形成了科學訓練的思維,遇到難事時喜歡動腦筋、想辦法,訓練質效不斷提升。短短幾年,這間學習室也逐漸挂滿了官兵們取得的榮譽——“軍事訓練先進單位”“總隊優秀教練員”“軍事訓練先進個人”……

  “能獲得這些榮譽,這間學習室功不可沒。”有官兵説,這個榮譽滿墻的先進中隊,是在這間學習室“練”出來的。

  400米障礙訓練。王廣宇攝

  一群機動尖兵的“研訓夜校”

  “跑”在前面,是因為想在了前面

  榮譽常與刻苦相伴。

  武警北京總隊某支隊某中隊曾有一句名言:“多練一分,快人一秒。”在過去,這群機動尖兵的“鐵腳板”,是靠他們在訓練場上日復一日練出來的。

  採訪中,戰士們聊起一名退役老兵——王銳黎。由於長時間的跑步訓練,在軍旅生涯的後期,他的半月板已經不堪重負。

  任務重、課目多,訓練時間長、強度大,傷病一直是中隊官兵的困擾。

  那年,中隊訓練遇到了瓶頸,戰士們的傷病率不斷增加,訓練質效卻沒有提升。

  為了降低傷病率,中隊長李光耀和指導員劉超覺得有必要換換腦子——向班長骨幹普及訓練傷防治的相關知識。

  查資料、向軍校的軍事體育教員請教,他們最終選定了《運動解剖學》《康複學》《體能訓練設計指南》3本教材。

  考慮到官兵的接受程度不同,李光耀先自己研究,將專業知識轉化為實踐辦法,利用每週二、周四晚上組織夜校,給班長骨幹講解,共同研究出新訓法後,再由班長骨幹在訓練中傳授給戰士們。

  “投手榴彈的時候,扣腕這個動作會用到這幾條肌肉……”李光耀先講解剖圖,再舉起自己的胳膊,給大家指出對應的位置。他將對應肌肉的測試視頻教程分享給班長骨幹,教大家如何去測試肌肉力量是否達標。班長骨幹互相嘗試,反復研究,再針對不同肌肉,給出相應的強化方法。

  那段時間,以班為單位,該中隊每個月都會對每名戰士進行一對一的訓練規劃。漸漸地,戰士傷病率下降,中隊也順利度過了訓練瓶頸期。

  堅持、刻苦、勇敢,是中隊官兵推崇的精神品質,如今隨着夜校的持續展開,大家強化了科學訓練的思維。

  在這個中隊,大多數戰士都會遇到一個坎——疲勞性骨膜炎。它有一個特點,靜養痊癒後,當訓練再次達到一定量時,很容易復發。經過夜校研究,班長骨幹在組織訓練時,方法更科學,戰士們的肌肉力量也得到了強化。

  “訓練遇到瓶頸時,鑽研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自此,“夜校裏的鑽研”越來越吸引人。李光耀又陸續帶領幹部骨幹研究了心理學、訓練傷病學等知識,在優化組訓方式、提高訓練質效方面起到積極作用。漸漸地,訓練尖子和小教員也開始組織小課堂,為戰士們普及與訓練相關的知識。

  爬繩訓練。王廣宇攝

  走進該中隊營房,迎面可以看到2塊大屏幕,上面實時更新着全球軍事動向。這2塊大屏幕的由來,要從一次任務説起。

  那次任務場景是“敵方”特種部隊潛入電廠破壞設備,中隊作為守衛方,與兄弟部隊展開聯合防衛作戰。中隊的訓練主要集中在體能課目和一些特殊情景的針對性訓練,在反制對方的分隊戰術方面平時練得不多。任務前夜,官兵們反復研究方案,最終也沒能很好地完成任務。

  “一旦發生戰爭,我們怎麼守衛重要目標?任務歸來,我們開始反思這個問題。”李光耀回憶道。從那以後,中隊便設置了這2塊大屏幕,來拓寬大家的思維和視野。

  訓練方面,在確保訓練計劃達標的前提下,中隊幹部骨幹開始研究並組織新的課目訓練。

  後來,上級增設某類訓練課目時,中隊已經“跑”在了前面。

  “‘跑’在前面,是因為想在了前面。”李光耀説。

  一根遙控的電動窗簾桿挂上一塊靶板——這便是中隊自己搭設模擬射擊系統中的“移動靶”。

  “上級的考核標準是3米/秒,但真實戰場上,人跑動時並不是勻速的。”李光耀解釋道,“由於考核中移動靶的速度是固定的,為了讓大家更好地適應真實戰場,我們便動手設置了新的靶子。”

  這個中隊的幹部,做事講科學、看問題有前瞻性、善於利用工具。在組織訓練中處處透露着他們苦練加巧練的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漸漸影響到中隊戰士們,他們帶出的兵,既能吃苦也有巧勁。

  研訓,説到底是找到一個“竅門”,能夠讓訓練事半功倍

  2024年,武警新下發的《軍事訓練大綱》中,考核課目新增了手榴彈窗口靶投擲。第一次試投,中隊合格率不高。

  七班長陳佳是手榴彈投擲相關課目的研訓骨幹。在試投過程中,陳佳發現,很多戰士覺得距離不遠,出手的時候收着勁兒,手榴彈到達窗口位置時,已經是下降期,穩定性差。

  “得讓戰士們明白為什麼不能在下降期穿靶。”當晚,陳佳在學習室組織授課,給戰士們講清楚其中的原理。

  “窗口靶,一定要發力投,出手速度越快,越穩定。”陳佳邊説,邊在黑板上畫了一條短豎線,又畫出不同初速下手榴彈的拋物線軌跡,軌跡的起點重合,終點也都穿過豎線。

  “大家都打過靶,100米靶子,指哪打哪;換成400米的靶子,就要考慮子彈的下墜了,瞄準難度就大了很多。投手榴彈其實也像打靶,不同距離,發力方法也不同。”講明白了原理,發力問題也迎刃而解。

  解決了發力的問題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問題是準度。在新一輪試投中,除了瞄不準,砸框的現象也比較多。研訓骨幹也沒能找出問題的關鍵。按照慣例,當晚,中隊長李光耀在學習室組織訓練研討會,讓官兵們講一講自己的感受。

  “框內背景和框外是一樣的,看不清框子。”

  “中間空蕩蕩的,沒有背景墻,只能瞄框……”

  訓練研討會上,官兵們依次發言,先各自説感受,再集思廣益,提出解決辦法。

  “中間吊一個東西,給大家一個目標物,等練出肌肉記憶再撤掉。”

  “框裏放個背景板,跟周圍環境區分開……”

  研訓會後,中隊採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在窗口靶中間吊一個水瓶,給大家一個中心;二是將顏色鮮艷的靶板放在框子後,以區別於周圍環境。就這樣訓練了一段時間,撤掉水瓶和靶板後,官兵們在沒有參照物的情況下也能找到瞄準點。

  現如今,該中隊在手榴彈10米窗口靶投擲上已經能做到全員合格,優秀率穩定在80%以上。該中隊手榴彈窗口靶投擲課目的訓法,已開始被其他中隊學習借鑒。

  “研訓,説到底是找到一個'竅門',能夠讓訓練事半功倍。”如今,尋找“竅門”的習慣,正滲透到戰士們日常訓練中。

  中隊在武裝五公里課目上常年“霸榜”,在支隊裏有一個響噹噹的稱號——“越野王”。

  二級上士劉呈祥,可以説是“越野王”中的排頭兵,曾奪得總隊武裝五公里比武冠軍。

  但有一段時間,堅持加量訓練的劉呈祥,成績一直沒有新突破。

  一次集訓,劉呈祥跟着擅長跑步的戰友一起研究。

  經過觀察、對比,劉呈祥發現自己的心肺和力量其實都不弱,在開始階段是有優勢的,但是一到後程自己的呼吸總是會比大家更急促些。“與戰友們相比,自己的步幅短、步頻高,需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跑步節奏。”劉呈祥説。

  營區的甬道是水泥地,每隔相同距離就會有一道線。那段時間,每次訓練,劉呈祥便以這些等距的線為標準,調整一下步幅,觀察成績和身體感受上的變化。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劉呈祥雖然還沒有精細計算出最適合自己的步幅究竟是多少,但也找到了一個感覺上更舒服的跑步節奏,成績有了新的提升。

  劉呈祥就這樣不斷摸索,陸續拿到多個不同層級的比武冠軍。每攻克一個課目,劉呈祥總會瞄準下一個,如今,他又把目標指向了400米障礙。

  上等兵徐子康在中隊有一個綽號——“神射手”。2024年上半年,支隊組織狙擊步槍精度射擊比武,徐子康斬獲比武冠軍。當時的徐子康,下連剛剛滿一年。

  這麼短的時間能擊敗一眾老兵,不禁讓人以為徐子康入伍前有射擊基礎。然而,入伍前徐子康是地方大學生,入伍後剛接觸步槍時,並沒有十分亮眼的表現。

  除了加練,還有一件事起到了關鍵作用。

  “陽光不同,瞄準景框內的虛景晃動的規律也不一樣。”據槍的同時,徐子康開始總結每天不同時間景框內陽光晃動的規律,琢磨怎麼讓眼睛、砧孔、準星、靶子快速重疊到一個點上。

  比武當天,徐子康瞄準速度比別人快,射擊的時機也把握得更精準。

  與這群官兵相處,記者能明顯感覺到他們在訓練中體現的那種巧思。

  “巧練”不是投機取巧,戰鬥力是唯一的根本的標準

  一次夜訓,幾名戰士的“小技巧”給中隊官兵敲了警鐘。

  凌晨,夜間射擊訓練。中隊長李光耀發現有幾名戰士的瞄準鏡前端閃着白光。

  “你們瞄準鏡前面的白光是什麼?”訓練結束後,李光耀問幾名戰士。

  一名戰士從口袋裏拿出一盞LED小燈遞給李光耀,“燈,能看得清楚些。”

  看到小燈,李光耀倒吸一口涼氣,意識到自己工作上的疏忽。

  “在戰場上,任何一點微弱的光亮都可能暴露自己。”第二天,李光耀在學習室召開反思會,嚴厲批評了幾名違規的戰士,“鼓勵大家研究訓練技巧,但向戰為戰的思維不能丟。研究掌握訓練技巧,是為了給戰鬥力賦能,不是投機取巧。”

  “巧練”不是“投機取巧”。這件事給全中隊官兵敲響了警鐘,任何時候,戰鬥力是唯一的根本的標準。

  這也是七班長陳佳深入研究手榴彈投擲課目時的準則。

  手榴彈臥姿投擲。王廣宇攝

  陳佳和研訓攻關小組成員在手榴彈投擲相關課目上探索高於大綱、嚴於大綱的訓練手段,創新模擬複雜戰場環境,靈活運用多種戰術動作、多種投彈方法、多重窗口靶設置、多距離範圍投擲。

  “以新增的10米窗口靶投擲為例,吊水瓶、放靶板,這些技巧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説走了捷徑。”聊起10米窗口靶投擲,陳佳説,“訓練考核時,靶子是邊長60厘米的正方形,但是實戰中,窗口的大小、形狀可能發生變化;距離、環境的不同對投擲準度的影響也會不同。我們只是通過這些技巧練出了基本能力。假如換了靶子、離得更遠了、切換了場景等,我們還能不能適應?這是一個必須在訓練中檢驗的問題。”

  有時,在完成訓練任務後,陳佳會組織小競賽,讓戰士們適應不同的距離。他還會組織戰士們搭建簡易房屋,構設密林、居民地等各種複雜的環境進行手榴彈投擲訓練。

  “你千方百計去琢磨打仗,才可能在戰場爭取勝利。”陳佳説。(戚辰飛)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