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國|給孩子講的家鄉故事:老街上的小學-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4 11:40:32
來源:新華網

溯源中國|給孩子講的家鄉故事:老街上的小學

字體:
圖片

老街上當年有一所學校,在老街相對靠北的地方,東側是十里長河,西側是老街主街道,北側跨過東街就是潯河

圖片

那個時候當地的小學學制還是五年,我上小學四年級的那一年,中心小學的三年級、五年級各有三個班,就把他們一起安排到了新校區,四年級雖是兩個班,但新校區只能再放一個班,於是學校便決定將四年級的兩個班一邊放一個。那個時候鄉里中小學的班級以甲乙丙丁編號。於是,四甲班搬到了新校區,四乙班與一、二年級一起,被安排在老校區。

我在小學三年級之前是在村裏小學上的。到了四年級,父親把我轉到了鎮裏的中心小學。很多人認為四甲班好,但對於能從村小轉學到辦學條件、師資力量更好的鎮裏小學,甲乙並不重要,更何況也讓我因此有機會在老街上了一年學,每天可以四次走過老街。

圖片

現在的老街

老街的小學大門朝西,像那個時代一般的大門一樣,兩根柱子之間有一個半圓式的圓頂門框。

與正門直對着的東側校舍,朝東開了一個小門,算作學校的後門。通過這個後門進校的學生少。但它直接面對的是十里長河,墻根與河水間只有窄窄的一米左右寬的空間。這個空間叫路似也不妥,因為上面沒有任何鋪墊物,但走的人多了就是路了。沿着它向南是走不通的,但可以看到不遠處鎮辦橡膠廠的圍墻,沿着它向北走個50米便是東街的東首,右拐向東就是十里長河與潯河交匯處的橋。

圖片

跨過橋到河東就是我們村最北的兩個村民小組。這兩個村民小組不屬於街道,但他們因為臨近老街,與所在行政村的其他村民小組不同,他們屬於鎮裏中心小學的施教區。這兩個組的小孩能夠在鎮小接受小學教育,讓村裏南面其他10個村民小組很是羨慕,但遺憾的是,這兩個組80、90年代出的大學生卻遠遠不及南面緊鄰的村民小組,這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從鎮小正門進去,首先是一條與大門一樣寬的中心路,路是青磚鋪砌的。路的西半段兩側都是房子。中心路的東半段,北側有一個獨立的三間房子,原來是教室,那個時候已經變成了校辦粉筆廠。房子的西側和東側各留有一間房的空地,穿過這個空地向北便是一個比較大的院子,圍繞着院子,四週都是連貫的房子。中心路東段的南側是一個相對北側院子要小一點的院子,東、南、西三側圍繞院子的也是一排校舍,其中東南角有個缺口,那個地方是校內的公共廁所。

圖片

那時候的四乙班,也就是我的班級,就在這個南院的正南側。教室的黑板在東側,我們都是面東而坐,教室的南側就是街坊的住處,打開窗戶隔着走道就是街坊的家。

與那個時候所有全民單位一樣,小學也保障着老師的衣食住行。由於建設了新校區,老校區的房子相對寬裕,只有一半是教室,還有一半挪作其他用途,或者給老師作為宿舍。

一些老師便住在校園裏。我們的班主任住在中心路西段的北側。數學老師,是一個跟我母親差不多大的阿姨,她丈夫也是老師,當時在鄉下某個村小當校長,他們家緊挨着我們教室的西側。四甲班雖然在新校區,但他們的班主任也住在老校區。

圖片

數學老師家有個女兒,比我還小一歲,也上四年級,但是在四甲班。我的年齡在班上已經算小的了,她竟然比我還小一整歲多。由於歲數小,加上天生個頭也不高,在我們年級,她應該是最矮的。但這不影響她的學習好,不影響她的驕傲。

她父母都是老師,不知道何故她沒有在她媽媽執教的班級。新校區在南街南頭的盡頭向西。我家在南街向南再向東。那個時候上學都沒有大人護送。我上學要從南街由南向北,她上學要從南街由北向南。於是,正常的情況下,每天早晨上學或下午放學的時候,我們都會在南街的某一個點迎面相遇。她矮矮的個頭,但很精神,總是穿着一個幼兒時就有的呢絨大衣,很有自信地在我面前走過。

偶爾我到校早了一點,會碰不到她。但路上碰不到,也會在班級門口看到。這個時候,她通常都會在我們教室北面的一個露天自來水龍頭邊刷牙。

那個時候縣鄉的學校,如果不住校,學生中午都回家吃飯。這個小學本來也沒有住校生。由於在老街上學,中午到校早的時候,我便會一個人或者跟着同學到街上轉轉。有的時候去了北街,有的時候去了西街,有的時候也會在中街、南街。這個年齡已經不用擔心迷路了。

鎮小的房子無一例外都是很厚實的青磚,都是平層的,沒有樓房。雖然只有一層,但比一般的民房要高一點,青磚細瓦,有一定的年代感,磚上有青苔,細瓦之間有青草,寫滿了歷史和滄桑。

圖片
【糾錯】 【責任編輯:宮碧瑩】