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硬科技”為主導産業方向的中關村壹號園區。(海淀區委宣傳部提供)
這片約430平方公里土地上,工作生活着全國四分之一的院士,誕生了近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0家獨角獸企業,每萬人擁有超千件發明專利……
這,就是北京市海淀區,地區生産總值在數年前就已突破萬億元,並成為中國獨角獸最多、“創新密度”最高的地方。
作為中關村發源地、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海淀有着紮實的技術要素和政策資源,更有深厚的創新基礎和人才底氣。在發展新質生産力、搶佔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這場時代角逐中,海淀始終保持領跑姿態,拓寬拓深創新之“海”,加快孕育以AI産業為代表的新質生産力“蛟龍”。
開拓創新之“海”
地薄者大物不産,水淺者大魚不游。
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核心要素是創新,不斷拓廣、拓深創新之“海”,是海淀着力的重點。
具身機器人是當下的熱點。2024年9月,海淀一家新型人工智能企業,得到了北京首張具身智能機器人食品經營許可證。新質生産力進步到哪,政府的服務就延伸到哪。
“我們認識到,只有一流的營商環境才能成長出一流的企業。所以我們不當管理者,而要做好服務者。”北京市海淀區發改委副主任秦蘭蘭説,針對數量眾多的企業,政府各部門形成聯動,提供個性化精細服務,“尤其對待創新型科技企業,堅持包容審慎的原則。”
“職業籃球運動員的夢想是踏入美職籃賽場,對創業者來説,海淀就是那個夢中的地方。”北京佳訊飛鴻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林菁説。
這家公司扎根海淀30年,從創新扶持政策到人才引進政策,從制度創新到産業創新,從敢為人先到先立後破,充分感受到海淀鍛造培養優秀企業的“魔力”。
從改革春風催生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到覆蓋海淀區全域的“中關村科學城”,再到扛起新質生産力發展大旗,海淀正將沉澱下來如“黑土地”般厚重的創新精神、人才資源、技術稟賦和營商環境等要素匯聚,拓寬拓深創新之“海”。
一位企業家坦言,海淀從不試圖掌握企業的“方向盤”,只是源源不斷給“發動機”加油。
近年來,隨着“真金白銀”的好政策紛紛落地,企業感受到誠意十足的獲得感。例如,相繼建成35個高科技園區,目前海淀區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園區21個、百萬平方米以上園區4個;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壯大耐心資本,海淀區去年&&獎勵政策,單年獎勵資金最高可達1000萬元;瞄準“卡脖子”領域專項引才,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揭榜挂帥”專項,對承擔重大科技項目企業給予支持。
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説,海淀區擁有持續培養世界知名企業的神奇能力,海淀是中國創新要素最集中、最優質、營商環境最完善的區域。
成為“獨角獸”匯聚之地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50家獨角獸!這個數字在2024年中國獨角獸省份排行榜可以穩穩排進前五名。但“交卷者”海淀的身份是一個地市級區。
不僅如此,海淀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評價連續四年位列北京第一,預計2024年地區生産總值增長6%、規模佔北京市四分之一強。
全球首個通用人工智能體,具備三四歲兒童心智和價值體系的數字人“通通”首次發布;自主生成16秒、能夠模擬真實物理世界的中國首個自主自研視頻大模型VIDU驚艷亮相;全國首家量子科技孵化器、全北京首家量子産業科技園掛牌成立……過去一年,當科技創新的浪潮洶湧而來,海淀聞“汛”而動,乘風破浪。
在人工智能企業數量、數據要素資源、産業鏈和算力建設等方面,海淀區走在北京乃至全國前列。據最新數據顯示,海淀現有人工智能企業1300余家;備案大模型74款,佔比北京市的70%以上;而區域AI産品訪問量全國佔比預計超過60%。
在眾多AI企業中,具有顛覆性創新和引領式創新的AI獨角獸備受關注。智譜華章、百川智能、零一萬物等15家人工智能獨角獸企業集聚海淀,全國佔比超26%。
海淀為何成為催生AI“獨角獸”的新沃土?
“海淀區是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科研基礎最好、研發創新能力最強、産品迭代最活躍的地區。”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副主任、海淀區副區長唐超説,海淀區擁有人工智能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14家、新型研發機構4家,有21家高校獲批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同時,擁有一批頂尖的人工智能科學家和産業領軍人才,人工智能學者1.23萬人、入選人工智能領域全球頂尖學者過百人次,已基本形成芯片、框架、大模型、集成應用在內的全産業鏈部署。
資源所在也是責任所在。“海淀正加快推進建設人工智能産業高地,建設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北京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區在海淀揭牌、啟動建設全國首個人工智能應用創新加速器、規劃建設全球首個人工智能創新街區等。”北京市海淀區科學技術和經濟信息化局局長何建吾説。
海淀區委書記張革説,海淀區致力於將中關村科學城打造成“人工智能全景賦能第一城”。
書寫“贏在未來”的答卷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
要贏在未來,關鍵在發力當下。2024年,海淀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165家,累計398家,佔北京市38.5%;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新增939家,累計2688家,佔北京市27.5%。
如今,在海淀南部,每天誕生着上百家科技主體,源源不斷地迸發出創新火花,持續高效地孕育出前沿成果。人工智能創新街區的打造讓這片熱土真正成為一個會學習、能思考、有溫度、可進化的超級城市智能“生命體”,將形成千家企業、千億集群引領帶動萬億經濟發展的新局面。
在2024年中關村論壇年會上,海淀區率先發布全球首個人工智能街區概念,在擁有頂級人工智能資源、國際互動緊密的53平方公里範圍內,旨在建設一個集成多種人工智能技術的城市智能體,以推動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並在五道口的東升大廈建設AI原點社區。
“在海淀,未來還會産生更多的AI獨角獸。”知名AI企業、第四範式(北京)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戴文淵認為,最早培養國內AI人才的公司都曾在海淀落戶,例如IBM和微軟的中國公司、百度和抖音等科技巨頭,人才自由流動産生演化和裂變,最終促進産業快速發展。此外,海淀高校雲集、人才富集,幾乎聚集着所有行業的領軍人物,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
海淀是全國第一個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的地市級區,向下一個萬億進發,如何謀篇布局?作為原始創新重要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海淀正瞄準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加快構建以人工智能産業為燈塔、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為主導、以科技服務業為底座的現代産業體系,創新生態和産業生態不斷完善,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更趨協同,帶動和輻射全國新質生産力的勢頭更加強勁。
向“新”出發,只爭朝夕。“海淀不會只為一家企業、一個産業做大做強而沾沾自喜,因為還有無數潛力巨大的創新企業、未來産業如同‘蛟龍’一樣,潛伏於深海,滋養成長,只待破浪躍出。”張革説。(記者烏夢達 吳文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