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武術文化博物館收藏的清代流星錘。
據《練兵實紀》《戚少保年譜編》記載,明軍為對付蒙古騎兵,打造了一支極具創新的古代“裝甲火器部隊”——車營。這支部隊以戰車為作戰單元,裝備有冷兵器、火器,配有藤牌兵,每名藤牌兵配藤牌一面、長腰刀一把、椰瓢一個、拽石桿一根……所謂拽石桿,就是加裝長桿、投射距離更遠的飛石索。
飛石索又被稱為投石帶、繩索投石器。舊石器時代,人類通過用繩索甩拋石塊、石球的方式,獲得遠射能力。飛石索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人類捕食獵物的能力。在捕獵中,飛石索可以纏住獵物的腿腳或直接擊傷、擊殺目標,甚至可以打擊天空中的飛鳥。
飛石索製作簡單,單股飛石索是將繩索裹繫於石球上,手握繩索的另一端,用力旋轉後放手,石球引索飛向目標。雙股飛石索是以軟索相連,中間設有盛石球的兜,使用時手握繩的兩端,利用旋轉的力量將石球甩出。雙股飛石索既可以投擲單個大石球,也可同時擲出幾個小石球。
隨着冶金技術進步以及弓、弩和拋石機等遠射兵器發展,飛石索逐漸退出遠射兵器,轉而演化為一種名為流星錘的近戰軟兵器。流星錘由錘身、鐵鏈或軟索、把手三部分組成,分為單流星錘和雙流星錘。錘一般由銅或鐵製成,有瓜形、棱形、刺球形、渾圓形等多種形狀,一般4至6斤,末端有孔、貫穿以環。軟索一般以蠶絲、人發、鹿脊筋絲等物編織,粗如手指,或直接用鐵鏈鏈結,長3至10米。把手一般以竹木製成,縛於軟索或鐵鏈末端。流星錘的使用方法有纏、拋、掄、掃等方式,使用時可以巧妙地將繩索纏繞在腰身、胸背、肩肘、手腕兒等處,藏於衣袖之中,出擊時抖手放開拋擊出去打擊目標。雙星錘可以以正錘攻擊、以另一錘防守,攻防皆備。流星錘在宋朝時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以至於常與宋軍作戰的金軍,也裝備有流星錘,《金史》中稱之為鐵連錘。時至明朝,軍隊廣泛配置流星錘,從明朝天啟鄭大經刻本《喻子十三種秘書兵衡·十三卷》來看,除開篇所述的遠射兵器拽石桿外,明代還開發出鏈錘、方錘、飛虎拳等各類流星錘,除傳統使用方法外,還用其砸車、砸炮,攻擊重甲。
鋻於流星錘的使用比較複雜,且不具備大規模團戰的優越性,逐漸退出常規兵器序列。進入火器時代以後,曾被譽為“軟兵之尊”的流星錘逐漸退出戰爭舞&。(曹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