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矢騰空射青雲——大放異彩的中國古代弓弩箭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14 17:25:10
來源:中國國防報

箭矢騰空射青雲——大放異彩的中國古代弓弩箭

字體:

  漢三棱銅鏃(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

  20世紀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朔州的峙峪遺址發現一批石鏃和大量野馬化石,證明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已使用弓箭狩獵,同時表明箭與弓是同時代的産物。弓箭被發明後,就成為古代火器誕生前,古人乃至軍隊中無出其右的遠射兵器。箭是一種靠機械力投射遠處目標的兵器,根據投射裝置不同,可大致分為弓箭和弩箭,其主要區別在於長度,構造及製造原理並無區別。

  箭又稱“矢”,也稱“箭矢”,起初人們稱木制桿的為箭,竹制桿的為矢,因本就是同類,後來不再作區分。箭通常由箭頭、箭桿、箭羽和箭尾4部分組成。箭頭又叫“鏃”,在原始社會就有了石鏃、骨鏃和貝鏃,直至箭頭材質被銅、鐵取代。箭頭平均長度5厘米左右,雖有不同形制,但設計均以射入物體內難以拔出為原則。商朝時期的銅箭頭三角形扁翼有脊,箭頭入體後兩翼的倒刺會牢牢鉤住合攏的傷口難以拔出。戰國時期出現的新式三棱翼銅鏃,使箭即使拔出傷口也難以癒合。秦朝的箭頭添加有毒金屬“鉛”以實現“滲毒”功能,且在表面使用氧化鉻技術令箭頭歷久常新。西漢冶鐵業發達,全鐵制鏃問世。從魏晉至隋唐,箭頭逐漸向更硬更長髮展,以便穿透日益精良的鐵甲。宋朝以後,箭鏃種類得到細化,出現了鐵脊箭、錐箭等造型多樣的箭頭。箭桿取材以質輕韌性強為原則,質地好的竹、木為首選。南方箭桿多為竹,北方則常用柳、樺等木料製成。箭桿末端削槽為箭尾,用來挂弦。箭羽安裝在箭的末端確保箭穩定飛行。箭羽的選材以鷲、鷹羽為上成,雁、鵝羽次之。

  “兩軍相遇,弓弩在先。”説的就是箭的典型用法,即兩軍近戰前以弓弩群射箭雨,大面積壓制和消耗敵軍。這種用法最具代表性的戰役,當屬浚稽山之戰。天漢二年,5000漢軍在浚稽山被匈奴3萬騎兵圍攻,李陵用戰車圍成營寨,率步兵在營外布陣,前排手持戟、盾,後排手持弓、弩迎戰。李陵軍靠着強弩箭雨,打得單於不得不另召集8萬援軍圍剿,形成10余萬騎兵圍剿不到5000步兵而久攻不下的態勢。

  隨着歷史發展,古人對箭的開發不斷創新。比如,宋軍兩次北伐遼國,在攻城時就使用了一種由三弓床弩發射的類似於標槍的箭,名為“踏橛箭”,其射出後成排釘在夯土城墻上,供士兵踩踏攀爬。明朝時期箭的使用開發更是到達巔峰。據《武備志》記載,明朝的箭矢可配合火藥桶,一次可發射幾十上百支箭,如“火龍箭”“一窩蜂”“百虎齊奔箭”等兵器。此外,明軍還發明了綁縛燃燒物、爆炸物的“石榴箭”“三飛箭”等箭矢。到了清朝,這些配合火藥使用的方法沒有得到進一步創新,隨着近代槍械的大規模使用,弓弩箭矢逐漸退出軍事舞&。(曹波)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