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展出的漢晉時期木弓
古人用弓箭狩獵(明代畫家仇英所作的《子虛上林圖》局部)
在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在狩獵時為避免與野獸正面作戰,會使用矛這種投射兵器。進入新石器時代,用於遠程投擲的矛出現兩種發展方向。一種是依然採用投擲的形式,但縮短矛桿以減輕飛行重量,成為“標槍”“投槍”。另一種則是把矛桿變得纖細輕盈,並在尾翼插上用於增加飛行距離、穩定飛行方向的動物羽毛,再用折彎的樹枝做弓身,用植物纖維或繩索等繃緊做弦,逐步演化為以遠射方式打擊目標的弓箭。隨着人類不斷進行生産實踐活動,弓箭也逐步由狩獵工具發展為冷兵器時代重要的兵器。
進入奴隸制社會後,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周禮·考工記》中,弓已有諸多分類。比如,“王弓”“弧弓”是軍隊專用,“唐弓”“大弓”為練習用弓,只用於日常狩獵。在春秋戰國時期,弓被列為兵器之首,貴族將門之子從小就學習射箭。漢魏時期,出現了適用於步戰、水戰、騎戰的多種弓。唐朝的弓主要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其中,長弓用作步戰,角弓用於騎戰,稍弓和格弓則是狩獵用弓和皇家禁衛軍用弓。從北宋到清初,弓一直是軍隊的主要作戰兵器之一,只是這一時期弓的形制日趨單一化,大致分為常用弓和練習弓,前者注重射擊的準確度,後者用於練習張弓的臂力。火器問世後,弓仍以其輕便靈活、精準率高的優勢效力於軍中,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
弓根據製作方法,可分為單體弓、強化弓、合成弓3種。其中,單體弓是指單純把一種弓體材料彎曲安弦而製成的弓。強化弓則用繩類將弓體纏繞加固,增加弓的彈力。合成弓也就是複合弓,是用動物角、骨或用竹子等合製而成的,其彈力足,威力大,射程遠,製作工藝比較複雜。據《周禮·考工記》載,製造一把最簡單的複合弓需要用到“幹、角、筋、膠、絲、漆”6種材料,且取料製作都要注意氣候條件。比如,構成弓身的原材料“幹”要在冬天砍伐,弓兩頭使用的“角”,需要在春天進行浸泡牛角使其具有一定柔韌度,而綁縛弓弦的“牛筋”需要在盛夏時節進行製作,到秋天之後使用“膠”將這些材料粘在一起,最後才上“漆”和“絲”(弓弦)。一張普通的弓,工期需要1年,若要製作一張良弓,就更加費時費力。
中國傳統複合弓主要由木、角、腱3種材質組成。其中弓背為木制,大多采用槭樹、山茱萸或桑樹材料,也有同時使用多種木材的做法。
弓箭的弓面由角製作而成,可以加強弓臂部分的力量。游牧民族常會選用水牛角或野山羊角,因水牛的角相對於其他動物的角比較有彈性,而且形態較長,因此頗受游牧民族的歡迎。
由於動物的後腱像橡皮圈一樣彈力十足,經拉扯後能夠迅速地回位,大大加快發射箭的速度,因此古代先民還會用魚膠將牛、鹿的腿後腱粘在木制的弓背部分。
由於複合弓所需要的拉力非常大,要以單手大拇指進行拉弦,然後使用食指和中指壓住弓弦。所以,為保護大拇指不會被回彈的弓弦拉傷,早在商代就發明出保護大拇指所使用的扳指,這也證明早期中國弓具有較大的威力。在古代,挽弓強勁、左右開弓、騎馬馳射的勇士非常受人們推崇。據《後漢書》載,東漢末年的董卓“膂力過人”,佩用兩張弓,左右手皆能開弓,可於馬匹急馳中左右連發,一時間名噪四方。西漢“飛將軍”李廣,在一次射獵過程中甚至能夠將箭矢深深射入山石棱角之中,使得“沒入石棱”的故事成為讚美神射手的經典案例。唐朝時期的薛仁貴更是在天山之戰中,僅憑三箭便平定了叛亂,成就了“將軍三箭定天山”的佳話。這些故事都彰顯了弓在冷兵器時代的重要地位。(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