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772處,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約15萬件(套),具備旅游開發條件的紅色旅游資源(點)738處……荊楚大地,紅色旅游資源數量豐富、類型多樣。
近年來,湖北以革命遺址遺跡和重大歷史事件為依託,推出了一系列紅色文化觀光和精神體驗相結合的紅色旅游景區、線路和節事活動,豐富紅色旅游業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同時將紅色旅游塑造為響亮的品牌,引導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
這是二〇二四中國紅色旅游推廣聯盟年會暨湖北(紅安)紅色文化旅游季活動中,“紅安永遠紅”紅色文創展現場。新華社記者程敏攝
紅色沃土守護紅色記憶
時值深秋,漫山盡染,位於湖北東北部、大別山南麓的紅安縣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裏,松柏蒼翠,紅旗飄揚,紀念碑巍然矗立,眾人深情凝視,莊嚴而肅穆……
“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民謠聲中,2024中國紅色旅游推廣聯盟年會暨湖北(紅安)紅色文化旅游季活動在這裡開幕。
紅安,原名黃安,這裡打響了黃麻起義第一槍,革命年代,紅安14萬英雄兒女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這裡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領導人和陳錫聯、韓先楚、秦基偉等223位共和國高級軍事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從這裡踏上了長征征程。其中,紅四方面軍隊列裏,每3個人中就有1個紅安人,每4位英烈中就有1個紅安籍。
如今,革命年代留下的紀念場館、革命遺址密集分佈,遍佈縣域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為散發着革命榮光的“紅色名片”。紅安依然守護着這段紅色歷史。健全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建立文保員管理體系,完善文物安全“一處一策”工作機制,加大對革命文物的保護力度。據湖北紅安革命紀念地管理中心編寫的《紅色印記——紅安革命遺址遺跡·紀念建築物》記錄,列入紅安縣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就有200多個。
“我們在以前文物工作者的工作基礎上,走村入戶,對分佈在全縣各處的革命遺址遺跡進行走訪調研,收集整理,登記造冊,分類歸檔,拍攝了2000余張照片,攝製了1500多分鐘的視頻,撰寫了近100萬字的文字材料。”該中心副主任劉曉軍説。
“紅安永遠紅”紅色文創展現場。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從紅安縣城往北開車半小時,便到了七里坪鎮長勝街。沿着老街的石板路,灰瓦磚墻,檐角飛翹,游人如織。從街口到街尾只有400米長,卻有多個“國寶”單位:紅四方面軍指揮部舊址、七里坪工會舊址、鄂豫皖蘇維埃銀行、蘇維埃合作飯堂、鄂豫皖中西藥局等重要革命遺址……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41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23個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8處,偉人、將軍故居64處,革命舊址如同星火,持續照耀着紅安。人們站在這片熱土上,通過留下來的遺跡、老照片、老物件深刻緬懷那段崢嶸歲月,汲取前行力量。
不止大別山,湖北省的紅色資源亦如星光璀璨。據湖北省文旅廳初步統計,全省現有各類不可移動革命文物1772處,佔全國總量的二十分之一;館藏可移動革命文物約15萬件(套),佔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全省具備旅游開發條件的紅色旅游資源(點)738處,以革命舊址及戰爭遺址居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資源豐富。
“湖北紅色旅游資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有效利用潛力巨大。要在做好遺跡保護的基礎上,積極推動紅色旅游發展,使紅色旅游成為全省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湖北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鄂西北山區的鄖西縣,全縣共有紅色遺址42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8處。鄖西縣因地制宜將陜南周報社舊址、紅二十五軍223團政治處舊址、中共鄂陜特委等一批紅色舊址建成紅色教育的“實景課堂”,通過實物觀看、鮮活講解、互動體驗等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襄陽市文旅部門今年也圍繞宜城鄂豫邊區革命紀念館、丹渠博物館、衛東機械廠等資源發布了七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紅色資源滋養文旅之花
“紅安永遠紅”紅色文創展現場。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
從紅安出發,全長460余公里的大別山紅色旅游公路,橫貫紅安、麻城、羅田、英山、浠水、蘄春、黃梅7個縣市。沿途走來,深秋的紅葉似火,各個紅色名鎮亮點紛呈。
羅田縣勝利鎮採用傳統技術和鄉土建築材料修繕街巷,傳承歷史風貌和建築風格,將老街與烈士陵園等結合起來,打造“勝利古鎮”;浠水縣孟家衝村發展“花經濟”,桃花爛漫時節,上演以革命伉儷張體學、林少南在浠抗日事跡為原型改編的歌伴舞《桃花謠》;黃梅縣大河鎮的吳祥村山清水秀,風景宜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成立紀念碑矗立其間……
這條蜿蜒於崇山峻嶺間的紅色絲帶,連通了沿線20多個鄉鎮、38個景區(點),惠及230萬群眾,探索農文旅結合,促進了大別山革命老區的脫貧和發展。
“這幾年村裏環境變好,旅游路修到家門口,慕名而來的游客越來越多,經常有七八十人的團隊來就餐,甚至還有150人左右的大團隊。”紅安縣七里坪鎮鹽店河村紅軍飯堂老闆秦菊波説,之後想對飯堂改造升級,也做做民宿,爭取把游客留在村裏多待幾天,讓村裏更熱鬧、更紅火。
走一段紅軍路,吃一頓紅軍餐,看一場紅色情景劇……圍繞紅色資源,研學培訓、民宿康養、紅色演藝等一系列旅游新業態推出,輻射帶動周邊餐飲、採摘等經營服務,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今年前三季度,紅安縣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0.24億元,同比增長8.2%和5.7%,接待的950萬人次中紅色旅游游客663萬人次。
近年來,隨着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越來越強,紅色旅游市場的需求不斷增長、規模持續擴大。為更好地傳播紅色文化,湖北以革命遺址遺跡和重大歷史事件為依託,推出了一系列紅色文化觀光和精神體驗相結合的紅色旅游景區、線路和節事活動,豐富紅色旅游業態,將紅色旅游塑造為響亮的品牌,催生了紅色旅游需求,引導了紅色旅游市場的健康發展。
在湖北,“紅色+綠色”“紅色+傳統”“紅色+城鄉”等産品組合模式下,山水田園風光、傳統民俗風情、城市景觀、鄉村休閒等文旅資源與紅色旅游資源相融合,荊楚風韻與紅色文化相映成趣,紅色印跡之旅、綠色生態之旅、和美鄉村之旅等一批精品線路受到游客歡迎。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邊,是呀嘛是家鄉啊……”大別山往西南方向,便是風光秀美的魚米之鄉——洪湖。這裡同樣是一片紅色熱土,是湘鄂西蘇區首府、洪湖赤衛隊的故鄉、紅二方面軍的搖籃。
依託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優渥的自然條件,洪湖旅游業蓬勃發展。每逢盛夏,洪湖生態旅游風景區內近10萬畝野生荷花盡情綻放,伴着悠揚的歌聲,游客們可以漫步賞荷、參觀紅軍街、觀看水上實景劇,感受“紅色古鎮、生態水鄉”的魅力。
“過去游客參觀完紅軍街,當天就走了,現在能留住人了。”在洪湖市瞿家灣鎮經營民宿的瞿運新説,現在全年滿房率達到六成,周末和節假日基本滿員。各個景區的紅軍服裝、水壺等紅色旅游紀念品,以及藕粉、蓮子、幹魚等洪湖特産,也漸漸成了俏銷品。
2024中國紅色旅游推廣聯盟年會暨湖北(紅安)紅色文化旅游季活動開幕式。
青春力量續寫紅色故事
13日的中國紅色旅游推廣聯盟年會暨湖北(紅安)紅色文化旅游季活動開幕式在童聲合唱《如願》中結束,清亮的聲音在紀念園裏久久回蕩。山河無恙,煙火尋常,孩子們臉上的笑容,便是對那段紅色記憶最好的紀念。
當地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早在2005年,紅安就組建了“小小紅色講解員”隊伍,孩子們頭戴小紅帽、身着紅衣衫,在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紀念園、長勝街等紅色景點,為前來參觀學習的游客講解紅色革命歷史。
來到活動現場的還有一位特殊的小嘉賓,他是武漢革命博物館的“紅巷苗苗”志願者王興泉,今年14歲。過去6年來,只要有空,他都會穿上紅馬甲、戴上耳麥,為參觀者提供義務講解服務。
武漢革命博物館位於武漢市武昌紅巷13號,下轄武昌農講所、毛澤東舊居、中共五大會址、陳潭秋烈士紀念館等革命舊址和紅色場館。自2016年以來,已培養了2000余名像王興泉這樣的“紅巷苗苗”。每逢節假日和周末,場館裏隨處可見身着紅馬甲的“紅巷苗苗”,熱情地為觀眾講解。
“能將我從小聽到的革命英雄故事,分享給成千上萬的人,我覺得很有意義,也很自豪!”王興泉説。
志願者全年齡段覆蓋,紅色旅游客群趨於“年輕化”,紅色研學持續升溫……跨越時空,接續傳承,革命舊址既有老黨員講述老故事,也有青少年新生力量的加入,紅色往事世代相傳,紅色傳統得以賡續。
不僅如此,科技賦能、文創産品、非遺展示等,也賦予湖北紅色旅游更多新玩法、新場景、新業態,紅色旅游産品不斷升級換代,紅色演繹、光影秀、劇本殺、數字文創、沉浸式體驗等受到熱捧:紅色文化實景劇《我和我的紅安》以聲光電效果,營造出沉浸式的觀演體驗,讓游客仿佛穿越回革命年代;位於湖北大悟的中原突圍紀念館運用5G、AR/VR等數字化多媒體技術,生動還原戰鬥場景,增強體驗感、互動性;《我要找到你》紅色主題MV中,以AI製作的女大學生引導觀眾走進湖北十大紅色場館,一路打卡紅色經典。
新生力量接續,新興技術賦能,湖北紅色旅游蓬勃發展,“一城一山一湖重點突破、一園十線百景全域聯動”的紅色旅游發展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除了“首義之城、英雄武漢”“紅軍搖籃、將軍故里”“紅色水鄉、綠色洪湖”,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以長征湖北段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幹,講好長征故事,弘揚長征精神,構建紅色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贛、鄂豫陜等十大系列旅游線路,串珠成鏈,實現全省紅色旅游的全域發展。
“到2025年,力爭全省主要紅色旅游區(點)年接待國內外旅游者達到6000萬人次,實現紅色旅游綜合收入6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湖北省文旅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屆時省內32家全國紅色經典景區年平均接待游客量約2500萬人次,紅色旅游直接就業人數達15000人,間接就業人數達45000人。(記者侯文坤 熊翔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