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北鬥三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夢在星空 路在腳下
2019-11-01 14:48:59 來源: 解放軍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原標題:夢在星空 路在腳下——記北鬥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

    在航太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走進北鬥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謝軍的辦公室,你可能很難聯想到這裏的主人是位航太專家。

    一張不大的書桌、一組木質書櫃、一張簡易的皮質沙發和幾把椅子,差不多就是這個屋子裏的全部陳設,並沒有與航太有關的醒目元素。

    自2004年初擔任北鬥二號衛星首席總設計師以來,謝軍已在這裏工作了15年。15年裏,這間辦公室陳設依舊,太空中的“北鬥星座”卻已熠熠生輝——

    2004年,北鬥二號係統工程建設啟動;2012年12月,北鬥二號開通亞太服務;2018年12月,北鬥三號基本係統完成建設,開始提供全球服務。

    15年,謝軍和他的團隊把北鬥衛星打造成一張享譽全球的“中國名片”,兩代北鬥衛星也把他歷練成一位世界知名的衛星專家。

    夢在星空,路在腳下。天上的衛星時刻高速運轉,地上的總師謝軍同樣在急速前行。

    “我們是在以跑百米的速度跑馬拉松!”剛剛花甲之年的謝軍如此形容15年來的“北鬥歲月”。

    人生選擇——

    “我感到自己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1978年,對于中國來説,是一個劃時代的年份。

    就在這一年,19歲的謝軍迎來了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學習成績一直優秀的他,順利通過國家恢復高考後的第二年度高考。

    當時這個在鐵路職工家庭長大的陜西小夥兒,對高考後去哪裏讀書,並沒有明確的想法,填寫志願時拿不定主意。

    “你可以考慮選國防科技大學。”有老師給謝軍一個建議。

    1978年6月,在鄧小平同志的直接關懷下,流淌著“哈軍工”血脈的國防科技大學組建。老師告訴謝軍:“這個學校好,以後可以有大工程幹!”

    大工程是什麼?10月,走進國防科技大學校園,被分到電子工程係,謝軍心中仍然沒有明確概念。

    他不知道,就在他入學後的當年10月6日,大洋彼岸的美國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導航衛星。他也不會想到,26年後,自己將作為總設計師打造中國自己的導航衛星。

    經過大學4年的寒窗苦讀,以優異成績畢業的謝軍其實有多個工作選擇:留校讀研究生、去工業部門、去建設航太基地……

    從小在西安長大的他,選擇了航太科技集團五院504所,也就是如今的西安分院。來到這裏,謝軍才知道,20世紀80年代,我國北鬥計劃一起步,西安分院就擔負著北鬥衛星的相關技術預先研究和設計工作。

    本想選一條離家更近的路,卻由此走上一條離星空更近的路。回顧自己當年的這一人生選擇,謝軍由衷感慨:“真是趕上了好時代,我感到自己是幸運的,也是幸福的!”

    謝軍參與研制的第一件衛星産品,叫作波導同軸轉換設備。受當時條件限制,在研制過程中需要對不同尺寸的模片進行反覆調試,一次次地記錄數值,可謂單調、枯燥。

    謝軍卻有獨特的收獲:“每一次試驗,我都認認真真地去做。後來發現,這些工作對理解課本上的理論基礎知識非常有幫助,通過反覆試驗驗證的原理,一輩子都不會忘。”

    在那段歲月裏,謝軍一直秉持著踏踏實實、兢兢業業的作風,也一步一個腳印地努力成長。在西安分院工作的22年,謝軍創造了很多紀錄:最年輕的高工、最年輕的研究員、最年輕的副所長……

    航太情懷——

    “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精益求精的前提”

    在投身北鬥衛星工程前,謝軍已經參與過不少國家重大航太工程: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風雲二號氣象衛星、海洋二號衛星……聊起這些曾經為之付出心血的“大工程”,謝軍無不充滿感情。

    然而,在回顧這份航太情懷的由來時,他坦誠地表示:“走到今天,也是不知不覺幹著幹著就喜歡上了——熱愛是最好的老師,也是精益求精的前提!”

    謝軍進入西安分院後,被分到了天線技術研究室工作。這裏沒有辦公室和實驗室的區別,一個小房間是學習的地方,旁邊一個大房間就擺著兩排實驗桌,方便隨時做試驗驗證。

    有些試驗並不輕松。一次天線産品縮比試驗,謝軍和同事要加工出一個拋物面。他們就在地上挖出一個凹透鏡輪廓的土坑,然後拿一塊平整的鋁板放上去,用木槌一槌一槌地敲,直到敲出的拋物面光滑無比,表面形狀和精度滿足試驗要求。

    “不是當時的工業加工水準不具備,而是找工廠加工周期太長。”謝軍覺得,這種手工加工也要做到極致的作風對自己影響很大。

    後來,他去了測試中心,學習産品説明書時,“一個功能鍵的定義和作用都不會漏過”。再後來,他把這種“極致攻關”的精神也帶到了北鬥衛星研制團隊。

    星載原子鐘被稱為導航衛星的“心臟”,天地間時間越同步、定位誤差就越小,原子鐘的精度和穩定性直接關係導航係統的服務品質。

    研制北鬥二號導航衛星,星載原子鐘就成了繞不開的“攔路虎”。當時,研制出的第一臺原子鐘在工作時常出現信號突跳,精度較差。為了解決精度問題,謝軍要求科研人員每天、每周對衛星上選用的特定原子鐘設備進行定期監測,然後根據數據進行改進。

    就這樣,用了3年多的時間,謝軍和他的團隊終于讓北鬥衛星用上了自主研制的精準的原子鐘。目前,北鬥衛星原子鐘的品質和指標不斷提升,授時精度相當于300萬年只有1秒誤差。

    衛星導航星座包含的衛星數量眾多,由于衛星壽命有限,衛星組網速度直接影響係統運作效率和成本。為提升組網速度,在北鬥三號衛星研制過程中,謝軍和團隊成員創造性地實現了衛星批量化生産。

    北鬥三號工程自2017年11月發射第一組衛星以來,僅用1年零14天的時間,便將19顆導航衛星送入太空,創造了航太發射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紀錄。

    總師擔當——

    “關鍵時刻,你行不行都得行,都得挺住”

    盡管時間已過去整整16年,謝軍仍然對2003年國慶節前的那一天記憶猶新:那天,時任航太五院院長給他打來電話,讓他出任北鬥二號衛星總設計師。

    這一年,謝軍44歲。一向沉穩的他提出,自己要“考慮考慮”。

    “總師”二字的分量,謝軍太清楚了:總師是項目負責人,是工程“大管家”,關鍵時刻你要能做出正確決斷,工程裏的每一個係統和模組,你都得細致入微把控。

    最終,謝軍接下了這份重擔,屬于總師的獨特挑戰也接踵而至。

    2007年3月31日,我國首顆北鬥二號導航衛星發射在即。在發射前最後的檢測中,衛星上的應答機卻出現概率異常,很可能影響信號正常傳輸。

    緊盯著各種數據和狀態,作為衛星總師的謝軍陷入了沉默。他很清楚,這是一次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的航太發射。

    由于太空頻率資源有限,國際電聯曾規定,任何國家申請空間軌道和信號頻率資源,如超過7年還不能將設計的衛星發射上天,所申請的頻率資源就要作廢。而我國衛星導航信號頻點失效日期是半個月之後的4月17日。

    “即便概率只有萬分之一的故障,也必須徹底歸零。”謝軍當機立斷,在與大家研究後,決定打開星箭組合體,拆出應答機,排除故障。

    72個小時的不眠不休後,産品故障被定位,問題被排除。4月14日4時11分,這顆肩負著重要使命的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可新的考驗又隨之而來。衛星入軌後,按照操作規范,衛星産品要在真空環境下暴露5天後再開啟設備。冒險開啟,很可能引發微波信號大功率微放電,導致衛星報廢。可是再等5天,勢必錯失國際電聯規定的最後期限。

    兩難的選擇再次擺到總師謝軍面前。他一邊掐著時間精確計算,一邊仔細回想衛星上設備産品的每一個性能指標,一天一夜沒合眼。

    16日20時14分,謝軍做出決定,下令試驗衛星上的有效載荷産品加電開機。21時46分,地面係統正確接收到了衛星播發的導航信號。中國北鬥一飛衝天,成功“分娩”。

    如今,回顧這段驚心動魄的經歷,謝軍對“總師”二字有了非同一般的感受:“有人問我難的時候怎麼辦?我説,關鍵時刻,你行不行都得行,都得挺住。應該説,這也是一種信念在支撐!”

    秉持這種信念,在完成北鬥二號係統建設後,謝軍作為北鬥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帶領團隊繼續攻克一個個難關,確保了北鬥三號工程順利實施。

    2018年12月,北鬥三號基本係統完成建設,開始面向全球提供更加準確的導航定位服務。

    一顆顆北鬥衛星遨遊太空,成為最閃亮的“中國星座”。(鄒維榮 解放軍報記者 王天益 韓阜業)

+1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挪威:絢爛北極光
挪威:絢爛北極光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走近第二屆進博會首件進館展品
走近第二屆進博會首件進館展品
水墨南迦巴瓦峰
水墨南迦巴瓦峰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1033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