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漫長戰線上,德軍發動閃電戰分三路突襲蘇聯,蘇軍在戰爭初期不斷失利。
戰火硝煙中,蘇軍裝備的兩種坦克以亮眼的表現走上歷史舞&,在戰場上構建起一道較為堅固的防線,為蘇軍爭取到一定的反擊機會。它們就是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被稱為蘇聯裝甲部隊中堅力量的T-34,一度對德軍構成絕對的火力優勢,且T-34具有較強的戰場機動性,給德軍造成很長時間的“T-34恐懼症”。與T-34並肩作戰的KV-1重型坦克,同樣給勢如破竹的德軍造成很大威脅。
KV-1重型坦克出自蘇聯坦克設計師約瑟夫·雅科夫列維奇·科京之手,於1940年批量生産。KV-1最主要的特徵在於其厚重的裝甲,其車體正面及側面的基本裝甲厚度為75毫米,後期部分型號的正面裝甲厚度達到110毫米左右。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時,沒有一款坦克的火炮能夠擊穿KV-1的正面裝甲,可謂戰場上移動的“鋼鐵堡壘”。在德軍虎式和豹式坦克出現前,KV-1一直是德軍裝甲部隊面臨的重要威脅。
其中,KV-1最經典的戰例是發生在列寧格勒近郊的伏擊戰。1941年8月19日,蘇軍上尉科洛巴諾夫指揮的KV-1坦克連在列寧格勒西南近郊的克拉斯諾伐迪斯克附近伏擊,承擔防禦任務。雖然KV-1的重量比德軍坦克重得多,但其履帶和體積也比德軍坦克更寬大,不容易陷入泥地。科洛巴諾夫決定利用KV-1這一優勢,將坦克埋伏地點選在一條穿越沼澤地帶的公路旁,並攜帶了雙倍彈藥,以期利用地形優勢重創或逼退敵軍。當德軍坦克縱隊出現時,科洛巴諾夫下令首先攻擊敵坦克隊列的首尾。德軍裝甲部隊瞬間陷入混亂,不少德軍坦克退向兩側的沼澤地中,最終陷入泥地裏動彈不得,淪為蘇軍的固定靶標。至戰鬥結束時,蘇軍整個連隊共計摧毀敵軍坦克43輛,而科洛巴諾夫駕駛的864號KV-1承包了其中的22輛。
雖然KV-1的裝甲防護令人印象深刻,但它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首先,由於KV-1車身過重,其履帶和懸挂系統承受更大壓力、更易損壞,使其維修和保養難度加大。超重還影響了KV-1的戰場機動性能。在實戰中,KV-1因陷入松軟泥濘地形或受阻於承重能力較弱橋梁的情況屢見不鮮。其次,KV-1內部空間狹小,駕駛成員操作不便,長時間作戰容易造成疲勞。此外,KV-1火炮射擊精度不高,在遠距離打擊目標時效果不佳。
隨着德軍裝甲部隊和反坦克炮部隊的裝備升級換代,KV-1的防禦優勢逐步削弱,淪為次要角色。1943年後,KV-1被IS系列重型坦克所取代,但它在戰爭初期的表現已在戰爭史上留下深刻印記,並為蘇軍後續坦克的研發提供經驗借鑒。(彭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