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寬帶免費送機頂盒? 警惕部分運營商“免費”套路藏陷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15 07:43:09
來源:法治日報

辦寬帶免費送機頂盒? 警惕部分運營商“免費”套路藏陷阱

字體:

  “當初明明説好免費送,沒想到後續要被迫多交幾百元,這種被套路的感覺實在讓人窩火。”近日,北京市海淀區的張淼淼(化名)向《法治日報》記者講述了她經歷的一件糟心事。3年前,剛搬家的張淼淼預約寬帶安裝時,被工作人員要求必須重新辦理一張手機卡,對方承諾這是辦理寬帶的免費贈品,只要不使用就不會産生資費。因無換號需求,張淼淼始終未領取該卡,寬帶到期後也按要求退回了路由器。

  沒想到,今年6月,一通催費電話打破了平靜——運營商告知張淼淼,那張“免費送”的手機卡實則綁定了套餐,寬帶3年合約期滿後,套餐自動開始計費,目前累計欠費已達600多元。

  “沒有人告知我新號綁定了套餐,寬帶到期後也沒有人提醒我後續會收費。”張淼淼説,她多次&&客服反映相關問題,但電話要麼難以接通,要麼每次都由不同接線員受理,反復陳述情況後,最終只得到“記錄反饋”的敷衍回應。擔心影響徵信的她,無奈之下只能補交這筆“意外欠費”。

  張淼淼的遭遇並非個例。記者調查發現,在第三方投訴&&和社交&&上,大量消費者反映遭遇運營商寬帶業務的“免費贈品”陷阱。免費路由器、機頂盒等贈品背後,要麼暗藏長期合約捆綁,要麼包含隱性消費,不少消費者因此無故被扣費,維權之路卻困難重重。

  “免費贈品”變消費陷阱

  “免費贈品”本是一些商家吸引消費者的營銷手段,但在寬帶業務領域,部分運營商的“免費”卻成為誘導消費的幌子,各類套路層出不窮,讓消費者防不勝防。

  2023年,在河南鄭州工作的趙女士通過某運營商App預約寬帶業務時,工作人員上門告知,辦理69元及以上套餐可免費獲贈寬帶,但需簽訂兩年合約,合約期內套餐不得降級。趙女士同意升級套餐後,安裝人員又主動提出贈送電視機頂盒,即便她明確&&家裏沒有電視、用不上該設備,對方仍以“一套配置、贈送、不要白不要”為由極力推銷,趙女士不好拒絕只能收下。

  兩年合約期滿後,已離開鄭州的趙女士偶然發現,自己每個月話費賬單中多了一筆15元的影視會員扣費。她立即&&運營商客服要求取消,卻被告知,若要停止扣費必須將機頂盒退還至最初辦理寬帶的營業廳。“辦理時是電話預約上門服務,我根本不知道具體是哪家營業廳,沒有人説過合約期滿後會自動扣費。”趙女士氣憤地説。

  記者在某第三方投訴&&檢索發現,類似案例並不少見。不少用戶反映,一些運營商“贈送”的路由器、機頂盒等設備,實為“分期付款”模式,提前解約需歸還設備或支付尾款;更有甚者,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以“免費”為名擅自開通收費業務,導致用戶被持續扣費。

  一名王姓用戶稱,2023年11月,他開通寬帶時,客服告知每月費用僅二三十元,贈送路由器。後來因換房不再使用該寬帶,他提出取消業務,卻被運營商告知已簽訂兩年合約,前期每月費用為二三十元,後期會漲至七八十元。即便換房後寬帶不再使用,費用仍要持續扣除。

  “附條件贈與”暗藏貓膩

  多名受訪專家指出,部分運營商提供“免費贈品”背後,暗藏着明確的商業邏輯和法律風險。

  北京瀛和律師事務所律師劉國照分析,這類“贈送”的實質,是部分運營商以免費設備為誘餌,捆綁消費者簽訂長期服務合約,或設置隱性消費條款,從而達到長期獲取收益的目的。從法律角度來看,這屬於“附條件的商業贈與”行為,消費者需滿足簽訂一定期限合約、辦理指定業務等特定條件,才能享受所謂的“免費”待遇。

  在劉國照看來,此類行為或涉嫌違反多項法律法規:

  首先是電信條例第四十條規定,電信業務經營者對電信用戶不履行公開作出的承諾或者作容易引起誤解的虛假宣傳,屬於違法行為。部分運營商在營銷時一味強調“免費”,卻隱瞞合約期限、費用上漲、設備退回義務等關鍵信息,明顯構成容易引起誤解的宣傳。

  其次,此類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部分運營商未明確告知消費者合約期限、費用標準、解約條件等重要信息,導致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簽訂合約、産生額外費用,嚴重侵犯了知情權。同時,部分運營商利用格式條款排除或限制消費者權利,如設置高額違約金、單方面變更套餐費用等,加重了消費者負擔,違背了公平交易原則。

  此外,這類行為還可能違反民法典相關規定。民法典要求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部分運營商利用消費者對電信業務不熟悉和信息不對稱,隱瞞關鍵條款、設置隱性消費,未公平設定雙方權利義務,甚至可能構成欺詐。

  令人遺憾的是,記者採訪發現,一些消費者遭遇此類問題時,維權往往面臨諸多困難。多數情況下,部分運營商的“免費”承諾僅為口頭表述,消費者未留存相關證據;即便簽訂了書面合同,部分消費者在簽約時未仔細閱讀,或未收到完整的合同文件,導致維權時缺乏有效依據。最終,不少消費者因維權成本高、舉證難,只能被迫接受扣費或交納違約金。

 須多方合力破除套路

  受訪專家一致認為,破除部分運營商的“免費”套路,需要監管部門、行業協會、運營商和消費者形成合力,從制度完善、行業自律、維權保障等多方面入手,構建良性的電信服務生態。

  劉國照建議,立法機關可進一步完善電信服務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運營商的告知義務、格式條款規範等內容,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監管部門應制定具體的監管細則,細化對運營商營銷活動的監管要求,如必須以書面形式明確告知消費者費用標準、合約期限、解約條件、設備歸屬等關鍵信息,並由消費者逐一簽字確認,確保信息透明。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胡翔的建議是,可探索建立多元化監管機制,如建立運營商信用評價體系,將多次違規、投訴量大的運營商及其代理商納入“黑名單”,實施聯合懲戒;試行“電信服務冷靜期”制度,賦予消費者在合同簽訂後一定期限內無理由解除合同的權利。

  “通信行業協會應主動發揮作用,制定更為嚴格的行業規範和自律準則,引導運營商規範營銷行為。運營商自身需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定期對業務辦理流程、營銷話術進行自查自糾,及時發現並糾正違規行為,對存在虛假宣傳、隱瞞關鍵信息等行為的員工進行嚴肅處理。”劉國照説。

  他還提出,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組織可通過官方網站、社交媒體等多種渠道,發布電信服務消費警示,曝光運營商“免費”套路的典型案例,提醒消費者辦理寬帶等業務時保持警惕。消費者自身也應增強依法維權意識,遇到“贈送”等營銷手段時保持理性,不被“免費”噱頭誘惑,一旦遭遇隱性消費、虛假宣傳等侵權行為,要及時依法維權。

  “用戶在辦理業務時應增強證據意識,保留所有溝通記錄,包括通話錄音、聊天記錄、短信等,尤其是涉及‘免費’‘無合約’等承諾的內容。”胡翔説,“同時務必索取並仔細閱讀合同文本,重點關注費用、期限、解約條件等條款。如有疑問,應要求對方作出書面解釋。”

  胡翔建議,一旦發生糾紛,用戶可採取以下途徑維權:向法院提起訴訟,主張運營商存在欺詐行為,請求撤銷合同並賠償損失;向地方通信管理局、市場監督管理局投訴,提交證據要求查處;向消費者協會投訴,申請調解。(記者 張守坤 見習記者 於天航)

【糾錯】 【責任編輯:趙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