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鄰里糾紛溝通困難,杭州市上城區居民蔡女士近日來到綜治中心求助。“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沈寅弟在工作室詳細了解情況後,主動&&當事人溝通。經過一番傾聽與開導,這對鄰里後來在綜治中心面對面述説了各自心結,並在換位思考中化解了矛盾。
“有話好好説,有理慢慢講。”沈寅弟坦言,許多基層矛盾糾紛是因個人情緒而起,針鋒相對容易事態升級,有效調解及時介入則能案結事了。
從事調解工作30餘年,沈寅弟在近萬起案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退休後,他應邀在上城區綜治中心設立了“金牌和事佬工作室”,繼續疏解老百姓的煩心事,並以老帶新培養一批批年輕的調解員。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切實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當前,浙江正大力推動綜治中心規範化建設迭代升級,作為新時代“楓橋經驗”集成改革的主抓手、深化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設的主&&、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的“牛鼻子”。
在杭州市上城區,持續迭代升級的綜治中心,“一站式”化解矛盾糾紛“一件事”。
——矛盾糾紛化解從“分散治理”轉向“集成服務”。
常駐隨駐部門17個,並引入仲裁、公證、鑒定、市場化調解組織等社會機構8個,確保“有人辦事”;開設28個前&窗口、7類調解室、8個功能室,引入政策諮詢、文書指導、自助打印等,支撐“一窗受理”“有事快辦”……
走進上城區綜治中心,2700平方米的大平面“一站式”集成了社會治理服務矩陣,滿足群眾矛盾糾紛化解“最多跑一地”的期待。
“到綜治中心,能解決實際問題。”上城區社會治理中心(綜治中心)常務副主任潘月丹&&,站在老百姓角度看待矛盾糾紛化解“一件事”,綜治中心從效果導向中不斷完善功能。
——社會治理力量從“物理整合”轉向“化學融合”。
完善訪、調、訴銜接機制,以“中心統籌+線上分流”形式,消除部門間矛盾糾紛流轉的壁壘;以“雙月案例會”“經驗交流會”等方式,牽引入駐單位聚焦區域性、行業性重難點問題,研究形成“類型化處置規程”,實現“調處一件事”到“調處一類事”……
“一站式”化解矛盾糾紛,背後涉及治理力量運行方式的變革重構。記者了解到,上城區綜治中心探索建立跨部門、跨領域高效協同機制,有效破解矛盾糾紛化解“各管一段”、影響調處質效與群眾體驗的問題。
上城區九堡街道地處四區交界,城鄉二元結構明顯,社會治理實際人口達到30萬。上城區九堡街道黨工委委員吳達志介紹,街道依託綜治中心重構組織體系,全線納管派出所、司法所、市場監管所、城管執法中隊等12支專業隊伍,集結平安巡防、城管序化、城建協查、交通協管等4支輔助力量,形成“綜合執法+綜合管理”聯動協同,打造執法“一支隊”,切實提升矛盾糾紛源頭化解能力。
——推動治理模式從“政府主導”轉向“多元共治”。
上城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勞動爭議、婚戀糾紛、分家析産糾紛等往往跨部門、跨行業,專業性強,上城區綜治中心對此打造了“尚家和”婚姻家庭糾紛調解工作室、“金牌和事佬”工作室、“軍地共享法庭”等,還引入律師調解工作室、民非調解組織等社會專業力量廣泛參與糾紛化解。
記者了解到,立足基層實際、提升治理質效,上城區還探索整合政府和市場資源,形成“公益為主、市場補充”的調解模式,推進民商事矛盾糾紛精準分流。
經杭州市余杭區及上城區司法局、民政局審批備案登記成立的法易雲商事調解中心,有一支300余名專職調解員組成的專業化解紛隊伍。通過技術手段降低服務成本,通過市場化機制保障服務專業性與可持續性,該機構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新生力量。
在某基層法院,一批涉及全國多地的352件金融糾紛案件通過法易雲&&,在15天內完成全部調解工作,其中90%以上的案件達成調解協議並自動履行。如果走傳統訴訟程序,這批案件僅送達程序就需要數月時間。
記者了解到,上城區綜治中心建成運行6年來,累計服務來訪群眾16.3萬人次,受理矛盾糾紛11.37萬件次,受理流轉社會治理事件169萬餘件次,事件動態閉環率達99%以上。(記者 方問禹 吳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