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中利劍,袖中匕首”——抗戰時期的敵後武工隊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1/07 17:19:37
來源:中國國防報

“懷中利劍,袖中匕首”——抗戰時期的敵後武工隊

字體:

  敵後武工隊拔除敵人據點

  敵後武工隊伏擊敵人

  敵後武工隊員把爭取偽軍反正的傳單散發在偽軍炮樓附近

  20世紀50年代,作家馮志以其抗日戰爭時期的戰鬥經歷為素材創作的長篇小説《敵後武工隊》一經出版,便在全國引起轟動。書中故事跌宕起伏,人物頗具傳奇色彩,生動再現了冀中地區武工隊的抗日英雄故事。

  武工隊,全稱“武裝工作隊”,因其活動區域主要在敵後,又稱“敵後武工隊”,是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軍民創造的一種新的對敵鬥爭的組織形式。抗日戰爭時期,敵後武工隊猶如一支支利箭射向敵佔區,他們有的在根據地邊緣進行反“掃蕩”、反“蠶食”鬥爭,有的鑽進敵人心臟收集情報、開展鋤姦鬥爭,有力打擊了日寇和偽軍的囂張氣焰,被稱為打擊日寇的“懷中利劍,袖中匕首”,成為抗日戰爭中一支傳奇的隊伍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戰爭中應運而生

  1941年春,日軍在華北地區集結重兵,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在對我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動大規模“掃蕩”的同時,實施了步步緊逼的“蠶食”進攻和“封鎖”政策。為扭轉被動局面,華北八路軍各部隊先後派出“武裝工作團”“武裝宣傳隊”等成建制的小分隊,奔赴敵佔區後方,宣傳教育群眾、瓦解爭取偽軍,有效配合了主力部隊的作戰行動,發展了敵後遊擊戰爭。

  1942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肯定了這一斗爭方式,並對其經驗進行總結,明確提出“敵後之敵後”的遊擊戰爭指導方針,決定從各抗日根據地抽調得力的部隊基層幹部和戰士,與地方黨政幹部統一編成武裝工作隊,每隊十幾人、幾十人不等,深入敵佔區展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全面的鬥爭。根據這一指示,敵後武工隊很快從華北普及到全國各個根據地。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42年,我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建立的武工隊數量就超過80支,其中冀南一個軍區就在幾個月的時間裏集結近500人組成21支武工隊。進入1943年後,敵後武工隊的規模得到進一步發展。

  民謠唱道:“敵後武工隊隊員,個個都不簡單。”由於武工隊隱蔽活動在敵統治極端殘酷的敵佔區,隊員各項素質必須過硬,其選拔標準十分嚴格。首先,隊員必須堅定政治立場,能夠準確掌握黨的對敵鬥爭的政策和策略,保證在特別艱苦的環境面前不變節。其次,應滿足文武雙全的要求,文指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要會演講,會寫標語,會做敵軍工作和群眾工作;武指具有豐富的敵後遊擊作戰經驗和過硬的單兵戰鬥技能。經過選拔和集訓的隊員,既能掌握軍事、政治、文化等各種手段,又能凝聚黨、政、軍、民整體力量,是集戰鬥員、宣傳員、組織員於一身的精幹力量。

  神出鬼沒大顯身手

  敵後武工隊有時集中,有時分散,廣泛開展遊擊戰爭。今天打埋伏、襲據點、摸哨兵,明天撒傳單、割電線、埋地雷;還打擊日偽徵糧隊、破壞敵掠奪資源計劃、解救被抓壯丁、摧毀或改造偽組織、對日偽據點實行圍困,有時甚至化裝進城或進敵人據點直接打擊偽軍和漢奸……神出鬼沒的敵後武工隊以機動靈活的作戰方式,讓敵人摸不透、打不着,攪得敵人暈頭轉向、焦頭爛額。

  鋤姦,是武工隊的另一項重要工作。為打擊敵偽政權、警告那些為鬼子效勞的漢奸,鏟鋤作惡多端的偽軍偽政權頭目,就成為一個很有效的手段。當時,在河北之光縣,有一名叫丁化成的偽軍中隊長,經常魚肉百姓,抓捕和殘害我軍將士,老百姓給他起了個“活閻王”的綽號。為除掉這一漢奸,冀中九分區敵後武工隊周密偵察,摸準了他的行動規律,制訂了嚴密的刺殺計劃。一天,丁化成帶着幾名偽軍逛集市,武工隊得到消息後化裝成老百姓混在人群之中慢慢接近他。當丁化成在水果攤前彎腰挑選時,武工隊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槍將其擊斃。這次行動雖然只消滅了一名偽軍官,卻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此外,據《敵後武工隊》中人物原型賈正喜回憶,在與敵鬥爭的過程中,隊員們經常化裝成日偽軍潛入據點,給日寇和偽軍以狠狠打擊。那時候,敵人在河北保定城區外圍挖了一道封鎖溝,並修建了很多崗樓,專門派偽警察駐守據點,烏馬莊崗樓就是其中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的一個。為端掉這個據點,武工隊員化裝成日本憲兵特務,拿着事先準備的“假護照”,輕而易舉地進入據點。他們各自進入戰鬥位置,一切準備就緒後,高聲喝令所有偽警察雙手抱頭靠墻站好,隊員們分工明確,集合俘虜訓話、收繳槍支彈藥,而後將他們全部押解出崗樓,槍斃了偽警長後對其餘人進行教育後即釋放。武工隊以假亂真混入崗樓,以少勝多戰果豐碩,為以後的化裝襲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武工隊在敵佔區縱橫出沒、大顯神威,使得日軍不得不抽出兵力加以對付,由此減輕了抗日根據地的壓力,有效支援了反“掃蕩”、反“蠶食”鬥爭。

  政治攻勢分化敵人

  武工隊的鬥爭形式多樣,除軍事鬥爭外,採取有力的政治攻勢,對敵人曉以利害示以大義,爭取偽軍投誠反正,使敵人內部分化瓦解,也是武工隊的一項重要任務。

  隊員們通過向碉堡和據點喊話唱歌、撒傳單、寫標語等方式,向偽軍宣傳抗戰形勢,曉以民族大義,喚醒他們的抗戰意識,宣傳既往不咎的政策,鼓勵他們棄暗投明,讓其身在曹營心在漢。此外,武工隊還製作“善惡簿”點名冊,即做好事就在其名字後面畫紅點,幹壞事就畫黑點,對紅點多的偽軍寬大處理,黑點多的會受到嚴厲懲罰。在武工隊軟硬兼施的辦法下,敵偽的行動有了很大收斂,還有不少偽軍警、偽政權開始主動和武工隊拉關係,願做內線提供情報,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去應付日軍,暗中進行抗日工作。

  在爭取和瓦解偽軍、偽組織的同時,對於日軍的攻心戰也取得了很好成效。冀南軍區選派專人訓練武工隊員講日語、教唱日本歌曲,在包圍據點等時機用日語向敵人喊話;利用日軍對櫻花節的重視進行宣傳,給他們寫安慰信、送慰問袋、撒傳單,宣傳我軍官兵平等、優待俘虜的政策和戰爭帶來的苦難。在此基礎上,還成立了“在華日軍士兵反戰同盟”組織,被俘虜或投誠的日軍經教育認識到侵華戰爭的錯誤,主動協助我軍向據點內的日軍喊話,號召他們放下武器,不要再為侵略者賣命。日軍在我軍政治攻勢下,厭戰反戰情緒日趨高漲,戰鬥意志日漸削弱,逃跑自殺事件不斷發生。

  隨着政治攻勢的深入開展,既震懾住了日偽軍和偽政權的囂張氣焰,又鼓舞了隱蔽戰線的軍政幹部和人民群眾的抗日士氣,被日偽軍“蠶食”封鎖的抗日根據地也有了喘息之機。

  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歲月裏,黨領導的大批武工隊深入敵佔區展開全面鬥爭,對擊破敵人的“治安強化運動”、粉碎日軍的“蠶食”和“掃蕩”、扭轉嚴重的困難局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曹亞鉑  賈昊  董海峰)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